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名教育专家李希贵的教育观察

名教育专家李希贵的教育观察

名教育专家李希贵的教育观察北京十一学校校长、著名教育家李希贵先生近影美国学生怎样上厕所李希贵先生用36天时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做短期访问学者。

面对世界最发达国家的庞大的教育,选择一个什么样的角度才能把握其精髓,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李希贵敏锐的目光穿越了美国宏大繁富的教育体系,穿越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教育改革和成就,聚焦到一个又一个细微得不能再细微、具体得不能再具体的细枝末节上。

尤其让人感到新鲜和惊异的是,李希贵所捕捉到的,都是些被常人所忽略、所遗忘的细节,因而也就格外引人关注、格外发人深思。

例如,上厕所。

有谁会注意到美国的学生如何上厕所呢?李希贵就注意到了:“在美国的中小学,课间基本是5分钟,还有的学校是3分钟、2分钟甚至1分钟,确定课间时间的长短,依据的是教室之间相隔的距离,只要学生能有足够的时间跑到下一个教室即可……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孩子们既要跑教室,又要去厕所,时间够用吗?”有意思吧!这就是李希贵。

他总是能够见人之所未见、思人之所未思。

果然,连美国的校长都感到匪夷所思:这还算个问题吗?因为,“在美国的学校里,不管是什么时候,当然包括上课时间,只要需要,随时可以不需任何人的批准就可以到厕所去,他们甚至认为,这是人权的一部分。

”原来是这样!小小的上厕所问题,居然关系到对少年儿童人权的尊重。

再如,美国老师怎样记住学生的名字。

就是在国内,又有谁会关注这样的鸡毛蒜皮呢?但李希贵关注了,他特意访问了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泰德·莱戈教授,“这位教授就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课题:专门研究尽快熟悉学生、记住学生名字的方法。

更有意思的是,这位老先生还在学院里成立了一个有关这一课题研究的教师俱乐部,还真就有那么一大批优秀老师兴致勃勃地加入了这个俱乐部,共同分享着记住学生名字的好方法。

”记住学生名字看起来是小事一桩,但他却关系到师生关系和情感的建立,关系到教学的效率。

再如,中小学生的班级组织运作,这也是李希贵关注的一个问题。

一番考察,他发现:“美国学校的班级里根本没有学生干部。

班里所有的班务分给所有的学生,而且定期轮换。

在美国中小学的教室里,我们经常会发现墙上挂着班务分工表:作业分发——比尔;图书角管理——约翰;教学助理——汤姆;供应经理——亚历山大;邮政员——以马内利…… 有多少位同学,就有多少件事情、多少份责任。

”甚至连一个学习小组长的召集人也是轮流担任——“而且,小组中的每一位成员,全有自己的头衔,什么记录员、提问者、资料管理员等等,即使是这些一般性头衔,也是分阶段戴在不同人的头上。

总之,他们所采取的一切措施,都是为了确保孩子们的平等,给他们同样的机会,不仅使他们能够在形式上平等,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一些形式,锻造他们骨子里的平等意识,为美利坚的共和与民主奠定永固的基石。

”……李希贵用他思想的解剖刀,把美国教育肌体上的毛细血管解剖开来,鲜明生动地展示在我们面前。

于是,我们仿佛融会到美国教育肌体的深处,感受着它的体温,感受着它的呼吸,感受着它轻微的生命的脉动……一叶知秋,滴水映日,真实的美国教育大世界通过这些有趣的细节,生动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令人产生不可抑制的探究欲望!教师就是专家作为中国当代颇为知名的教育家、国家督学、教育部高中课程改革委员会的专家成员,李希贵有着强烈的使命感。

这种使命感,让他在36天的美国教育之旅中,始终以中国意识、中国眼光来观察美国教育,他把所捕捉到的美国教育的每一个细节,都与中国的教育现实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发现差异;通过对比,提升理念。

从细节出发的比较研究,令我们耳目一新、眼界大开!哥伦比亚大学(摄影者不详,如有侵权立马删除)就以上厕所这个细节而言,李希贵就以独特的视角进行了对比:每到课间,我们的孩子总是争先恐后跑向厕所;规模较大的学校,学生甚至要排队入厕——因为我们一般不允许孩子上课时间上厕所。

“我们为什么不能改变一下思路,放开学生上厕所的时间呢?“同样的问题还有许多。

譬如,迟到了为什么要喊…报告‟,他自己迟到了不说,还要用一声…报告‟去干扰其他同学的学习吗?“还有,课堂上发言的时候为什么一定要站起来?那样不是暗示孩子们尽可能地少发言吗?“还有,我们为什么要全校几千人一同上课间操?为什么要让有着不同体育爱好的学生,经年累月地做一样的体操?而且,从效率的角度来说,4分钟的课间操锻炼,我们却常常需要8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集合。

“这样的…为什么‟在我们的校园里其实还有许多,只是我们已经熟视无睹、已经习以为常、已经见怪不怪了,像是一棵从小就长歪了的树,似乎它就应该是歪的、它必须是歪的,如果有一天,它忽然变直了,我们反倒会感到奇怪,感到不可思议。

”小小的厕所问题,折射出这么多深层次的东西,这大概是我们一般人所想不到的。

这种从细节出发的比较研究,让李希贵悟到了很多先前不曾悟到的教育理念——譬如,教师就是专家。

在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每当涉及到课堂教学的评价时,他们就会邀请普通的中小学教师以专家的身份介入到研究当中来。

原来,在美国人的意识里,教师就是专家。

甚至连校工、厨师也可以成为专家。

李希贵不由慨叹,“当一个社会允许、鼓励每一个阶层、每一个行当的人都成为专家的时候,人们的潜能才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才能有利于形成一种稳定的社会结构,因为无论在什么时候,社会和教育都不应当让人失去希望和梦想!”譬如,要学会从学生和教师之外寻找教育失败的原因。

“在我们许多学校里,教师和教育的责任被无限放大,特别是在…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旗帜漫天飞舞的时候,教师的压力也就可想而知了;事实上,教育不是万能的,许多事情也不是一位教师能够左右的。

”譬如,不要让孩子们带着等第观念进入社会。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总是按照学习成绩把孩子分成三六九等,我们深知在班级里培养出了一批“职业班干部”……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因为带着等第观念进入社会的孩子,心灵里很难长出民主平等的大树。

譬如,让孩子崇尚平凡。

对比美国的教育,“我们的教育总是把目标定在天上,却并不怎么在意脚底下的道路。

我们的孩子希望成为伟人的多,希望轰轰烈烈的多,他们却似乎做不了平常的小事。

让孩子崇尚平凡,脚踏实地,以感恩的心对待身边发生的平平凡凡,也许,世界会变得更加真实,当然也更加美好。

”譬如,诚信要靠诚信来铸造;要让教师了解课堂以外的世界;给学生一些犯错误的机会;在选择中学会选择;让孩子从异想天开中升腾梦想;阅读不等于看书……这些个性化光芒的教育理念,犹如晶莹剔透的珍珠,闪烁着原生态的生命光芒,让我们如醍醐灌顶,心胸为之豁然。

纠正对美国教育的误读说到中美两国教育,我们脑海里的第一印象大概就是美国学生没有学习负担,而中国的学生负担重得不得了。

李希贵深入美国学校内部的细致考察发现:美国的中小学生同样有负担,美国的孩子同样要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

李希贵通过对一个叫比尔的四年级男孩的作业研究发现,“美国孩子的作业并不像我们有些人认为的那样轻松无比。

其实,要完成这些作业,他们常常要付出很多,有时也很辛苦,甚至做作业到深夜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但是,他们的作业常常是有趣的,值得付出的,一旦有了结果,也是常常令孩子和家长感到欣慰的。

所以,有人说,美国孩子的作业多而不累,作业任务重而没有负担,说得不是没有道理。

”李希贵还访问了几所著名高中的中学生,结果他看到,这些名校高中生的学习非常艰苦,熬到晚上一、两点钟是平常的事情。

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杜威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摄影者不详,如有侵权立马删除)“到康涅狄格州的崇德中学考察时,发现这所肯尼迪曾就读过的中学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学生全部住校,可是能够用于睡觉的时间却少之又少,大部分学生每天仅有4到5个小时的休息时间,孩子们的精力叫我有些怀疑。

”那么如此繁重的学习压力,为什么没有招来学生的反对,没有招致社会各界的批评?“他们的回答是:在斯蒂文森中学,总共有上千个学生社团,还有应有尽有的选修课程。

只要你喜欢,你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和团队。

在自己选择的课程和团队里,过一种丰富多彩的中学生活,无论多么苦多么累也心甘情愿。

”“可见,美国的中小学教育不是没有艰苦,不过都是自己选择的艰苦,在选择的旗帜下,抱怨已经没有了理由。

”自主选择的力量原来如此巨大!而与纽约市教育局评价办公室心理测量专家、专门负责纽约市的中小学考试工作的安德鲁博士的交谈,进一步让李希贵了解到了美国的考试情况。

原来,“美国也有统考的。

虽然各州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是对4年级和8年级每年进行语言和数学测试,纽约州即是如此。

除此之外,纽约市还要对其余的年级,包括3、5、6、7各年级进行统考;从明年开始,纽约州也学习了纽约市的做法,决定对3~8年级全部进行州统考。

”“美国学生个人的考试成绩是不允许公开的,但对学校的各科成绩,却要求向全社会公布,而且还要公布与往年的对比情况。

每一所学校的成绩一目了然,如果一所学校长时间不能改变落后状况,校长就必须下岗。

当然,在大部分学校里,成绩也是解聘教师的理由。

“高中的情况又是怎么样呢?安德鲁说,美国高中(9~12年级)的考试一般由各校组织,但语言、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等主要科目,学校间往往有一些区域性的协会统一组织考试,以此来衡量各校、各科的教学情况。

”李希贵指出,“在美国时间长了,你会发现,其实美国才是一个考试多如牛毛的国家,他们的考试机构发达,考试方式多样,考试内容也五花八门。

只是,他们并没有被同一个模式所桎梏,每一家组织,每一个行会,每一间公司,都在寻找适合自己的考试。

所以,美国又是一个对考试方法的研究特别严谨的地方:如何才能真正检测出真实的水平,成为许多大学、许多教授终生研究的课题。

在哥大专门研究考试的教授就有十几位之多。

”通过对美国考试制度的观察,让李希贵得出这样的结论:“考试仅仅是一种评价的手段和方式而已,它本身并没有什么是与非、对与错、善与恶,关键是我们怎样运用它——犹如核能,既可成为造福人类的核电,也可成为毁灭地球的核弹,全看它掌握在谁的手里。

只要存在人类,只要存在选拔和竞争,考试恐怕就无法避免。

既然考试无法避免,我们为什么不能像美国同行那样,大大方方地研究考试,认认真真地研究分数,使之更趋科学合理,更趋公平公正?实际上,应试本身也是应对问题,解决问题。

真正科学的应试,应该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检验。

”最后,李希贵一语惊人:“应试教育不是洪水猛兽!”由细节抵达文化李希贵观察的视角并没有拘泥于教育,而是时不时把目光投向教育之外的家庭、社会,并进而升华到文化的层面进行反思。

走在大街上,李希贵看到,“美国的街头到处都是投币式自动售报机,只要投上一枚硬币,报箱就自动开启,你可以自己任意取报纸。

……但是,没见有谁一次拿走两份报纸,也没见有谁不交费而拿走报纸。

有人说,投一枚硬币,就可以把整个报箱的报纸全部拿光,花几元钱就可以把全纽约的报箱全掏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