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系统-抗感染免疫
(4)通过抗原伪装或变异或分泌蛋白酶降解免 疫球蛋白,或通过脂多糖、外膜蛋白、荚 膜及S层作用等方式逃避机体免疫应答。
外毒素:是某些病原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 生的对宿主细胞有毒性作用的可溶 性蛋白。
内毒素:是G-细胞壁的脂多糖成分,细菌死 亡破裂或人工裂解菌体后释放出来 的。
外毒素
内毒素
二、抗菌抵抗力的机制
2.识别和调理作用
识别:吞噬细胞接触颗粒性物质,通过辨 别其表面特征而进行选择性的吞噬。
调理:病原菌经新鲜血清或含特异性抗体的 血清处理后,易被细胞吞噬,称为调理。
使细菌易被吞噬的物质称调理素,包括 IgG类特异性抗体和补体讲解片段C3b。
3.吞入与脱颗粒
吞入:经调理的病原与吞噬细胞接触后,后 者伸出伪足,接触部细胞膜内陷,将 病原包围并摄入细胞质内形成吞噬体。
1.非特异性免疫机制
抵抗原虫的非特异性免疫机制尚不清楚。 可能由动物的遗传性状决定对原虫的抵抗 力。(镰刀状细胞贫血病研究较透彻。)
2.特异性免疫防御机制
大多数寄生虫具有完全的抗原性。能 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针对细胞外寄生 虫)和细胞免疫(针对细胞内寄生虫,如 小泰勒焦虫和龚地弓形体)。
抗体对原虫的作用——体液免疫
血液的抗体。
3.促进病毒被吞噬: ——抗体与病毒结合使有力病毒凝聚,使其易被
巨噬细胞吞噬。补体可增强这种作用。
4.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和免疫溶解 作用。
体液免疫
(二)细胞免疫
参与抗病毒感染的细胞免疫主要有:
1.被抗原致敏的细胞毒性T细胞能特异性的识别和感 染病毒,杀死病毒或裂解感染细胞。(CTL一般出 现于感染早期,早于K细胞迟于NK细胞。)
抗感染免疫能使机体抵御、清除病原体 和有害物质,以维持机体内部环境稳定和平 衡。
1. 先天非特异性免疫的因素
一、屏障结构
1.皮肤和粘膜 2.血脑屏障 3.血胎屏障 4.血睾屏障 5.血胸屏障
(一)皮肤和黏膜
1.机械阻挡和排除作用
三
大
2.局部分泌液作用
作
用
3.正常菌群拮抗作用
1.2.3超链接
(二)血脑屏障
(二)吞噬作用的后果
不完全吞噬:细菌被吞噬细胞吞噬后,有些 不能被杀灭,甚至可在其内存 活繁殖,这种细菌不能被杀灭 的现象称为不完全吞噬。
完全吞噬:彻底杀灭细菌的称为完全吞噬。
(注:吞噬现象可造成机体损伤。)
2. 获得性特异性免疫的因素
获得性免疫在抗微生物感染中其关键作 用,强于先天免疫。
体液免疫——针对细胞外生长的病原微生物。
干扰素作用机理
三、NK细胞
NK细胞在抗病毒感染中有重要的作用。 其杀伤效应主要通过其分泌的杀伤介质(如穿 孔素/IFN-γ)介导。
病毒感染早期——通过自然杀伤控制感染。
产生特异性抗体后——通过ADCC杀伤靶细胞。
NK细胞在抗寄生虫感染和胞内病原感染 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吞噬细胞
分为两大类: 1.小吞噬细胞 ——主要是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
抗体不能进入, 体液免
疫受限制。
四、抗真菌感染免疫
1.非特异性免疫作用
进入机体前——完整的皮肤和黏膜及其分泌物和 生殖道分泌物的抑制作用。
进入机体后——经旁路途径激活补体,引起中性 粒细胞的吞噬作用进行杀菌。
2.特异性免疫作用
——以细胞免疫较为重要,通过致敏淋巴细胞释 放细胞因子,刺激吞噬作用,杀灭真菌。
血脑屏障是防止中枢神经系统发生感染 的重要防卫结构。
血脑屏障是由软脑膜、脑毛细血管壁和 星状胶质细胞形成的胶质膜构成。这些组织 结构致密,能阻止病原体及其它大分子物质 由血液进入脑组织和脑脊液。
阻止病原体及其它大分子物质由血液进入 脑组织和脑脊液
(三)血胎屏障
胎盘屏障是保护胎儿免受感染的一种防卫 结构,能防止母体病原微生物通过。
2.致敏T细胞释放细胞因子,或直接破坏病毒或增强 巨噬细胞吞噬、破坏病毒的能力或分泌干扰素抑制 病毒复制。
3.K细胞的ADCC作用。
4.在干扰素激活下,NK细胞能识别和破坏异常细胞。
在大多数情况下,机体抗病毒感染的免 疫反应需要干扰素、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共同参与,以阻止病毒复制,清除病毒感 染。
2.大吞噬细胞(即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包括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和淋巴结、脾、
肺、肝的巨噬细胞以及神经系统内小胶质 细胞。
(一)吞噬过程
1.趋化作用 2.识别与调理作用 3.吞入与脱颗粒 4.杀菌与消化作用
1.趋化作用:
指病原菌进入机体后,吞噬细胞再趋 化因子的作用下向病原体存在部位移动。
趋化因子——主要有补体活化因子片段 C3a、 C5a、C567等。此外, 还有细菌性趋化因子、白细 胞游出素等。
3.调理吞噬作用:主要针对化脓性细菌感染。
溶菌杀菌作用 调理吞噬作用
(二)抗细胞内细菌感染免疫
在这类免疫中,细胞免疫起决定作用。 主要以慢性细菌感染为主,如结核杆菌、 布氏杆菌等细胞内寄生菌。
主要免疫细胞包括:CD4+细胞亚群、 CD8+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以及NK细胞。
致敏T细胞释 放各种淋巴因 子,增强其吞 噬消化能力, 抑制病原菌。
3. 抗病毒的感染免疫
一、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1.杀细胞效应:即病毒在细胞内增殖引起细胞溶 解死亡。
2.细胞膜改变:非溶细胞型病毒在细胞内症状 后,不引起细胞溶解死亡,其成 熟后以出芽方式释放感染周围细 胞,引起宿主细胞膜改变。
3.细胞转化:病毒DNA或片段整合到宿主DNA, 引起遗传性状改变,形成肿瘤。
4.防御素
亦称抗菌肽或肽抗生素。为一种多肽, 广泛分布于机体。其主要作用于病原微生物 细胞膜,使病原微生物不宜对其产生抗性, 并具有广谱性。
(五)干扰素
宿主细胞经病毒感染或受干扰素诱生 剂作用后,由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和淋巴 细胞等合成的一类糖蛋白。
其主要作用于正常细胞,使之产生抗 病毒蛋白,从而抑制病毒合成,使细胞获 得抗病毒能力。此外,还有抑制体内寄生 虫增殖和肿瘤的作用。
脱颗粒:吞噬体移至细胞中心,溶酶体颗粒靠 拢并与之结合形成吞噬溶酶体,将含 溶菌酶、乳铁蛋白等的内容物倾于吞 噬体内,从而杀灭和消化细菌,这种现 象称为脱颗粒。
4.杀菌与消化作用
(1)非氧依赖杀菌系统 条件——A.酸性PH值:由糖酵解产生乳酸是吞噬
小体内PF值降至3.5~4.0. B.溶菌酶:水解细菌细胞壁肽聚糖。 C.乳铁蛋白:螯合细菌生长所需铁。 (2)氧依赖杀菌系统 条件——通过氧化酶作用,使氧分子活化成活性 氧或氧化物,直接作用于微生物或通过 髓过氧化物酶和卤化物协同作用熄灭微 生物。
细胞免疫——针对细胞内寄生的病原微生物
一、体液免疫的抗感染作用
体液免疫的抗感染作用主要是通过抗体实现的。
抗体在机体内作用:
中和作用、生长抑制 作用、局部粘膜免疫作用、 免疫溶解作用以及ADCC。
二、细胞免疫的抗感染作用
参与特异性细胞免疫的效应T细胞主要是 细胞毒性T细胞(直接杀伤感染靶细胞 )和迟 发型变态反应T细胞(通过释放细胞因子依法 迟发型变态反应)。
第五节 抗感染免疫
抗感染免疫是动物机体抵抗病原体 感染的能力。
根据病原不同分为: 1.抗细菌免疫 2.抗病毒免疫 3.抗真菌免疫 4.抗寄生虫免疫
抗感染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1.屏障结构 2.组织和体液中的
抗微生物物质 3.吞噬细胞 4.自然杀伤细胞
1.体液免疫 2.细胞免疫
抗感染免疫能力强弱受动物种属、年龄、 营养状况及内分泌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但最 主要与机体免疫功能有关。
在妊娠过程中,病原微生物由母体感染胎 儿称垂直感染。(禽类经卵传给下一代)
垂直感染与妊娠期有关,多数为病毒所致, 细菌感染常常因胎盘炎而导致胎儿感染,如布 氏杆菌。
二、组织和体液中的抗微生物物质
1.补体
补体激活后,产生多种免疫学效应,发 挥杀菌、溶菌、灭活病毒和溶解靶细胞等 功能。
在抗体和吞噬细胞参与下,发挥作用 更大。
机体对寄生虫的抑制,主要是通过致敏T 淋巴细胞的两种机制来实现:
1.通过迟发型变态反应将单 核细胞吸引到幼虫侵袭的 部位,诱发局部炎症反应。
2.通过细胞毒性淋巴细胞作 用杀伤幼虫。
淋巴细胞吸附在线虫幼虫上。
皮肤和黏膜机体防御外物的第一道屏障,
通过体表上皮细胞的脱落更新,清除粘附细菌; 呼吸道通过粘膜纤毛有节律的上下摆动将异物 排至喉头咳出体外。还有泪液、唾液等也可排 除分泌物。
1.遗传因素
2.激素
3.营养因素 4.化学因素:
溶菌酶、游离脂肪酸、 抗菌物质、铁结合蛋 白、活性氧和活性氮
5.控制天然抵抗力的基因
三、抗细菌的特异性免疫
(一)抗细胞外细菌感染免疫
1.抗毒素性免疫:依靠抗毒素中和外毒素作用。
2.溶菌杀菌作用:抗菌性抗体(IgG,IgM)与病 原菌结合,在补体参与下,损 伤或溶解细菌。
皮肤阻挡
纤毛蠕动
皮肤和黏膜分泌物有杀菌作用,如皮 脂腺分泌的饱和脂肪酸,汗腺分泌的乳酸 和胃酸等。
分泌液清除
动物体内和体表的正常菌群也有一定屏障 作用,其作用有两方面: ——组织或限体。
谢谢观看
三、抗病毒的特异性免疫
抗病毒的特异性免疫包括: ——以中和抗体为主的体液免疫。 ——以巨噬细胞和T细胞为主的细胞免疫。
对于预防再传染——主要依靠体液免疫。 对于疾病的恢复——主要依靠细胞免疫。
(一)体液免疫
1.3种免疫球蛋白:IgM、IgG、分泌型IgA
IgM——首先出现,中和能力不强,补体参与可增强 其中和作用。
IgG——病毒感染2~3周达峰值,持续时间长,具 有免疫记忆,是抗病毒主要抗体。在中 和作用和K细胞街道的ADCC反应中占主 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