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南省郑州市2019年高中毕业年级第一次质量预测——历史

河南省郑州市2019年高中毕业年级第一次质量预测——历史

郑州市2019年高中毕业年级第一次质量预测历史试题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6页,第Ⅱ卷6至8页。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考生应首先阅读答题卡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题,60分。

)1.西周的历史文献和青铜器铭文经常记载着分封诸侯的指令,大意是:必须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习惯和法令制度,也必须和当地的领袖们建立亲戚关系。

这说明分封制A.强化了各地的风俗B.有利于不同民族的融合C.导致了西周的分裂D.以血缘关系来确定等级2.武帝初即位,大臣惩吴、楚七国行事,议者多冤晁错之策,认为“诸侯连城数十,泰强”,并向武帝“数奏其过恶”,要求对他们“稍侵夺”。

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立即批准。

据此可知,汉武帝意在A.扩大分封王国规模B.调整中央行政体制C.巩固皇族之间关系D.削弱诸侯王的实力3.南朝皇帝多以皇子出镇州府,同时以寒人出身的亲信为诸王辅佐,代为批答公文,处理机务,时称典签。

诸王上报中央的公事须经典签副署,典签返京师亦可密报方镇治绩。

这反映了南朝A.中央集权的发展B.分封制得以恢复C.门阀士族被削弱D.九品中正制衰落4.明代形成“廷杖”制度,大臣往往被当朝笞责,重者致死,或者投入“诏狱”,酷刑折磨致死,完全破坏了中国古代“君使臣以礼”的传统。

下列明代史实中,与这一现象的实质最相符的是A.推行改土归流B.内阁拒绝草拟皇帝不合理的诏旨C.废行省设三司D.太监乱政比其他任何朝代都严重5.6世纪时,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主张各民族一体遵守的自然法是上帝神意制定的,因此是始终固定不变的。

13世纪时意大利神学家阿奎那主张自然法和人法都受永恒法的支配,永恒法是上帝的意志力。

由此可知A.当时西方普遍认为自然法是上帝意志的体现B.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罗马法蕴含自然法精神C.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统治影响到了法律思想D.罗马法中蕴含的自然法思想深刻影响后世6.《北华捷报》曾报道:“我们正目睹着这个自以为是、愚昧无知、毫无原则的大清帝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全方位的蹂躏。

尤为讽刺的是,给予他们如此打击的正是他们最痛恨和鄙视的在一两百年前还如小学生般仰望他们的邻国”。

材料反映了A.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打击B.甲午战争导致中日关系的逆转C.各国列强对中国遭遇的同情D.甲午战争中国对日本的鄙视7.1927年7月20日,中共中央发布农字第九号通告,要求“不缴苛捐苛税”,“不缴预征钱粮”,“取消高利贷”,“没收大地主土豪劣绅及反革命的土地”,“农会政权的斗争和土地革命必须武装才能保障其胜利”。

据此可知当时中共A.正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B.竭力加强根据地政权建设C.全面贯彻党的民主革命纲领D.初步总结大革命失败教训8.1760年,英王乔治三世继位后无视《权利法案}的规定,任命“国王之友”派组成内阁,干预下院议席分配,力图独揽行政和立法大权。

这表明此时的英国A.斯图亚特王朝复辟B.责任内阁还未形成C.立宪政体尚未完善D.议会立法权被剥夺9.有学者认为,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不是自上而下,而是自下而上完成的。

国家体系的形成是先有州而后才有国家。

“州”的地位的演变,一直是这个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关键。

关于材料中“州”的地位的演变,正确的是A.从邦联制到联邦制推动了“州”的独立性加强B.从殖民地到独立的“邦”,又到从属于联邦的成员C.在地位的升降过程中逐渐丧失了独立性D.联邦政府完全实现了中央集权10.1917年11月,苏俄发布《和平法令》,就退出一战提出与交战国进行公正谈判,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

在1918年3月签订的《布列斯特合约》中,苏俄割让给德国10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赔款60亿马克。

这一变化说明A.苏维埃政权的革命性质逐渐发生异变B.新政权在敌强我弱形势下须对外妥协C.内忧外患的国家形势影响政府的决策D.苏俄对帝国主义战争的本质认识不清11.右图是一幅政治漫画,漫画中赫鲁晓夫对肯尼迪说:“为了维护和平,我们必须相互拥抱”。

中间人物为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

该漫画表明A.古巴成为美苏实现和解的纽带B.美苏在危机中保持克制与妥协C.苏联在危机处理中掌握主动权D.小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生存困难12.中国人很早就发明了餐叉,甘肃武威齐家文化遗址和河南郑州二里岗商代遗址都出土过骨质三齿餐叉。

“三礼”中也记有一种“毕”的礼器,就是用叉取祭肉。

但从汉代以后,筷子的地位渐渐取代了餐叉,餐叉基本被淘汰出了中国餐桌。

发生此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传统饮食结构变为粮食为主,肉食为辅B.筷子实现了人们对食物精加工的需求C.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D.礼乐制度在汉代以后日益瓦解13.在货币需求的强烈刺激下,私人海外贸易蓬勃兴起,明朝的海洋政策也从防止货币流失转向白银货币引进。

隆庆元年(1567)明朝开放海禁,开始大规模对海外贸易征税。

这表明当时明朝A.经济日益融入世界市场B.经济开始走向全面开放C.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D.自然经济的优势充分发挥14.英国为加强北美殖民地对宗主国的经济依赖,于1651年和1660年先后颁布两个《航海条例》;而到1854年,外国的商船被准许从事英国沿海的贸易。

至此,《航海条例》所规定的限制完全取消。

这种改变A.加速了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B.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C.推动了英国的对外资本输出D.加剧了南北半球的贫富差距15.鸦片战争以后,地方督抚谈到欧美国家时“必以‘船坚炮利’论之”。

但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洋厂矿”、“洋人公司”日渐成为他们的谈资。

由此可知A.开明地主对西方的认识不断加深B.洋务运动的战略重心发生了转移C.欧美工业革命的成果震惊了中国D.地方督抚已成为清廷的中坚力量16.1903年8月,清政府正式成立了商务部,在各部中仅次于外务部。

后又颁布了《公司律》、《公司注册试办章程》、《破产律》等一系列商法商律,对经营商务作了具体规定。

这一系列改革和法令的推行A.有助于改变长期视工商为末业的观念B.表明了清政府的经济法律体系完备C.彻底瓦解了居于主导地位的自然经济D.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进入黄金时代17.1938年国民党临时代表大会通过的《抗战建国纲领》中,决定“整顿交通系统,举办水陆空联运,增加铁路、公路,加辟航线。

”国民政府遂在后方各省迅速发展交通事业,赶筑多条省际和国际交通要道,同时加快航运的整治和开辟新的空中航线。

这些举措A.表明了抗战相持阶段已经到来B.体现了国民党全面抗战的意图C.便利了外部援助的及时输送D.促进了后方经济建设良好发展18.社队企业是中国一定时期的一种特殊经济形式,农民只要上缴一定的管理费用,就可以开办工厂。

温州1976年社队企业的工业产值已经是1965年的5倍左右,甚至在乐清柳市镇直接出现了不挂靠社队的地下工厂。

1976年,当地家庭工厂的产值已经是国营企业的2倍。

这一现象A.是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的产物B.说明“文革”的左倾错误已被纠正C.不利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发展D.说明中国的民营经济发展并未断层19.1933年6月,为解决汇率和贸易问题,世界货币会议召开。

而罗斯福申明美国当务之急是恢复国内经济,拒绝承担国际责任,国际合作的努力宣告失败,他的新政也没能完全治愈危机。

二战后,形成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推动了全球贸易自由化,促进了战后经济繁荣。

这表明A.二战后全球经济向制度化和体系化发展B.有效的国际合作推动了世界经济发展C.罗斯福新政的对外贸易政策宣告失败D.美国的经济决策主导了世界经济发展20.1957到1970年间美国母公司从2800家上升到3500家,子公司数从1万家增长到2.5万家。

1970年,美国跨国公司营业额占商品总出口一半以上,进口的三分之一以上.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这20年间西欧共同市场国家的跨国公司规模增长2倍,日本增长3倍。

这表明,二战后至70年代A.美国霸权地位受到挑战B.美日西欧经济三足鼎立C.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D.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强21.董仲舒认为:君主统治百姓,让他们有欲望追求,但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度;让他们纯厚朴实,但不能没有欲望。

有欲和无欲,各自都能得到满足,则君主之道就有了合适的尺度。

材料反映了A.天子应该关注百姓呼声、以德治民B.为君之道一定要“存天理、灭人欲”C.百姓的“欲望”应当符合三纲五常D.百姓适当的利益追求利于君主专制22.学者许倬云认为,朱子学的普及,使中国的社会结构经由学术和政治,维持了长期的稳定,停留不变。

据此可知A.朱熹的理学思想迟滞了当时社会发展B.朱熹的学术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需要C.朱子学的普及推动了政治制度的进步D.学术发展有利于中国社会结构的稳定23.《黄帝内经》以“阴阳”为其解说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养生的理论基础和思维法则。

在此基础上,《伤寒杂病论》系统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和发展阶段,确立了辨证施治方法。

这说明中医A.具有其内在逻辑体系B.立足唯物主义观念C.坚持道家的理论基础D.重视经验体系建构24.伏尔泰这样评价儒学:孔夫子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既不谈奇迹,也不涉及玄虚……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

这一观点A.恰当地评价了儒学的进步性和科学性B.体现了伏尔泰对欧洲道德沦丧的担忧C.指出当时欧洲学习儒家思想的必要性D.借助儒家思想阐述理性精神的重要性25.梁启超读了《天演论》后感慨道:“夫竞争者,文明之母也。

竞争一日停,则文明之进步立止。

……一国者,团体之最大圈,而竞争之最高潮也。

”据此,梁启超认为A.面临民族危机亟待进行政治改革B.文明发展推动竞争的激烈.C.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国家的出现是竞争的产物26.京剧起源于“朱子桑梓”安徽,很多曲目都体现了历代徽州人对传统道德的尊重,如《将相和》的爱国和谦让精神,《铡美案》中包公的正义等。

在徽商的运作下,徽班的伶人抛弃门户之见,徽调与汉调合流,京剧作为一个新的剧种诞生。

由此可知,京剧A.源于对儒家道德的宜扬B.是宋明时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C.标志中国戏曲艺术成熟D.建立在中华文化深厚的基础上27.清顺治八年祭黄帝文:“自古帝王,受天明命,祭道统而新治统”。

孙中山1912年3月祭黄帝文:“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

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

”1937年清明节毛泽东、朱德祭黄帝文:“民族阵线,救国良方。

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这说明A.爱国主义是黄帝文化的重要内涵B.黄帝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构建起了关键作用C.黄帝文化被时代赋予了新的意义D.历代统治者以寻根方式激发民族主义意识28.“在一个毫无组织而暮气沉沉的国家里,若是没有经济制度上的彻底改变,问题是不可能彻底解决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