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长恨歌》赏析
不可否认,李、 杨之间的爱情存 在一定的基础。
诗的前半部内容 含有讽刺和谴责之意, 但仅是为了交待悲剧 发生时的情形,显示 结局的必然性。
2 、 长 恨 歌 主 题 之 讽 喻 说
主要理由: ▲ 李、杨是统治者阶级中的最高层人物,不可能有 真正的爱情。 ▲ 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是笼罩全篇的纲,明确 标出了讽刺对象和内容。 ▲ 《长恨歌传》云:“乐天因为《长恨歌》,意者 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 ▲ 白居易其他诗作中对杨贵妃多持批判态度。
五 、 艺 术 特 色 1
爱情说
讽喻说 双重主题说
爱情悲剧
多重复杂 主题思想 政治悲剧
时代悲剧
五 、 艺 术 特 色 2
★ 叙事:虚实相间,曲
折婉转;
★ 绘景:随物赋形,借
景寄情;
★ 写人:情貌写意,富
于个性;
★ 抒情:爱恨交织,曲
尽情致。
叙事、写景、抒 情的完美结合
如玄宗西迁
五 、 艺 术 特 色 3
忽遍 闻求 太不 真见 写位列仙籍的杨贵妃对唐 玄宗深情的思念和不渝的 仙 山 寄 词 金 阙 魂 惊
点戛 明然 题收 旨束
“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
忠贞。诗人通过浪漫主义
笔法,最终完成了栩栩如生的 杨贵妃形象的刻画。
三、《长恨歌》多重复杂的主题
对《长》一诗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四 、 人 物 形 象 分 析
1
§重色 集中体现在诗歌第一部分。 “思倾国”-“得倾国”-“宠 倾国”,导致朝政荒废, 一步步 走向政治危机。
§多情 主要体现在生离死别时的依 依不舍,回归旅途中的悲痛、独 处宫中时刻骨铭心的相思,以及 令方士多方寻觅杨妃等事件。
女主人公:杨贵妃形象
四 、 人 物 形 象 分 析
☆ 构思:建立在对过去 的温馨回忆和现在的苦
闷相思这两重今昔不同
的情感世界之间。 ☆ 欢乐+追忆+相思 并把爱情当作一种纯精 神性的追求。
精巧独特的 艺术构思
五 、 艺 术 特 色 4
当时号称“千言律诗”。 唐宣宗李忱: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 唱《琵琶》篇 ” & 白居易主张:“感人心者莫 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 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 华声,实义。……韵谐则言顺, 言顺则声易入。”(《与元九 书》) & “此诗皆为七言绝句诗。 …… 盖 每 四 句 一 转 , 每 一 转 四 句。”
期中考试
《长恨歌》一诗历来被认为有爱情、 讽喻等多重主题。请结合《长恨歌》中 的具体诗句或你所了解的其他文学作品 谈谈对其主题的看法。
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自圆其说。 字数:600字以上
《长恨歌》到底写了什么?
二、内容赏析
பைடு நூலகம்
它“恨”什么? 为什么要“恨”? “恨”有哪几种涵义?
第一部分:淫欢倾国 (甜蜜)
第二部分:妃死恨生 (毁灭) 第三部分:帝思缠绵 (回味) 第四部分:长恨无期 (幻境)
第一部分:淫欢倾国
足”。)
(“汉皇重色思倾国” 至 “尽日君王看不
思得倾国―玉环入选―沉溺欢爱―酿成倾国
字字珠玑, 名句叠出。
――韦应物《广陵遇孟九云卿》 △ 回身转佩百媚生,插花照镜千娇出。 ――江总
思考与练习:
1、你对《长恨歌》的主题是怎样评价的?为 什么? 2、这首诗中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形象有何特 点? 3、你认为此诗最美在哪些方面?为什么? 4、诗中写“道士觅魂”和太真“仙山寄词” 两个情节,对表现主题有何作用?
一、写作背景
陈鸿《长恨歌传》载:
“元和元年(806)冬十二月,太原白乐天 自校书郎于周至,鸿与琅耶王质夫家于是邑, 暇日相携游仙游寺,话及此事,相与感叹,质 夫举酒于乐天前曰:‘夫希代之事,非遇出
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 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 如何?’乐天因为《长恨歌》。”
2
§ 描写贵妃的美貌 “回眸一笑百媚生”; “芙蓉如面柳如眉” ;“玉容寂 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比喻、拟人) “六宫粉黛无颜色” ; “三千宠爱在一身”(对比、 衬托) § 刻画贵妃的忠贞 “揽衣推枕起徘徊”; “花冠不整下堂来”; “含情凝睇谢君王”;“唯将旧物表深情”;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韵律优美、 词采绚丽
(刘铁冷《作诗百法》)
五 、 艺 术 特 色 5
试比较一组描写美女的相关诗句:
△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白居易 △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卫风·硕人》 △ 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 ――曹植《美女篇》 △ 一笑皆生百媚,宸游教在谁边? ――李白《清平乐令二首》 △ 西施且一笑,众女安得妍?
政治性
所谓“双重主题说”,即认为诗中既有讽 刺批判,又有同情歌颂。
4 、 长 恨 歌 主 题 之 第 四 说
爱情悲剧+政治悲剧+时代悲剧
八十年代以来,有学者认为,应 摒弃单一主题说,分三个层次把 握《长恨歌》主题:即从爱情主 题、政治讽刺主题和时代感伤主 题三个方面进行把握。
男主人公:唐玄宗形象
1、爱情诗
2、讽喻诗
3、双重主题说:
“爱情”+“讽喻” 4、爱情悲剧、 政治悲剧、
时代悲剧
1 、 长 恨 歌 主 题 之 爱 情 说
该说认为,此诗通过描写李、杨爱情 悲剧,歌颂了他们真挚而专一的爱情。
主要理由: ▲ 从诗的结构看,贯穿全篇内容的是李、杨的爱情。 为了突出爱情主题,作者有意识地剔除了历史材 料中荒淫不纯的东西,选择和集中了最能表现李、杨 真诚、动人爱情的情节。 ▲
春寒赐浴 淫欢忘政 杨妃专宠 兄妹列土
诗人针对唐玄宗迷恋女色, 荒废朝政,杨贵妃恃宠而骄, 兄弟姊妹权重一时的情况进行 叙述、描写。
第二部分:妃死恨生 (“渔阳鼙鼓动地来”
声”)
至 “夜雨闻铃肠断
弃都避难――马嵬兵变――生离死别――征途肠断
全诗高潮
情节逆转,悲剧发生,从此阴阳 两隔,帝王初尝死别之苦,继而起相 思之情。此节画面变换急促,先紧张 而后舒缓,不同节奏与内容结合得十 分巧妙。
该说认为白居易通过此诗中李杨的爱情悲 剧的描写,意在讽刺、暴露和批判他们的 荒淫生活以及由此导致的误国之罪。
3 、 长 恨 歌 主 题 之 双 重 主 题 说
主要理由:
★ 《长》内容包含两方面:一方面写玄宗溺于女色, 不顾国家大事,导致安史之乱;另一方面也着力刻画 贵妃惨死,玄宗思念,人仙相隔的悲剧。 第一部分明显以理智驾驭诗笔,讽喻占主导,后 半部分逐渐演变为对有情人生离死别的同情和咏叹。 ★ 这种矛盾态度是由帝妃的爱情特点决定的:
第三部分:帝思缠绵
( “天旋日转回龙驭” 至 “魂魄不曾来入梦” )
写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朝 思暮想,深情不移。睹物思 人,刻骨铭心的相思充斥了 每事每物、时时刻刻,思念 与悔恨交织,十分动人心魄。
第四部分:长恨无期 (临邛道士鸿都客
至 此恨绵绵无绝期)
道士觅魂―死者相思―点题结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