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用对是良药用错是毒药

中药用对是良药用错是毒药

中药用对是良药用错是毒药被访专家/吴瑾瑾主任中药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有人说“中医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都是天然药或植物药,认为天然的当然应该是无毒的,误以为“中药绝无毒副作用”,于是不管身体有病没病总希望吃中药“调理”。

还有人说中药有毒,可能引发肾炎、肾功能衰竭、肝炎等,即使有病也不愿服用中药。

那么中药是否有毒?如何看待中药毒性?如何正确使用才能避免或降低中药的毒性呢?我们一起来听听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药房主任中药师吴瑾瑾怎么说。

中药有没有毒听听中药师怎么说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药房吴瑾瑾主任中药师说以上对中药的两种看法都是片面的,不科学的。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应继承发扬。

如何正确认识中药毒性,是安全用药的重要保证。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世上没有绝对安全的药。

中药有效成分比较复杂,含有生物碱、皂素、鞣酸质,挥发油等。

因此中药有毒还是无毒是相对的,如果不依据中医理论指导,随心所欲地使用中药,即使是再“安全”的中药也可能会发生毒副反应。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比利时医生首先发现,相当数量的人大量、长期服用减肥中药后发生急性肾衰,由此提出了“中草药肾”的概念。

中药既能起到预防治疗作用,使用不当也能损害人体。

吴瑾瑾主任中药师呼吁:广大读者应从思想上加强对中药毒性的认识,正确合理地使用中药。

据统计,我国目前有大约1万多种中药,大部分中药,尤其是常用药都是无毒的。

自古以来,中医中药从来没有否认过中药的毒性,神农本草经里面根据药物的性能和使用目的把中药分成上、中、下三品,分为上、中、下三品。

上品一百二十种,无毒。

大多属于滋补强壮之品,如人参、甘草、地黄、大枣等,可以久服。

下品就是指有毒的中药,一百二十五种,有毒者多能祛邪破积,如大黄、乌头、甘遂、巴豆等,不可久服。

古人以偏性的强弱来解释有毒、无毒及毒性的大小。

有毒中药偏性强,根据以偏纠偏,以毒攻毒的原则加以利用,用以治疗恶疮肿毒、肿瘤等,获得肯定的疗效。

无毒中药安全度较大,但并非绝对不会引起中毒,人参就可能产生中毒反应,这与剂量过大或服用时间过长有关。

但是用极毒中药砒霜制成的注射剂来治疗白血病,有一定的疗效,并通过了美国FDA的认证。

有毒的药物如果合理使用,也可以为人类的健康做出贡献。

吃吃中药怎么就中毒了呢近几年,因听信偏方、验方滥服中草药导致肾炎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还有肝病的病人曰趋增多。

临床上遇到有人盲目减肥,自行到网上或药店买减肥中药长期服用。

后来患者常常感觉头晕恶心,脸色很差,尿量也越来越少,到医院一检查,发现自己已经患上了肾脏疾病。

因滥用中成药养生引发肝病的案例也不少,严重的甚至因此丧命。

有位唐先生因为头发比较少,听信他人介绍的所谓的生发养发中药偏方,自行买来中草药煎煮,每天早晚两大碗吃了两三个月时间,后来唐先生经常感觉恶心,有一天起床后突然昏倒了被家人送进医院。

医生发现,唐先生黄疸指数超过正常范围很多,排除了病毒性肝炎后,诊断为药物性肝病。

随后家人拿来唐先生天天喝的中药,医生看到药方中含有何首乌,它能治疗须发早白,但也有肝毒性,长期服用可能引发药物性肝炎。

还好唐先生服用的量不大,才没造成严重的后果。

药物中毒还表现在患者盲目加大服药剂量。

嗓子肿痛服用六神丸,说明书上说成人每天2~3次,饭后用温开水吞服10粒,有人想这么小的药丸,多吃几粒、多加一顿应该没事儿,中药不是没副作用嘛?谁知吃完药后就恶心、心慌。

因为六神丸中含有蟾蜍、雄黄等毒性中药,如果服用不当就会引起中毒,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口唇和四肢发麻、心悸、胸闷等;小儿常会出现惊厥,严重者还能造成死亡。

这些中药有毒你知道吗“是药三分毒”,中药也不例外,如果乱用滥用,也会有不良反应甚至引起药物中毒。

吴瑾瑾主任中药师提醒,有毒的中药不宜大量或长期服用,如含有朱砂、雄黄、乌头的中药,含有马兜铃酸的药材,更应引起注意。

朱砂:有安神镇惊、清心解毒之功效,是历代中医治疗心悸心慌、失眠癫狂的要药之一,其主要的成分为硫化汞。

许多治疗心悸的、耳鸣的、中风的中成药中也含有朱砂,此类药物若长期或者超量服用,会对消化、神经、心血管、泌尿等系统造成危害。

急性朱砂中毒可引起急性腐蚀性胃炎,慢性朱砂中毒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对肝脏损害可引起肝肿大、肝功能异常,可出现意识淡漠、朦胧以至意识丧失、肌肉震颤等症。

中毒严重时可导致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甚至死亡。

雄黄:雄黄主要成分是二硫化砷,二硫化砷遇热氧化为三氧化二砷,即砒霜。

雄黄本身也有大毒。

一些复方制剂如牛黄解毒片、牛黄清心丸等均含有雄黄,若长期大量服用,可造成雄黄中含砷成分的积蓄,这种积蓄会造成使用者慢性中毒,可引起肝、肾、造血系统等多脏器损害。

乌头:乌头类中药主要有附子、川乌、草乌等,常用来治疗痹证,也常配伍地龙、全蝎、蜈蚣、穿山甲、白花蛇、蜂房等通络止痛的虫类药物。

乌头类药物中毒主要是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唇、舌、颜面、四肢麻木及呕吐,烦躁、心慌、心率减慢或心动过速,血压下降,肌肉强直,呼吸麻痹,从而危及生命。

因此一旦发生药物中毒现象,应立即送医院急救。

含马兜铃酸类中药:已知或怀疑含有马兜铃酸的药材有马兜铃、关木通、天仙藤、青木香、广防己、细辛等。

这类中药中所含马兜铃酸可沉积在肾脏,可导致肾衰竭,即所谓的“马兜铃酸肾”或“中草药肾”,病情严重者需要终身做血液透析或肾移植。

中药去毒减毒有诀窍尽管部分中药有毒,但不能因噎废食,而一味排斥中药。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药房吴瑾瑾主任中药师介绍说,经过数千年的经验积累,并代代相传改善,祖国医学使用炮制和配伍减毒的方法已经相当成塾。

一些有毒中药经过炮制过后,毒性大大降低,部分有毒中药则通过配伍方法将毒性抵消或削弱。

但广大读者仍需在专业中医医生的指导下用药,不可擅自使用。

中药炮制:某些药物虽有较好的疗效,但也存在一定的毒性或副作用。

通过炮制加工,则可降低或消除其毒性和副作用,使服用后既达到应有的疗效,又减少产生不良的反应。

常用的方法有炒,就是将某些加工整理后的中药放在锅内或加米、沙子等辅料加热不断拌炒。

通过高温或辅料的作用降低药物的毒性。

如马钱子、苍耳子、僵蚕、斑蝥等中药都是经过炒制降低毒性及副作用的。

蒸、煮是很常用的方法,通过加水加热,使一些有毒物质分解或水解。

如乌头、草乌,附子,雄黄等。

乌头类药物炮制后与生品相比毒性大大降低。

另外,制霜、煨、烘、焙等方法加工药物,都可除去其存在的毒副作用。

通过对药物的炮制,不仅能除去药物自身的毒性及副作用及杂质等,使药物更加纯洁干净。

配伍:在中药的临床应用中,大多采取配伍用药,单独应用某味中药的机会较少。

中药配伍根据其相互作用,称七情,即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其中除单行是指单味药治病外,其他都是药物的配伍关系。

比如相畏,指药物之间的互相抑制作用,药物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消减。

如半夏、天南星畏生姜。

相畏与相杀是同一配伍关系从不同角度的两种提法,所以又可以说生姜杀半夏、天南星。

在配伍禁忌中,如果两种中药合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则称相反:如果两种中药合用,会使其中一种药物的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则称相恶。

中医所说十八反、十九畏等也是防止中药毒副作用的有关论述。

比如一个胃病患者,当身体的其他病需要服苦寒药时,这时如果不照顾脾胃,也许在其他病痊愈之时,胃痛反而加重了。

所以在临床上,中医讲究“整体调理、辨证施治”,用药有“君、臣、佐、使”等,就是让人们使用中药时要区分个别,因人而异,因时而异。

中药怎样服用才安全吴瑾瑾主任中药师介绍说,尽管大部分中药经过炮制、配伍等已经安全无毒,但就算是一些中药补品,如果不根据个人体质长期盲目服用也可能产生毒性。

因此在服用中药治病或调理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按医嘱辨证用药中医看病需经“望、闻、问、切”辨证论治、组方遣药,每一种药物都有一定的应用指征。

吃中药前应先明确得的是什么病,切忌想当然地自己给自己下诊断。

在用中药的时间和剂量上都应有一个度,一般来说病好药停,中医称“中病即止”。

服用时间过长或剂量过大的中药,便会产生毒副作用,如果需要长期服用,切忌多品种大剂量,如确有需要,应该定期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做肝肾功能检查等。

药物名称别混淆比如“土三七”,民间认为可以活血化瘀并治疗跌打损伤。

在全国各地有多种,如“菊三七”、“景天三七”等。

如“菊三七”内含吡咯烷生物碱成分,可导致肝小静脉阻塞,肝细胞不同程度液化坏死,晚期可见肝纤维化,出现右上腹痛、腹水和黄疸等症状,而且这种损害一经形成,常常无法逆转,最终发展为肝功能衰竭或顽固性腹水。

一些受到肝损伤的重症患者,甚至只能求助于换肝手术来维持生命。

“川木通”或“木通”与“关木通”也是同名不同属的药物。

关东出产的关木通为马兜铃科,含有马兜铃酸,有毒;而木通为木通科,不含马兜铃酸。

注意服用方法掌握服药时间:一般喝中药在饭后30~60分钟服用为宜,可以避免中药成分对胃黏膜的刺激;喝中药前后一小时左右最好不要喝茶、咖啡、牛奶或豆浆,以免中药成分与茶的鞣质、咖啡因及蛋白质等发生化学反应,影响疗效。

服用中成药也要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服药时间,一般内服中成药多是早晚各服一次。

滋补类药如十全大补丸等,宜于饭前空腹服;健胃、顺气、消食的大山楂丸、香砂养胃丸等宜饭后1 5分钟左右服;对胃肠有刺激的药宜饭后服;化虫丸、肥儿丸等治疗肠道寄生虫的药物宜清晨空腹时服。

谨守服药禁忌证:药品说明中的禁忌必须严格遵守。

中成药一般忌食生冷、油腻及刺激性食品。

如热症忌辛辣、油腻;寒症忌生冷;孕妇慎用破血通经、行气导滞、泻下逐水药;皮肤病、疮毒等患者忌食鱼、虾海味发物等。

外用药不可内服:外用药除了只能外用外,外用方法也不尽相同。

掌握煎药技巧掌握好火候是关键:中药一般先大火煮沸,再改小火,以免药汁溢出及过快熬干。

某些中药只有经过小火慢煎才能降低或解除其毒性,如乌头等。

而解表药、清热药、芳香药,要用大火快煎,否则会使有效成分损失过多,或改变其药性。

有时处方中还会见到一些特殊要求如先煎、后下、包煎、烊化、另煎、泡服、冲服等,煎药、服药的时候要具体对待。

选择容器很重要:宜用砂锅、瓦罐或搪瓷罐,忌用铁锅、铜锅等金属锅。

补品不是人人都能吃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阿胶与人参、鹿茸并称中医中药中的“滋补三大宝”,但是补品不是人人都能吃。

阿胶中含有多种胶原及微量元素,适合贫血、肿瘤患者、身体虚弱者服用,尤其适合女性进补。

很多人认为阿胶具有“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作用,其实,滥用阿胶也会出现副作用。

中医认为,脾胃气虚的人也不宜服用阿胶,不然会出现胃部饱胀,食欲不振,消化功能障碍等症状。

另外,感冒、腹泻、咳嗽时,最好不要服用阿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