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上)课件(林志强)

古代汉语(上)课件(林志强)


通论汉字的构造
象形字举例
通论汉字的构造
指事字的特点是用抽象符号指出字义, 因而指事字是符号性很强的抽象汉字. 指事字可分为两类,一是纯符号的指事 字,二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指事符 号的指事字. 指事字举例
通论汉字的构造
所谓会意,是指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构 字符号(即形符或意符)合并在一起, 并把它们的字义会合起来,出现一个新 义的指向,记录一个新词.会意字的数 量较之象形,指事要多得多. 会意字举例:
通论判断句 也字
关于"是"的问题 "是"在先秦汉语中的基本作用是起复指作用, 现代汉语判断词"是"即由此而来.当所复指 的前文由长变短后,"是"的复指意味也就逐 渐减弱,而帮助判断的作用逐渐加强,具备了 由指示代词向判断词转变的条件.当"是"字 句末不用"也"字帮助判断,或"是"前受到 副词修饰时,这个"是"就完全转变成了判断 词. 如何断定"是"的词性和用法呢?有两个办法: 1.句子的主语是代词,谓语是名词或名词性词 组,"是"为判断词.2."是"字前面有副词修 饰,"是"为判断词.
通论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汉语是汉语发展的两个阶段,现代汉语是 从古代汉语发展而来的,因此我们必须承认语 言的继承性,看到古今汉语相同的地方;同时 更要看到古今汉语的发展变化,看到古今汉语 相异的一面.因此在学习古代汉语的时候,我 们要有历史的观点,注意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 不能以古推今,也不能以今律古. 古今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秦汉为古,唐宋就是 今;唐宋为古,明清就是今.只有在这样的古 今概念中,我们才能真正掌握词义的变化.
通论汉字的构造
C.社会发展了,物质生产和思想观念也发生 了变化,可是字形仍旧是老字形,反映的是古 代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以现在的眼光来看, 有些形声字的形符在表意时已经失去了合理性. D.由于材料缺乏,某些形声字的形符与它的 本义之间的关系已经很难索解了. 此外,学习文字要注意汉字的发展过程,要注 意隶变前后的文字变化.
通论古今字 异体字 繁简字
繁简字是以笔画多少来划分的.有些繁 简字音义完全相同,其实就是异体字, 如泪:泪,唇:唇.有些繁简字却不是 异体字,如云:云.可见繁简字和异体 字不是同一范畴. 繁简字并没有绝对的古今关系,有些字 的简体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代,比与之 对应的繁体字更早.
通论判断句 也字
句子的分类方法很多.根据句子的谓语性质可 以分为判断句,描写句和叙述句.判断句是用 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对事物的属 性作出判断,即某事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形式有多种,其中最基本的 是"主语+谓语+也"和"主语+者+谓语+ 也"两种形式.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形式有多种, 其中最基本的是"主语+谓语+也"和"主语 +者+谓语+也"两种形式.
怎样学好古代汉语? 总的原则是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相结合,感性 认识就是要多读古书,做到熟读背诵,不断积 累语言材料,理性认识就是要注意总结和归纳 语言规律. 要注意字词句形音义逐个落实. 要反复学习,温故知新. 要注意古今沟通,古今联系.
通论怎样查字典辞书
目前汉语字典排列汉字的三种基本方法:音序 排列法,部首排列法和四角号码排列法,此三 种方法各有利弊. 查检字音字义的主要有1.《康熙字典》2.《中 华大字典》3.《新华字典》4.《现代汉语词典》 5.《古汉语常用字字典》6.《说文解字》7. 《经籍籑诂》8.《汉语大字典》9.《中华字海》 等. 查检词语典故的工具书有《词源》,《辞海》, 《汉语大词典》等. 查检虚词和特殊词语的工具书有《经传释词》, 《词诠》和《诗词曲语辞汇释》等.
古代汉语绪论
为什么要学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是中国语言文学系的基础 课之一,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 阅读古籍和进行中学文言文教学的能力. 学习古代汉语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 了解文化传统,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 学习古代汉语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现 代汉语,提高个人的语言修养.
古代汉语绪论
通论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个词往往不只具有一个意义.当一个词的意 义不断引申,而旧词义不会消失,这样一个词 就积淀了许多义项,形成一词多义.我们在学 习古代汉语的时候,掌握词义是最基本的要求, 而要很好地掌握词义,就必须对一词多义或词 义系统有清楚的了解.只有对词的本义和引申 义进行排列,才有可能对词义系统作出归纳, 然后根据具体的上下文确认词义,读懂古书.
通论古今字 异体字 繁简字
古今字:同一个词,在古今不同时代用不同的 字来表示,这就是古今字.古今无定时,周为 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古今是一个 相对的概念. 根据前人研究成果,古今字大致可分为三类: 增加偏旁的古今字,改换偏旁的古今字 ,另造 新字的古今字. 我们必须注意,古今字中的今字产生以后,古 字并没有被淘汰,而只是减少了它所表示的几 个意义中的一个,还保留着其他的意义.
通论汉字的构造
形声字形符的表意功能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 直接表意,这类情况不多.另一类是表示意义 范围,这种情况占绝大多数. 分析形符,我们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A.如果涉及多义字,我们可以利用形声字的 形符来推求字的本义,进而认识其引申义和假 借义,掌握词义系统. B.有些形声字的形符所表示的意义范畴关系 密切,可以互相替换.这是造成异体字的一个 重要原因.
通论汉字的构造
"六书说"中,象形字的数量虽然不多, 但象形字在汉字体系中的作用是很重要 的.它所记录的大多是语言中的基本词 汇,它是构成指事字,会意字和形声字 的基础,因此,"六书"中象形是最基 本的原则,象形字是我们研究汉字结构 的出发点.象形字以图画为基础,但图 画并不等于文字,需要仔细体会.
通论怎样查字典辞书
古书注音有直音和反切.反切的基本原理是"上字 取声,下字取韵,调",合成被注字的音.如"毛, 莫袍切."即m+áo=máo.但是由于古今语音的 变化,有些反切并不是这么简单.比如"东,德红 切",反切下字的声调与被切字的声调并不相同. 这样的现象就是语音演变造成的. 在使用一部字典或辞书的时候,需要注意:一,先 看序和出版年月,这样可以对它的编纂经过,使用 范围和材料收集的起迄点有个大致的认识;二,细 读凡例,凡例一般就是使用法,不了解凡例,就很 难顺利使用;三,注意书后有无补遗,勘误,附录 之类的东西.此外还应注意报刊上的评论或评价.
通论古今字 异体字 繁简字
异体字是指音义完全相同,只有形体有所不同, 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指古书时代) 的一组字.其中最通行的一个字叫正字,其余 皆称异体.旧时也叫"重文","或体", "俗体"等. 异体字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别:①会意字与 形声字之别②意符的不同③声符的不同④声符 意符都不同⑤各部位位置的不同 有三种情况不能认为是异体字 (参见教材)
通论单音词 复音词 同义词
古代汉语还有两类复音词值得我们注意:一是 双音节单纯词.二是偏义复词. 古代汉语复音词很多是同义连用的,因此还要 注意复音词和同义词的关系;同义词之间的差 别,概括地讲,主要表现在词的理性意义,感 情色彩和语法特点三个方面. 关于词义的理解,在古代汉语里还有泛指和特 指的不同.泛指,段玉裁叫做"浑言";"特 指",段玉裁叫做"析言".有些同义词"今词义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一,古今意义基本未变,二,古 今意义完全不同,三,古今词义同中有 异,异中有同. 在同异的问题上,难处不在同,而在异; 不在"迥别",而在"微殊".
通论单音词 复音词 同义词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复音词为 主.我们在学习古代汉语的时候,需要了解单 音词和复音词的关系.阅读古籍常会遇到某些 由两个单音词组成的词组,表面上像现代汉语 的双音词,我们不能以今律古,把这种词组当 成合成词. 古代汉语单音词变为现代汉语双音词,有三种 情况:一是古代单音词加上词头或词尾变成双 音词,二是古代单音词为不同的复音词所替代, 二者之间没有相同的词素,三是与同义或近义 的单音词构成复音词,需要注意的是第三种情 况.
通论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词义引申是指词义由本义引申出来,但 是如何从本义引申出来却有着不同的方 式.引申义和本义之间的联系方式,如 果从线性的角度进行归纳,可分为连锁 式引申,放射式引申和综合引申三种. 词义系统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除了本 义和引申义之外,还有假借义.假借义 是与本义和引申义都不相干的意义.
通论汉字的构造
"六书"中,形声是最能产的造字方法.形声 字是由形符和声符构成的合体字,其形符表示 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形声字的形符也叫 做意符,意符和部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意符 是对声符而言的,部首是对所统属的字而言的. 由于形声字的意符同时又是形体构造上的偏旁, 所以原则上意符都可以作为部首,但是部首却 不一定是意符.因为:1,部首所统属的字不 一定都是形声字;2,有些部首本身就不是形 声字的意符,例如部首冓,放等所统属的字里 没有一个形声字.
古代汉语绪论
什么是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是指古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包 括文言与白话两个系统,本课程研究的是"文 言"系统,亦即书面语,时间可断在"五四" 以前.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和发展的 关系. 本课程的内容包括文字,词汇,语法,音韵, 古书注解,古汉语修辞,诗律以及语文工具书 的使用等.
通论汉字的构造
在部首的问题里,我们还要知道《说文 解字》所创立的540个部首.这540个部 首是文字学原则的部首,而不是检字法 的部首.明代梅膺祚的《字汇》把部首 减为214部,是检字法原则的部首.后代 的字典如《康熙字典》《辞海》等,一 般都按照《字汇》部首.检字法的部首 是为了检字的方便,有些地方难免丧失 指义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