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磺酸阿帕替尼片讲解
甲磺酸阿帕替尼
研究背景
据统计,2013年胃癌全球新发病例952000, 中国占据47%,发病率在我国恶性肿瘤中 排名第二,每年352300人死于胃癌,在我 国恶性肿瘤死亡率中排名第三。
由于胃癌的早期症状不明显且胃镜常规检 查未能普及,大约有七成的患者在就诊时 被诊断为胃癌晚期,现有的治疗手段有效, 预后差,其五年生存率不超过20%。
现状
目前,肿瘤的治疗主要是综合治疗、手术、 放疗、化疗等治疗相结合,以提高治愈率 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其中,药物治疗是 癌症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临床上对于抗 肿瘤药的需求量急剧上升。合理的应用, 对提高有效治愈率、延长肿瘤患者的生存 期,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状
传统的细胞毒药物一般缺乏选择性,难以 区分肿瘤和正常细胞,在杀死肿瘤细胞的 同时,也破坏了人体正常细胞,容易引起 治疗相关的毒性,造成严重不良反应。
阿帕替尼
₴ 阿帕替尼是全球第一个在晚期胃癌被证实 安全有效的小分子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 也是晚期胃癌标准化治疗失败后,疗效最 好的单药。同时,阿帕替尼是胃癌靶向药 物中唯一一个口服制剂,将极大地提高患 者治疗的依从性。
特点
与传统细胞毒药物不同,小分子靶向药物 多针对膜受体、细胞信号转导途径的成分、 细胞周期调节蛋白以及参与血管生成的重 要蛋白质或因子等靶点,对正常细胞的毒 性相对较轻。因为其产生的抗肿瘤效应可 能是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或预防转移,而不 是杀灭肿瘤细胞,客观有效率可能并不是 衡量抗肿瘤活性的合适指标。在多数情况 下,这类化合物暴露( 给药) 时间需要延长, 以达到对靶点的持续抑制。
医学意义
2014年6月3日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第50届美国临 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 院肿瘤内科主任李进教授等领衔的“阿帕替尼治 疗胃癌III期临床研究”被邀请作口头报告,这项 研究是今年唯一一篇由中国医师所作的大会口头 报告,受到来自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33000 名临床医师和研究学者的关注,并从全球5000多 篇研究报告中脱颖而出,入选本年度ASCO年会 优秀论文,这也是中国大陆肿瘤研究史上首次获 此殊荣。
优越性
抗肿瘤血管形成是以新生血管为目标的靶向治疗, 相对于以肿瘤细胞为目标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优越 性:
• 因肿瘤血管有其共性,故抗菌谱广; • 部分细胞破坏造成的血管阻塞即可发挥抗肿瘤作用; • 抗体进入体内后可直接与VEGF(热稳定性糖蛋白分子)
/VEGFR(络氨酸酶抑制剂)结合,不需要穿透血管,易 进入肿瘤区; • 靶向作用稳定,故因内皮细胞突变而导致耐药的可能性小 • 除创伤愈合、女性孕期循环等情况外,VEGF调节的血管 形成在成人正常状态下少见,所以针对VEGF及VEGFR的 靶向治疗不会影响其它生理过程;
然而靶向药物具有相对明确的靶点,可阻 滞肿瘤生长或减少对正常细胞的作用,具 有相对较轻的毒性。
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
₷ 分子靶向抗肿瘤药是指针对在肿瘤发生发 展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的特定分子靶标进 行治疗的药物,使得针对个人基因组特点 度身定制个体化治疗成为可能。分子靶向 抗肿瘤药业已成为恶性肿瘤治疗领域的一 个主流ngiogenesis)是维系肿瘤生存和 进展的生命线,实体瘤高度依赖血管新生 来持续获得营养和氧气。
因此,抗血管新生成为分子靶向抗肿瘤药 物研究的一大热点,该策略在安全性和抗 药性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阿帕替尼
阿帕替尼( apatinib),也称甲磺 酸阿帕替尼(商品名称:艾坦), 是一种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是 由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自 主研发的一类新药,拥有自主知 识产权的小分子血管内皮生长因 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阿帕替尼在 临床前研究中表现出出色的体外 抗血管新生和体内抗肿瘤活性。 其结构式如左边所示。阿帕替尼 制剂在临床上可用于治疗晚期非 鳞非小细胞肺癌、胃癌、肝癌和 乳腺癌等疾病。
医学意义
Ω 李进说:“本次研究招募了273例二线化疗失败 的晚期胃癌患者(181例接受阿帕替尼治疗,92例 接受安慰剂),阿帕替尼组患者每天服药1次,每 次850毫克,28天为一个周期。
Ω 结果表明,阿帕替尼组较安慰剂组,其平均总生 存期(195天对140天)和平均无进展生存期(78天对 53天)都显著延长,且不良反应可预期、可耐受、 可逆转、可控制,疗效确切,安全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