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媒介素养解析 PPT

媒介素养解析 PPT

Training of Critical Awareness)
核心观点:“电影、报纸,任何这种形式的宣传品, 以及商业化的小说都只是提供一种低水平的满足”。
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Waefie Said)“理论旅 行”:“各种观念和理论也在人与人、境域与境域, 以及时代与时代之间旅行。”
5.社会协作素养:与协同工作的其他人达成一致目标的能力;为自己 在协同系统中定位的能力;执行协同任务的能力;与协同工作的他者 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
6.社会参与素养:关注公共事务,积极参与公共话题交流,尊重公共 规则和他人的表达权,学会理性表达与讨论。
为了因应新传播革命所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革,公 民在建构自身媒介素养时最关键的是要认识并理解 以下三对关系命题:
“我认为最有生命力的假设是新闻和真相并非同一 回事。而且必须加以清楚的区分。新闻的作用在于 突出一个事件,而真相的作用则是揭示隐藏的事实, 确立其相互关系,描绘出人们可以在其中采取行动 的现实画面。而只有当社会状况达到了可以辨认、 可以检测的程度时,真相和新闻才会重叠。”
——李普曼:《公众舆论》
陆晔在《媒介素养:理念、认知、参与》中提出媒 介素养的四次“范式转移”
时间:20世纪30年代 核心:保护主义立场 内容: 精英的观点 视大众媒介为“下九流”的“带菌者”
传播对社会、高尚文化尤其是对青少年有害的信息, 媒介素养教育的职责是给公众打预防针,防止侵害。
时间: 20世纪60年代 核心:强调提升对媒介内容的选择和辨别力 内容: 认为并不是所有的媒介内容都是有害的
媒介素养首先是一种能力 一种当代公民必须掌握的能力 这种能力涉及三个有机组成部分: ——全面认识媒介 ——批判性理解媒介 ——积极参与和使用媒介
(一)媒介素养决定了人们能否保持敏锐的洞察力 来分辨“媒介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界限。
(二)媒介素养是决定人们能否对传媒信息进行去 伪存真、去粗取精的甄别乃至合理地使用,最终形 成独立判断与健全人格的关键。
媒介信息提供了一个架构。
3.这些媒介从印刷媒介到影像再到互联网。 4.媒介素养不但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媒介在社会中的
作用,同时也为民主公民提供了质询和自我表达的 必要技能。
1.重新认识新技术条件下的信息生产新媒介素养的 内涵,首先涉及到使用者对新媒介的认知问题,其 次才是对新媒介的使用。
2.努力掌握新媒介的使用技能 3.积极倡导“交往理性”
第一章 媒介素养
20世纪30年代,以电影和广播等大众媒介为代表 的流行文化的泛滥几乎中断了文明—文化传统所珍 视的思想和感觉方式,传统精英文化受到了前所未 有的冲击。
1933年,英国文学批评家F.R.利维斯(Frank Raymond Leais)和他的学生丹尼斯· 汤普森 (Denys Thompson)共同出版了《文化与环境: 批判意识的培养》(Culture and Environment: The
媒介素养是基于不同媒介环境所带来的新问题、新 诉求的产物
新媒介技术建构了一幅新的传播图景
深刻改变了信息生产者与信息消费者的主客体关系, 藉此公民的传播自主权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媒介素养的内涵则势必要做出新的调整与改变
1.媒介素养是21世纪教育的重要途径。 2.媒介素养为近用、分析、评估、创作和参与各种
(三)媒介素养是建构现代公民综合素质的基本指 标。
(一)新传播革命的特质 1.信息超载 2.传播“渠道霸权”时代终结,公民“自我赋权”
时代来临
3.“两个舆论场”
“去中心化”,指互联网技术本质上是以个人为中 心的传播技术,具有天然的反中心取向。这一次传 播革命,本质上是传播资源的泛社会化和传播权力 的全民化,通过解构国家对传播权力的垄断,使传 播力量由国家转移到社会,从而削弱国家在信息、 技术和意识形态上的主导地位,因而,它所带来的 不是国家组织和治理能力的强化,相反,是对国家 组织和治理能力的严重挑战。
(一)事实与观点
(二)事实与真相
(三)“固定成见”(stereotype)与“群体极化” (Gro是客观的,是不应该带有任何情绪的
观点则是主观的外化,是对某一事实的带有针对性 与倾向性的表达。
普通公民面对海量的信息,首先必须区分: 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 哪些是被“观点”包装的“事实” 哪些是隐藏在“事实”背后的“观点”
媒介素养的首要任务是培养批判解读能力
时间: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核心:参与式社区行动 内容:
由对媒介的批判性思考转为通过“赋权”“促成健 康的媒介社区,而非仅仅指责媒介的不是”
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不同媒介的特质与功能的
认知能力,对媒介传播信息的解读与批判能力,以
及参与媒介、运用媒介及其信息为个人生存发展和 社会进步服务的能力。
1.媒介使用素养:不仅体现为相关技术的掌握,还应该表现为对新媒 体技术和应用的合理、合法以及节制的使用等。
2.信息消费素养:在海量信息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对信息的辨识、 分析与批判能力。
3.信息生产素养:负责地发布信息和言论的素养、负责地进行信息再 传播的素养。
4.社会交往素养:不仅表现为对相关技术的掌握,还表现为对交往对 象的选择、交际网络的维护等方面、包括尊重他人的表达权利、隐私 权、知识产权等方面。
“再中心化”,指随着信息发布门槛的持续降低, 网络空间的信息供给量迅速超过了单一个体独立自 主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如此浩瀚的信息浪潮中,公 民开始委托新人,通过“意见领袖”筛选信息、研 判事实、进行新一轮的“中心建构”。在这一过程 中,能够获得足够信任的新行为体,将成为新的 “权力中心”,个体会“授权”这些中心,以信任 和采用这些中心提供的解释框架代替个体独立思考 为表征,代理个体处理庞大的信息。同时,互联网 打破了传统社会中自上而下的科层制组织结构,通 过网络重构行动中心、话语中心、舆论中心。
关键是如何引导受众进行明智的选择,在接触媒介 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时间: 20世纪80年代 核心:对媒介文本的批判性解读
内容:
转而强调大众媒介制造假性意识(false consciousness)的巨大潜力
受众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一种由外部文化强加的价值 观念,而媒介正好代表了这种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文 化
事实很近,真相很远
“固定成见”(又叫“刻板印象”):“常以高度 简单化和概括化的符号对特殊群体与人群所做的社 会分类,或隐或显地体现着一系列关乎其行为、个 性及历史的价值、判断与假定。”
“群体极化”:“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 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 极端的观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