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细胞骨架

细胞骨架

微管组成的细胞器及研究动态在细胞内,由微管所组成的细胞器几种:一、中心体(一)中心体的结构中心体(centrosome)由中心粒(centrioles)和中心粒周围物质(pericentriolar material, PCM)共同组成。

中心粒在细胞内一般有两个,成对存在于核的附近。

每个中心粒是由9排微管(每排3条)围成的短圆筒状结构,两个中心粒在一端大致成垂直对应。

中心粒的直径为0.16~0.23μm,长度一般为0.16~5.6μm,差别较大。

三联体包括3条微管,由内向外分别被编号为A、B、C亚丝,3条微管平行排列成片状三联体结构,只有A管是完全的微管且与中心粒的轴心向外伸出的辐射状的细丝相连。

9组三联体按照一定的角度规则排列,形成了风车状。

三联体之间有细丝相连,且在每一三联体的外侧均有被称为随体的致密物质存在。

(二)中心粒的发生在中心粒周围物质中含有数百个由13个γ微管蛋白和其他蛋白质构成的γ微管蛋白环状复合体γTuRC是一条微管形成的起点,αβ微管蛋白二聚体以一定的方向添加到γ微管蛋白上。

每条微管的起始端埋藏在中心粒周围物质中,以正端向外生长。

γTuRC是微管生成的真正的诱导起点,起“晶种”的作用。

实验证明,只要有γTuRC存在即可引导微管生长,而且所需要的微管蛋白的浓度要比在体外低得多。

中心粒在细胞中具有自我装配的能力。

装配时,首先形成由9条单丝微管围成的环,9条单丝即成为将来的A亚丝,然后B亚丝再以“C”字形(横切面)装配到A亚丝上,最后“C”字形的C亚丝再装配到B亚丝上,此时三联体装配完成,形成前中心粒。

在前中心粒的基础上进一步延长,直至形成成熟的中心粒。

二、纤毛和鞭毛(一)结构纤毛在整体结构上包括三部分。

①纤毛本体:由细胞游离面向外伸出的细柱状突起,表面上包有一层质膜。

②基体:纤毛基部的质膜下方的圆筒形结构,来源于中心粒,其结构与中心粒完全相同,具有MTOC的作用。

③纤毛小根:大多数纤毛小根有横纹,这些小根纤维是由一些3~7nm粗的平行微丝组成。

此外,在基体的一侧,从2~3个三联体上伸出由微丝组成的突起形成基足。

轴丝是纤毛本体的内部由微管及其相关蛋白组成的芯。

大多数纤毛的轴丝是属于9+2型的,外周为9组二联丝微管规则排列一圈,称为外周二联丝。

每组外周二联丝是由两条微管组成,一条为整管,称为A亚丝,另一条为“C”字形的半联丝B亚丝。

A亚丝纵向上一定间隔排列B亚丝。

A亚丝为一条整管,由13条原丝组成,B亚丝为一半管,由10条(或11条)原丝组成,与A亚丝共用3条原丝。

轴丝中央有两条微管,外周包围着一层蛋白质性质的鞘。

外周二联丝之间有连接,称为二联丝间连桥。

外周二联丝和中央鞘之间有放射辐连接,其由A亚丝伸出,近中央鞘一端膨大为辐头。

轴丝中,周围微管的直径为18~25nm,周围微管中,A亚丝比B亚丝更接近于轴。

各种微管在纤毛顶端的延伸程度不同,中央微管最长,可达纤毛顶端,A亚丝较短,B亚丝最短。

有的细胞,纤毛轴丝中无中央微管,属于9+0型,也有9+1型。

基体的远端为基板所封闭,外周二联丝穿过基板同相应的基体微管相连,基体的每组微管比轴丝的二联丝多了一条C管,形成了三联丝。

(二)化学组成轴丝中微管与细胞质微管一样,也是由微管蛋白聚合而成。

A亚丝的微管蛋白和B亚丝中的完全不同,单条的微管的微管蛋白带有一个能与秋水仙素结合的部位,而二联丝微管中替代为GDP,秋水仙素可干扰GDP与单条微管的微管蛋白结合。

动力蛋白是构成A亚丝上的短臂的主要成分,是纤毛运动的动力来源。

连接蛋白由二联丝连桥之中分离出来,可能对保持运动中纤毛的整体性有一定作用。

(三)纤毛和鞭毛运动的机制纤毛运动是摆动,由相邻二联丝间相互滑动引起。

外周二联丝A亚丝上的动力蛋白臂头部结合到相邻二联丝的B亚丝上,动力蛋白分子发生构象变化而牵动相邻二联丝向鞭毛“+”极滑动,而后动力蛋白臂与相邻二联丝B亚丝脱离,动力蛋白构象恢复,重新进入下一轮循环。

由于纤毛轴丝两半所含的二联丝数目不相等,故在两个方向上摆动的力量不均,摆动力量大的为有效鞭击,力量较弱的为恢复鞭击。

(四)纤毛发生纤毛是由基体直接产生,基体是轴丝的微管组织中心。

原生动物和哺乳动物在纤毛基体的一侧垂直方向形成新基体,然后成熟的新基体移至质膜下方,顶端向上,发动形成轴丝。

一个成熟大户的中心粒发动装配成成群的基体,这些基体移至膜下一定部位产生出纤毛。

基体的外周A、B亚丝直接延伸形成轴丝二联丝,C亚丝不伸进纤毛中,中央微管则由基体上方之轴体发出。

轴丝二联丝通过顶端生长而延伸。

三、有丝分裂器有丝分裂时,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均由动粒连接到两极发出的微管(动粒微管)上通过微管“+”端的装配或者解聚而使微管的长度发生改变,从而牵引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到达细胞两极。

四、轴足原生动物纤毛虫纲的有盘亚纲动物,周身向外伸出很长的轴足。

轴足中有微管整齐排列而成的轴丝。

太阳虫中,微管排列成双螺旋。

五、细菌鞭毛细菌鞭毛可分为鞭丝、弯钩和基粒三个部分。

化学性质上,鞭毛蛋白与肌动蛋白相似,无ATP酶活性。

细菌鞭毛运动方式为旋转,直接能源是质子跨膜梯度,细菌质膜两侧保持一定的质子梯度,使质膜保持有高度状态,这种高能状态驱动鞭毛旋转。

鞭毛也具有自我装配现象,利用调节pH使鞭毛的生长蛋白自行解聚和聚合。

研究动态1、2007年1月微管蛋白(tubulins)是微管的基本结构,它们聚集在一起形成原纤维(protofilaments),几股原纤维在一起形成一个大的微管蛋白片层。

研究人员观察酵母中这些微管蛋白片层组装为微管的方式,发现一种关键蛋白——Mal3p。

电镜实验发现Mal3p与微管seam相结合,将微管蛋白片层的两边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管道。

Mal3p蛋白沿seam排列成为一条直线,“焊接”微管,在微管薄弱位点稳定微管。

“这是首次发现一种与微管seam特异结合的蛋白,”EMBL研究小组前任带头人Andreas Hoenger说,“ seam的功能现在仍然未知,其一度被认为是微管网架(microtubule lattice)临时的、不相关的部分。

我们的实验证明它是调节微管稳定性的中心位点。

”没有Mal3p,微管会变得不稳定,容易解开,Mal3p是微管行为的关键调节者。

细胞可以通过控制Mal3p的有无,快速改变微管的收缩状态,这对于快速的灵活的细胞运输非常重要。

Mal3p沿微管seam的定位非常关键,因为在微管seam,Mal3p可以在不妨碍沿微丝的动力蛋白运输的情况下提供稳定性。

除了稳定功能,Mal3p在运输过程中还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EMBL研究小组领导人 Damian Brunner说:“动力蛋白通过与微管蛋白直接接触,沿微管移动。

沿它们运动的载体如同高速公路上的货车。

沿seam的一连串Mal3p提供了微丝上的另一条候选轨道,沿这条轨道,特异的动力蛋白可以运动,如同与高速公路并行的铁路。

这种双系统使运输更加多样化,更加有效。

”在酵母研究中得到的关于细胞运输和微管稳定性的新发现,有助于揭示其在人类中的相似过程。

Mal3p在进化过程中相当保守,人类结肠癌或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都与Mal3p有关。

2、2007年4月一般认为,kinesin是一种与细胞微管结合而起运输作用的马达蛋白。

Kinesin是由两条轻链和两条重链构成的四聚体,外观上具有两个球形的“头”(具有ATP酶活性)。

它的运动方式是一步一步节节进行的,通过水解三磷酸腺苷(ATP)来为每一步提供能量。

而在每步之间,“分子马达”会停下来,直到ATP被绑定至其中一“头”。

但是,科学家对于ATP通道(ATP gating)的精确机制一直存在争议。

一种观点认为,kinesin在步与步之间只有一头与微管相连,另一头无法与下一个绑定位点连接,除非ATP诱导kinesin发生构象变化。

但还有一种观点认为,kinesin停下时两头都与微管相连,而两个连接头之间的应力(strain)使马达无法前进,直到ATP与其中一头绑定。

但是,无论哪种模型,ATP绑定后都会激发一种与微管网架(microtubule lattice)相关的机制。

但最新的研究结果质疑了微管网架存在的必要性。

领导该研究的是位于英国剑桥的玛丽居里研究院(Marie Curie Research Institute)的Maria Alonso以及论文高级作者Robert Cross,他们发现,一种微管成分——微管蛋白亚基(tubulin subunit)能够引导ATP的自我运转,从而使kinesin不用于微管结合。

凝胶过滤实验表明,未聚合的微管蛋白能在溶液中与kinesin绑定。

通过测定溶液中的ATP酶活性,研究人员发现,自由微管蛋白可以促使kinesin头部的ATP水解,从而激发ATP 循环。

因此,论文作者认为,之前的两种kinesin运动理论都不成立。

Cross表示,“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微管几何结构与ATP通道机制完全无关。

”研究人员推测,在运动间歇,kinesin 一头的微管绑定位点一直处于“掩蔽”(masked)状态,而只有ATP与其另一头绑定才能除去这一障碍。

但是,此次研究的结论并没有得到完全的肯定。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Steven Block最近发表了关于应力对kinesin运动的作用的相关文章,他表示,最新研究的结论并不能排除马达运动中应力的影响。

即使kinesin是与自由微管蛋白结合,也存在微管蛋白亚基引发一些应变的可能。

此外,微管蛋白亚基或许会很短暂地聚合成极小的微管,研究人员未必能够发现这一现象。

而哥伦比亚大学的Steven Rosenfeld则表示,该研究结果确实能够表明kinesin的运动可以不需要应力的控制,但并不意味着这就是“分子马达”运动调控的唯一方式。

3、2007年6月微管是构成细胞骨架的三种filaments中最大的一种,由两种球状蛋白——alpha tubulin(微管蛋白)和beta tubulin组装而成。

为了立足,初生微管“种子”必须锚定在与细胞核相邻的中心体(或称MTOC,微管组织中心)上。

从MTOC开始,处于生长状态的微管向四周扩散。

它们的快速聚集和解聚,帮助蛋白在细胞中运输,使引发细胞运动的信号极性分布。

今天大多数人将中心体视作微管“晶核形成(nucleation,生物通编者译)”的主要发源地。

文章高级作者、细胞和发育生物学副教授Kaverina说:“我发现许多微管没有附着在中心体。

所以我打算寻找它们的起源。

”Kaverina怀疑高尔基有MTOC的功能。

然而,在活细胞成像技术出现之前无法证明微管的这种起源学说。

“高尔基体与中心体很近,不仔细看的话,很难区分二者。

”为了提高分辨率,Kaverina等用荧光分子标记人视网膜上皮细胞中微管的生长末端(plus端),拍摄它们生长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