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经典教案第一章导论教学课时: 4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教学主要让学生了解政治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研究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和认识。
本章要求学生掌握物质资料生产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以及其本身所包含的内容,其次本章作为开篇之作,还必须掌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类基本知识点之间的关联。
教学重点:物质资料生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研究任务、对象作业:1、课本P17-18页的练习题2、为什么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经济规律3、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研究对象、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及研究对象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经济学家谱介绍:人类社会: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古希腊时期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商品经济经济理论:重农主义、重商主义要求1、古希腊思想家对经济活动的探索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有了经济活动。
人类经济思想史上,在西方,最先对经济活动进行分析的是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的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亚里斯多德等人,他们认为经济学是研究家庭管理问题,这一时期,经济学还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2、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形成14世纪-15世纪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的产生和发展,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思想家为了证明本阶级利益的合理性,开始对经济问题和经济关系进行专门研究,最早产生了重商主义学派,后来把经济学拓展到研究全社会的经济问题,便产生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
他们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在无产阶级与34、商品经济含义、特征第一节 商品一、商品的产生和发展 1、命题:商品不是从来就有的 (1)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服务是一种商品? 如果服务用于交易或交换,则也是一种具有特殊表现形式的商品(2)商品分类:无形商品、有形商品 (3)商品与物品、产品的区别 2、命题:商品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1)商品产生过程 (2)商品产生条件:社会分工与私有制商品产生的必要性条件——社会分工(分工产生交换/交易需求) 商品产生的决定性条件——私有制社会分工与私有制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因此商品时社会生产力长期发展的产物 (3)商品与商品经济(对应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市场经济 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统称 商品经济发展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时叫市场经济 二、商品的两因素(两要素):使用价值与价值 1、使用价值:物的有用性即使用价值,是一种物体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特性 (1)使用价值由物体的自然属性决定,不同物体因为自然属性的不同,因此使用属性也不同,同种物体有多种自然属性,因此也就具备了多种使用价值 (2)使用价值构成了整个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3)商品、物品的使用价值联系与区别 联系:都有使用价值,都有满足人类可利用的自然属性 区别:物品不用于交换,因此物品不存在交换价值 商品可通过交换,来体现使用价值, (物品有价值、商品有价值,物品有使用价值、商品也有使用价值,但是物品不用于交换、商品用于交换,物品不一定凝结劳动,商品一定凝结劳动) (4)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没有使用价4(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为什么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第一,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第二,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私有制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第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简单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学习私人劳动和社会流动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说明商品和价值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人们交换商品,事实是相互比较和交换劳动;价值不仅反映同一生产部门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而且也反映不同生产部门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第二节 货币一、价值形式的发展及货币的产生(一)价值形式的概念价值形式就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即交换价值。
(二)价值形式发展的四个阶段 1、简单的、偶然的或个别的价值形式。
(1)简单价值形式的含义及表示式 在萌芽状态的商品交换中,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表现在和它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
用等式表示即:1只绵羊=2把石斧 (2)简单价值形式的两极及其关系 第一,在简单价值形式中,互相交换的两种商品处于不同的地位,起着不同的作用 绵羊是被表现价值的商品,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地位;石斧是表现价值的商品,处于等价形式的地位。
第二,处于价值形式两极的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存在着互相依存和对立对关系一方面二者互相依存、互为条件,离开一方另一方就不复存在;另一方面二者又彼此对立和相互排斥,同一商品不能同时处于价值形式的两极。
(3)相对价值形式的性质或内容第一,表明价值形式两极的商品都具有共同的质,都凝结了抽象劳动这种共同的价值内容。
(因为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的价值通过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相交换得到表现) 第二,表明按一定比例相交换的两种不同的商品中包含的价值量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上相同的。
(因为相对价值58、通货膨胀的概念 由于纸币发行过多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现象叫做通货膨胀。
9、流通手段职能造成买卖脱节、产生了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三)贮藏手段1.贮藏手段的含义。
2.执行储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或金银制品3.贮藏手段的作用:能够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量,起货币“储水池”的作用。
(四)支付手段 1、支付手段是用货币清偿债务、交纳赋税或欠款的职能。
2、支付手段经使济危机形式上的可能性进一步加深 3、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会引起货币流通规律的变化 (五)世界货币 1、世界货币是指货币越出国界,在世界市场上起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2、世界货币的作用是平衡国际贸易差额:购买别国商品;作为社会一般财富的代表支付赔款等。
3、执行世界货币职能的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第三节 价值规律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以价值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
二、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一)价格作为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不仅以价值为基础,还受供求关系影响(二)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三)价格偏离价值不是对价值规律的破坏与否定,而是价值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
三、价值规律在以所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1、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
2、刺激商品生产者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导致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本章小结 1、商品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体,商品的内在矛盾是价值与使用价值、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之间的矛6只同他自己的商品发生联系,这种联系表明商品的价值是由他的劳动创造的。
他不能在创造价值的同时,又创造超过商品价值的余额。
剩余价值不能产生于流通过程,但又离不开流通过程,它必须以流通过程为媒介。
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按照这个条件,要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就必须在流通中找到这样一种特殊商品,它的使用价值本身具有成为价值源泉的独特属性。
这种商品就是劳动力。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前提。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 1、劳动力 劳动力就是人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于人的身体中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劳动力在任何社会都会存在,是一切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
但劳动力成为商品,却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力。
第二,劳动者丧失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这两个条件,是在封建社会后期,随着封建生产方式的解体而形成的。
劳动力商品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力商品和其他商品一样,也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属性。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也是由生产这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劳动力存在于人的身体中,要维持人的生存,就必须消费一定数量的生活资料。
因此,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可以还原为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生活资料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具体地说,劳动力的价值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第二,维持劳动者家属及延续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第三,劳动者为适应社会生产需要所必需的教育和训练费用。
总之,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
劳动力价值的大小受到国家的文化水平、经济水平、社会人才需求、历史传统习惯、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制约。
所以,和其他商品不同,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还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劳动力商品与其他商品的最大区别是使用价值的不同。
一般商品被使用或消费时,商品的使用价值消失,商品的价值也随之消失或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会创造7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马克思的伟大功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它告诉我们,剩余价值不是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可变资本创造的。
不变资本不过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条件,只有可变资本才能带来剩余价值,只有雇佣工人的劳动才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第二,这种区分为准确地计算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正确反映剥削程度的是剩余价值率。
四、剩余价值律和剩余价值量 1、剩余价值率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商品的价值由三个部分构成:一是不变资本的价值(c ),二是可变资本的价值(v ),三是剩余价值(m )。
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
因此,要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就只能把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相比。
马克思把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间的比率称为剩余价值率(m ′),用公式表示:m '=m/v ——①剩余价值率反映了可变资本的增值程度,准确地表示了雇佣工人遭受资本家的剥削程度。
由于雇佣工人的全部劳动时间即工作日,可以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内支出的劳动叫做必要劳动,在剩余劳动时间内支出的劳动叫做剩余劳动。
所以,剩余价值率也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剩余价值率(m ′)=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必要劳动—②剩余价值率的这两个公式所表示的内容是一致的。
第一个公式以物化劳动的形式表示剥削程度,它表明在雇佣工人新创造的价值中,工人和资本家各占多少份额。
第二个公式以活劳动的形式表示剥削程度,它表明在一个工作日里,工人有多少时间用于生产劳动力价值,有多少时间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率准确地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所以也叫剥削率。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剩余价值率有不断提高的趋势。
? 2、剩余价值量 剩余价值量是资本所有者获得的剩余价值绝对量,反映资本投入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