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21世纪的中国文化
(8)欢呼、期待、等待建桥者,慢慢 地呼唤建桥者的出现。等待不是消极,是 体现一种否定,一种质量要求和座标,是 期待好作品的出现。
(9)作者提出自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一种历史性判断, 即2020年左右,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有 一次比较大的复兴。
(10)在表达判断的同时,期待中华文化 的复兴可以给人民带来精神上的尊严,让海 外人士不仅佩服我们的物质成就,还能感动 于我们活生生的群体灵魂的生存状态。首先 是让生活在中华文化腹地的国人感动,群体 生命质量因之而提高, 这才意味着我们悠久 的文化在新时代的复 兴。
让中国文化 进一步走向世界
全文总结
作者对中国文化的特色优势、在世界 上的地位以及不足有清醒、准确的认识; 他回顾中华民族以往所搭建的三座桥梁的 作用和贡献,进一步提出了搭建第四座桥 梁的任务,具有洞察 历史、现实和未来的 眼光。
这样的视野和思想,有助于我们在继 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方面形成宏观战略,在 与外部交往方面更加自觉和坚定,使中国 文化走向世界能迈开更大的步伐。作者在 分析中国文化整体格局时,也把自己摆进 去作了内省式的对照,体现了自己的文化 自觉和自信。文章的 层次清晰,语言深刻, 有吸引倾听(阅读) 的魅力。
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92年辞 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职务,开始国内外的 文化考察。继《艺术创造工程》、《文化 苦旅》之后,陆续出版系列散文集《山居 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 《行者无疆》、《摩挲大地》、《寻觅中 华》等。
他多次应邀到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 伦比亚大学、马里兰大学演讲中华文化,并成为 联合国世界文明大会、世界华商大会、全球企业 家峰会的中国文化演讲者。 1998年他在新加坡 与杜维明、高希均、陈瑞献教授进行了“跨世纪 的文化对话”。1999年7月他应邀在湖南岳麓书 院以《走向21世纪的中国文人》为题发表演讲。 本文 节选于这次演讲,改题为 《走进21世纪的中国文化》
(7)继续反思我们对于传统的态度问题: 过于狂妄,或过于拘谨,很少触摸真正有价值 的灵魂,后果是既耗散了祖先传给我们的生命热 量,也发挥不出自己的热能,不能在新时代很好 创新。作者还毫不留情地解剖自己的局限:只是 琐碎地、技术性地思考中国文化,不能继续磨砺, 去揭发中国人之所以为 中国人的最珍贵的东西。以 为追求到了终极意义而在它 周围徘徊不前。
(5)重点论说搭建第四座桥的构想和责 任。以歌德读中国的一本并不出名的书而 对中国有所评价为例,证明我们还没有能 够表现中国人灵魂、具有强大吸引力的作 品,让我们文化圈外的各国人民感动。只 有搭建第四座桥,才能让其他文化方位的 人们真正明白中国人究竟是怎样的。
(6)强调在搭建第四座桥的过程中, 有塑造自己素质的问题,要改变自己的缺陷, 改变不适应时代的文化生态方式。当 世界非常瞩目中国的变化,又难得到我们 的文化信号时,这种责任更加突出。作者 认为我们过去的努力还比较琐碎,思考和 追求得过于实利和实用, 很少能发出真正反映我 们生命和生存状态的壮 丽呼号。
走进21世纪的 中国文化
zhoujin21shijide zhongguowenhua
余秋雨
余秋雨(1946— ) 当代中国文化史学者, 散文家,艺术理论家。 1968年,毕业 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1985年成为 当时国内最年轻的文科教授。1986年,被 文化部任命为上海戏剧学院院长。后任上海 市写作学会会长;上海市委咨询 策划顾问,并被授予“上海十大 高教精英”称号。1987年被授予 “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
课文解读
(1)回眸历史,引述800多年前朱熹 与学生话别的动人故事,以此表示朝拜大 师之情。
(2)继续回望朱熹离去的800年,中华 文化的发展状况,尤其是18、19世纪之交, 中华文化所遭遇到的与西方文化的冲撞,作 者认为那是悲剧性地暴露了中华文化不合时 宜的方面。也有一大批文化人在思考如何改 变中华文化受曲解的 命运。
(13) 当遗憾、缺憾、任务和希望都并 存的时候,作者认为一定要深入现实文化 的最前沿,改变对文化的思考方式。抓教 育,要把和中华文化推向前进的需要、和 社会发展规律结合在 一起的的内容教给学 生。
(14)最后,强调了面对文化发展的自然 逻辑、自然规律,而不是固步自封地去做一 个古老的文化之国的梦,那样会缺少感召力 和渗透力,丧失中华文化过去的尊严。作者 对于我们整个民族文化 地位的提高和自身素质 的提高寄予很大的希望。
(3)作者以自己的经历和观察,告诉我 们:中华文化命运尽管曲折,但毕竟也不 断地得到了传播。传播越广,遇到的问题 也越多,最根本的问题是21世纪的中国, 以什么形象出现在世界面前?
(4)关键是文化如何给予中国人尊严? 过去,我们中华文化对外交流已经搭建了 经典学理之桥、世俗民艺之桥、信息传媒 之桥,有这三座桥梁好像已足够,但还是 缺一座桥。
(11)作者觉得身处中华文化腹地的人, 不知道中华文化所遭受的外部遭遇(以马 来西亚坚持华语教育的艰难为例),他认 为所谓要华语文化“断奶”是不可能的。 况且,他们也没在中国大陆吸取多少直接 的养分;大陆和台湾都是 他们“中华文化的奶妈”。
(12)由此引出赢得和固守文化尊严的问 题,当一个民族能用自己的文化给自身增 添重量,用自己的文化来沟通世界的整体 标准时,就能过得更好。同理,全球也会 过得更美好,不再有层层叠叠的竞争和麻 烦。总之,这是用文化解决自身和世界问 题的眼光、措施和标准。往深处领会,中 国文化走进世界,世界 也在用文化调理得愈来 愈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