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设计相关理论著作简介

中国古代设计相关理论著作简介

考工记(战国时期各工种规范与工艺文献)《考工记》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

这部著作记述了齐国关于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书中保留有先秦大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工艺美术资料,记载了一系列的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思想观念。

考工记中合金成分配比,《考工记》中记载了六种器物的不同含锡量,称之为“六齐”。

《考工记》是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该书在中国科技史、工艺美术史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在当时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全书共7100余字,记述了木工、金工、皮革、染色、刮磨、陶瓷等六大类30个工种的内容,反映出当时中国所达到的科技及工艺水平。

此外《考工记》还有数学、地理学、力学、声学、建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总结。

关于《考工记》的作者和成书年代,长期以来学术界有不同看法。

数学者认为,《考工记》是齐国官书(齐国政府制定的指导、监督和考核官府手工业、工匠劳动制度的书),作者为齐稷下学宫的学者;该书主体内容编纂于春秋末至战国初,部分内容补于战国中晚期。

今天所见《考工记》,是作为《周礼》的一部分。

《周礼》原名《周官》,由"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组成。

西汉时,"冬官"篇佚缺,河间献王刘德便取《考工记》补入。

刘歆校书编排时改《周官》为《周礼》,故《考工记》又称《周礼·考工记》(或《周礼·冬官考工记》)。

《考工记》篇幅并不长,但科技信息含量却相当大,内容涉及先秦时代的制车、兵器、礼器、钟磬、练染、建筑、水利等手工业技术,还涉及天文、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

正因为此,历代有关《考工记》的注释和研究层出不穷,其中成绩卓著的学者,早期有汉代的郑玄,中期有唐代的贾公彦,晚期有清代的戴震、程瑶田、孙诒让等。

重视发展社会生产力《考工记》十分重视生产工具的制造和改进,体现了它重视发展生产力的思想。

馎是锄田器,是春秋时期一种重要的农具。

斧、斤、凿、曲刀、量器等则是手工业生产不可少的工具。

《考工记》从青铜手工业的冶铸技术角度对这类器具的制作工艺进行了总结,“攻金之工,筑氏执下齐,冶氏执上齐,凫氏为声,栗氏为量,段氏为馎器,桃氏为刃”。

“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指出“斧斤之齐”和包括馎器在内的生产工具所需铜和锡的比例是五比一。

车辆在春秋时期不仅是重要的战争工具,也是常见的交通运输工具。

《考工记》对车的制作甚为重视,它提出只有把车轮制成正圆,才能使轮与地面的接触面“微至”,从而减小阻力以保证车辆行驶“戚速”。

它还规定制造行平地的“大车”和行山地的“柏车”的毂长(两轮间横木长度)和辐长(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长度),各有一定尺寸,说“行泽者欲短毂,行山者欲长毂。

短毂则利,长毂则安”。

这种工艺也是按照不同地势条件以求达到较大的行驶效率。

《考工记》还十分重视水利灌溉工程的规划和兴修,它记述了包括“浍”(大沟)、“洫”(中沟)、“遂”(小沟)和“畎”(田间小沟)在内的当时的沟渠系统,并指出要因地势水势修筑沟渠堤防,或使水畅流,或使水蓄积以便利用。

对于堤防的工程要求和建筑堤防的施工经验,它也作了详细的记述。

重视生产经营和经济效益《考工记》将制作精工产品规定为手工业生产的目标,而将天时、地气、材美和工巧以及四者的结合,看作必备的条件和重要的生产方法。

它认为天时节令的变化会影响原材料的质量,进而影响制成品的质量,所以强调“弓人为弓,取六材必以其时”。

它重视地气,是由于某些地方生产的某种原材料质量较优,或者有制造某种工艺的优良传统。

它说,“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越)之剑,迁乎其地而不能为良,地气然也”。

至于工巧,它认为是与分工有关。

《考工记》所记述的手工业,分工细密,攻木之工有七种,攻金之工有六种,攻皮之工有五种,设色之工有五种,刮摩之工(玉石之工)有五种,搏埴之工(陶工)有二种。

分工细密,人尽其能,则有助于工匠技艺专精。

它对“工”的见解非常卓越。

它说,“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这是对不断创新,提高工效,保持优良传统工艺的歌颂。

在生产经营上,为了使制成品合乎规格,保证良好的效益,需设工师专管。

《考工记》对此也作了记述,“凡试梓饮器,乡衡而实不尽,梓师罪之”,这是说工师检验梓人所制的饮器,如平爵向口,爵中还留有余沥,便不合标准,梓人就要受到处罚。

《考工记》还指出在市场上用于交换的手工业制品,必须符合规格,为买者乐于接受,残次品不能上市。

为了提高效益,必须精于算计。

《考工记》以修筑沟防为例,提出“凡沟防,必一日先深之以为式,里为式,然后可以傅众力”。

就是说,在沟防修筑中,应以劳工一天完成的进度作标准,以完成一里地的劳力和日数来计算整个工程所需的人力。

言官府工业而不非议民间工业《考工记》开宗明义就说,“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

这一方面是说“百工”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说明“百工”是属于官府手工业。

郑玄注说,“百工司空事官之属”,“监百工者,唐虞已上曰共工”。

虽然《考工记》所记都是官工,但它说有些诸侯国对于有些产品,并没有设官工制造。

它指出其原因是:“粤(越)之无馎也,非无馎也,夫人而能为馎也。

燕之无函也,非无函也,夫人而能为函也。

秦之无庐也,非无庐也,夫人而能为庐也。

胡之无弓车也,非无弓车也,夫人而能为弓车也”。

这是说,这些诸侯国和有的地区,或由于山出铜锡,或由于地处边区,所以民间都能制造这些产品,而不必专门设官制造。

《考工记》对于民间手工业的肯定态度是与春秋时期的社会改革相一致的,也与它认为“工”是“知者创物”等的见解相符合。

梓人传《梓人传》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的作品。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

唐代河东解(xie)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

梓人指木工,建筑工匠。

本文讲述了有木匠来敲翡封叔家宅的门,希望租间空屋子居住,用替屋主人服役来代替房租的故事。

本文作者通过一个梓人“善度材”,“善用众工”的故事,生动形象而又合理自然地阐明了当宰相治理国家的道理。

“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梓人的“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

与宰相的“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

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

异曲同工!文中引用孟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来说明人们的社会分工不同,各司其职;有现实积极意念。

文章主要思想好的管理者应该使用他的思想智慧,细致掌握全局要领、不自尊自大,虚图功名,不亲自去做那些微小琐碎的事情,信任下属,且不干涉下属人员的工作。

谨小慎微,忙忙碌碌,以那些微小琐碎的事情为要,干涉下属的工作,侵夺下属应做的事拿来自己做,并夸耀自己,没有全局观,丢掉了那些重大的,长远的事情。

梦溪笔谈《梦溪笔谈》,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撰,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

该书在国际亦受重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作者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嘉佑进士。

熙宁中参与王安石变法。

1072年(熙宁五年)提举司天监,上浑仪、浮漏、景表三议,并推荐卫朴修《奉元历》。

次年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

1075年(熙宁八年)使辽,斥其争地要求。

又图其山川形势、人情风俗,为《使契丹图抄》奏上。

次年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整顿陕西盐政。

主张减少下户役钱。

后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加强对西夏的防御。

1082年(元丰五年),以徐禧失陷永乐城(今陕西米脂),连累坐贬。

晚年居润州,筑梦溪园(在今江苏镇江东),举平生所见,撰《梦溪笔谈》。

他博闻多学,于天文、地理、律历、音乐、医药等都有研究。

对当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情况,如水工高超、木工喻皓、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毕升、炼钢炼铜的方法等,凡有所及,无不详为记载。

又精研药用植物与医学著《良方》十卷(传本附入苏轼所作医药杂说,改称《苏沈良方》)。

著述传世的尚有《长兴集》。

使辽所撰《乙卯入国奏请》、《入国别录》,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还保存一部分。

据现可见的最古本元大德刻本,《梦溪笔谈》一共分30卷,其中《笔谈》26卷,《补笔谈》3卷,《续笔谈》1卷。

全书有十七目,凡609条。

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门类学科,其价值非凡。

书中的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中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科学成就。

社会历史方面,对北宋统治集团的腐朽有所暴露,对西北和北方的军事利害、典制礼仪的演变,旧赋役制度的弊害,都有较详实的记载。

《梦溪笔谈》成书于11世纪末,一般认为是1086年至1093年间。

作者自言其创作是“不系人之利害者”,出发点则是“山间木荫,率意谈噱”。

书名《梦溪笔谈》,则是沈括晚年归退后,在润州(今镇江)卜居处“梦溪园”的园名。

该书包括祖本在内的宋刻本早已散佚。

现所能见到的最古版本是1305年(元大德九年)东山书院刻本,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元大德刻本是为善本,其流传清晰,版本有序,历经各朝代,数易藏主,至1965年,在周恩来主持下,于香港购回。

《梦溪笔谈》具有世界性影响。

日本早在19世纪中期排印这部名著,20世纪,法、德、英、美、意等国家都有学者、汉学家对《梦溪笔谈》进行系统而又深入的研究,而在这之前,早有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德语等各种语言的翻译本。

《梦溪笔谈》包括《笔谈》、《补笔谈》、《续笔谈》三部分,收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和见解。

《笔谈》二十六卷,分为十七门,各卷依次为“故事(一、二)、辩证(一、二)、乐律(一、二)、象数(一、二)、人事(一、二)、官政(一、二)、机智、艺文(一、二、三)、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一、二、三)、药议”。

《补笔谈》三卷,包括上述内容中十一门。

《续笔谈》一卷,不分门。

全书共六百零九条(不同版本稍有出入),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地质、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农业、水利、建筑、医药、历史、文学、艺术、人事、军事、法律等诸多领域。

在这些条目中,属于人文科学例如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音乐等方面的,约占全部条目的18%;属于自然科学方面的,约占总数的36%,其余的则为人事资料、军事、法律及杂闻轶事等约占全书的46%。

从内容上说,《梦溪笔谈》以多于三分之一的篇幅记述并阐发自然科学知识,这在笔记类著述中是少见的。

如《技艺》正确而详细记载了“布衣毕升”发明的泥活字印刷术,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活字印刷的可靠史料,深受国际文化史界重视。

“辩证”门谈韩愈画像条,使后人了解从北宋就产生并沿袭下来的一个错误:把五代韩熙载的写真当成韩愈的画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