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课课前五分钟说话活动的构建

高中语文课课前五分钟说话活动的构建

高中语文课课前五分钟说话活动的构建摘要:现代社会对口语交际能力的要求愈来愈高。

能理解、能思考的倾听,准确、简洁、流畅、自信的表达,文明、和谐、愉悦的交流,已成为现代人追求的目标。

然而,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和实施素质教育推行创新教学的今天,广大中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现状却令人忧虑。

那么,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笔者以为,持之以恒地开展好“课前五分钟活动”,乃是一个可行的办法。

本文试从活动的必要性、作用、活动原则、活动形式、活动内容和活动评价等方面对语文“课前五分钟说话活动”做一个比较全面的阐述。

关键词:语文课前五分钟说话活动口语交际《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这里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该如何理解?从语文这个词来分析,“语”指的是听和说,“文”指的是读和写,那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可以理解为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听、读、写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说的重要,致使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较差,学生普遍呈现出上课从不主动发言,即使发言也不敢大声讲出来或词不达意的现象,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为此,解决学生“说”的问题,是当前高中语文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语文课前五分钟活动是一种以训练学生听、说能力为主要目的,以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学生的所思所想为主要素材,以学生登台发言为主要方式的能力训练,是一种用时不多、学生能力却如雨后春笋不见其长却日有所增的有效活动。

课前五分钟能力训练形式多样,内容灵活,它实践了大语文学习观,打破了课堂时空的框架,把语文学习引向课外广阔的学习空间,引向了更广阔的社会生活。

课前五分钟活动的实施,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质,为语文的课堂学习创造了一个极其宽泛的社会生活背景。

其实,任何语文教师对语文课前五分钟活动都不陌生,有许多教师还曾多次尝试开展这种活动。

从理论上来讲,语文课前五分钟活动对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实践的效果似乎并不像上文所说那样令人向往。

原因何在?主要是教师在操作的过程中忽视了活动的计划性、忽视了活动内容与形式的丰富多样、忽视了活动效果的及时验证等方面的因素,致使活动之初教师学生热情高涨,一段时间之后师生又觉得索然无味而不了了之。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开展语文课前五分钟活动从而让学生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呢?笔者根据自己开展课前五分钟说话活动的经验和阅读相关文献的前提下,拟在此对之进行一个比较深入的系统化研究。

一、“课前五分钟说话活动”的必要性(一)时代发展的需要社会飞速地发展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

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使之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成为了摆在广大语文教师面前急需解决的一个课题。

但是口语交际的能力不可能一朝练就,更不可能通过几节专门的口语交际训练课就能达到目标。

而“课前五分钟演讲”能将这种训练常规化,因而十分有必要。

(二)新课改的需要《新课标》提出,“中学语文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课前五分钟演讲”正是通过语文课的学习,在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训练后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三)转变观念的需要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语文教师把精力主要放在了听、读、写的训练上,因为读和写是考试明确要求的内容,而“说”已经被部分语文教师严重忽视。

殊不知,“说”的训练正是为“写”打基础,二者是不可分的。

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必须是学生听说读写的全面发展。

二、“课前五分钟说话活动”的作用(一)提高教学效率每节课的开始在整节课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好的开始可以让学生更好的进入学习状态,提高教学效率,而课前五分钟演讲可活跃课堂气氛,放松学生的紧张情绪。

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下教学,教学效率可大大提高。

(二)提高学生能力首先,它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要把准备好的内容准确地表达出来,就必须事先进行准备和练习。

通过演讲,学生的表达能力就展现在教师和全体同学面前了,如声音是否宏亮,声调是否恰当,吐字是否清晰,节奏是否合适,语言是否准确,表情是否自然,感情是否真实等等。

通过老师和同学的评价,这些都能在今后的演讲中不断改进,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其次,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因为学生要想演讲时取得较好的效果,必须在演讲前精心组织材料,经过立意构思成文,最后修改成稿。

因而“说”的过程,也是“写”的过程,要想“说”好必须“写”好,不能敷衍了事。

这样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学生的作文水平定会大有提高。

第三,“课前五分钟演讲”为进行思想教育创造了一个生动活泼的局面,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也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

传统的思想教育无非是校会上校长的发言,班会上班主任的指导,这多少会让学生感到枯燥,而课前五分钟学生演讲内容丰富多彩,诸如理想抱负、人生价值、社会生活现象、个人生活感受、班级活动、家庭关系等,这都对学生有思想教育意义。

另一方面,学生为了演讲好,势必会去查找许多相关的资料,这恰好可以弥补目前学生课外涉猎偏少的现状,学生每演讲完一个话题,必然会对这一话题的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这大大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和知识积累。

第四,“课前五分钟演讲”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

为了准备演讲,学生要选择和组织材料,认真进行思考。

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提出问题,怎样回答问题,怎样进行论述,这些都必须经过慎重考虑。

此外,“课前五分钟演讲”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敏捷的思维能力。

(三)可以弥补目前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一节课的45分钟完全由教师讲授,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学习,这样的课堂往往气氛比较沉闷,学生的思维不活跃,课程改革要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学方式随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时间有了保证,而充分利用“课前五分钟演讲”可以确保每一节语文课都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有效地改善课堂教学模式。

(四)是培养学生成为“现代化社会人”的重要途径我们往往会发现,每年各个学校都有数场各种主题的演讲赛、辩论赛,每场比赛都会有一些选手脱颖而出。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学生并不一定是学习成绩最好的,但当他们进入社会后,却多数会成为各自单位的中坚力量而更快地融入社会之中。

这说明会“说”的学生往往具有更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传统的教育观念正在逐渐转变,培养学生成为“现代化社会人”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对中学生来说,更应该把培养应变能力作为“锻炼”自己的主要目标。

如何“锻炼”呢?课前演讲不能不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因为它需要敏捷灵活的思维,这对于将来走上社会与人交流思想、处理事务和生活,无疑是有益的。

“课前五分钟演讲”还给学生提供了锻炼的场所,它往往设定不同的情境,并给学生以“成功”和“改造”的机遇,因而对培养他们克服自卑、树立自信都会有积极影响。

同时,“自信力”的提高又促进了“坚持力”的增强。

三、“课前五分钟说话活动”的性质和目的课前五分钟说话活动,和其它语文课内外活动一样,也应具备三性: 其一,活动性。

即以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耳、动脑的活动为主,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其二,自主性。

即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积极参与,发展个性,展示自我;其三,广泛性。

即活动对象是全班同学人人参与,活动内容是向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延伸、衔接, 活动形式是灵活多样,丰富多彩。

此外,还综合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综合提高学生知能智德的素养。

具备了“三性”, 课前五分钟活动则要达到以下三个目的:第一,培养学生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和日常口语交际的能力,学会倾听、准确表达和交流以及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第二,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激发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三,扩大语文学习资源,加强语文和其它方方面面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四、课前五分钟活动的原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要想课前五分钟活动活而不乱,动而有序,且做到目标明确,要求具体,梯度合理,还必须坚持以下几项原则:(一)目标性原则语文学习不是从“零”开始,也不是“到此”结束,说话训练更是如此。

专家们把语文学习划分为“习得”和“学得”的过程。

幼儿学说话,一字不识的文盲能说会道等,这都是无意中的“习得”;而依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年龄特点、文化程度进行有计划的训练, 这是“学得”。

“学得”的过程就是训练的过程,而要真正做到灵牙俐龄、口若悬河、妙语连珠甚至“展卷而自能通解”,还必须做好阶段性的目标定位工作,也只有目标明确,才能有的放矢。

(二)系统性原则张志公先生曾说: “教出来的学生,大学毕了业,工作所需要的语文能力还是没有,需要写,写不好;说呢,结结巴巴,说不好。

因为我们从来没有系统训练过。

”如果课前五分钟活动也仅仅走走过场,做做样子,随心所欲,没有周密、严谨、系统的安排,非但不能“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相反还养成一些不良的习惯。

(三)合理性原则在五分钟内安排活动,组织者务必照顾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联系所处地域特点,针对学校、家庭、社会中熟悉的问题来选择话题,做到合情合理合度,务使各个阶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实现总目标的全面达成。

(四)灵活性原则特级教师肖家芸老师说: “万事万物,皆关一‘活’字。

活则新鲜,活则畅快,活则兴盛,活则久远。

”针对课前五分钟而言, 生活中的人事物象都可以转化为说话活动的资源。

故这里的“活”是指说话内容与说话形式的活泼,学生思维调度的活跃与参与听说活动的场面的活现。

(五)趣味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课前五分钟活动,立竿见影,成功感会增强学生的信心,老师要善于抓住契机,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并在“活”的基础上,力求内容与形式的趣味性,让学生达到乐此不疲、流连忘返的境界。

(六)创造性原则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得好,“人的脑力劳动中最深奥的是创造”。

创造是一种具有高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思维过程,是从主体对客体的探索开始的,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创造能力,必然不可忽视其个性特征。

只有充分挖掘各自潜能,尽可能诱发其创造性,方能发挥个人特长。

(七)长效性原则说话训练是未来社会对学生交际能力的要求,这种能力的形成,非一日之功,不可急于求成,它需要师生几年如一日付出努力,苦心经营,一步一个脚印的训练,只有日积月累,才能熏陶渐染。

五、课前五分钟说话活动的形式在常规的五分钟说话活动中, 若有意识的强调一些“说”的方法, 变换一些“说”的形式,那整个活动会别有一番情调,更能引人入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