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存在的问题及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政策建议
摘要: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益成为社会方方面面关注民生的焦点。
为了解和掌握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进一步探寻和拓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措施和渠道,切实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通过对现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存在问题的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就业率
高校毕业生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生力军。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各项事业建设的关键时期。
因此,长期接受高等文化教育并具有相对较高素质能力的高校毕业生,毫不疑问地成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宝贵资源和重要劳动主体。
然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影响着我国的政局稳定、经济运行以及法律制度设计等重大国计民生。
如何引导毕业生顺利就业、如何充分释放人才资源能量业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之一。
下面,简要谈谈现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存在的问题及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政策建议。
一、就业政策存在的问题分析
为了促使大学生就业,国家和地方通过各种方式、途径制定相关的就业政策,但是在现实的运行过程中却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实效,或是政策本身存在着实践性的问题。
如果对这些问题及其原因进行研究分析,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现有的大学生就业政策不健全。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及就业压力的增加,总体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期望有所降低,到中小企业就业、到基层服务就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的毕业生逐年增加,民营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学生择业观念和心态在发生积极的变化。
”据此,国家虽然出台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系列政策,但是可行性不强。
如2004年国家出台的大学生就业政策第一条:“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各级政府要为高校毕业生创造工作条件,主要充实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基层单位,从事教育、卫生、公安、农技、扶贫和其他社会公益事业在艰苦地区工作两年或两年以上者,报考研究生的,应优先予以推荐、录取。
”但这个优先该概念模糊不清,因为优先可能是1分,也可能是20分,没有具体的分值。
“报考党政机关和应聘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录用。
”但怎么个优先法也没有具体的要求。
此外,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的差距较大,因此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区域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热点地区,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而西部地区、内地不发达地区、中小城市等成为就业的冷门地区;另外毕业生都希望选择条件较好的用人单位。
二是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相关配套措施不完善。
有很多大学生宁可自愿性失业,也不愿意去欠发达地区工作。
的确,去西部和农村地区就业政策的提出可以一方面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另一方面还为欠发达地区输送人才。
然而,由于传统户籍制度的存在,去工作学生的户口和档案将一同被派遣到工作地,再想流动就会碰到制度性障碍。
三是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存在偏失。
在政策中,将就业率作为高校评估的重要指标,同时与高校招生计划进行适度的硬性挂钩,本是表明了当前中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严重性,也为了促进高校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优秀学生,促使高校更加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
同时,这也是尊重学生、尊重家长和社会各界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知情权。
但我们也要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将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与招生、拨款、工作考评挂钩的政策为就业率造假埋下伏笔,在就业率数据统计方法上存在种种弊端为高校造假大开方便之门,数据的收集程序也为制造虚假信息提供便利。
二、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政策建议
落实就业工作,对于毕业生而言是其在实现自我价值过程中,占据着极其关键的环节。
而政府相关的就业指导政策,直接影响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数量。
就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在探讨就业困难成因、分析我国就业指导政策的基础上,结合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选择的状况和社会各界的人力需求,我针对政府制定和执行的相关就业政策的制度设计,提出以下几点设想,供大家商榷:
一要拟定制度,发挥企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
企业是提供就业岗位的主要源泉,也是直接为社会创造财富的重要阵地。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在学生的培养、使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最直接掌握市场人才需求信息,向毕业生提供最多的就业岗位和最大的实习基地。
一方面,学校应该积极主动的与产业基地联系,比如征询市场上究竟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如何培养这些类型的人才等;另一方面,企业也应该积极主动的为学校提供充分的支持,比如主动与学校沟通在企业内部建立人才研究基地,及时为学校提供人才发展信息等。
而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需要政府作为中介中间给予引导,更需要政府对此形成制度,因为制度是工具性指向的个人的合目的结果,在政治生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政府运用制度,充分发挥企业特别是各级各类企业协会的桥梁作用,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使其更加关注人才信息,与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真正开展人才发展战略合作,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二要加强引导,营造创业教育氛围。
虽然指导学生创业和就业的教育在我国高校中虽然已经展开,但高校和社会对创业教育的理解具有片面性,创业教育的课程比较单一,对创业教育的支撑体系也十分局限。
因此,政府应该加强正面的创业教育宣传,鼓励举办旨在促进人才成长的各类创业竞赛,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自主创新创业的氛围,配套出台相关的支持政策,完善现有的人才流动管理办法,树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
三要加快改革,建立素质教育模式。
我国普通学校教育的目
的是向受教育者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
但现实中,应试教育现象在不少地方还特别严重。
有的高校特别是本科第三批的学校,不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反而为了单纯追求就业率,要求学生刚刚入学就确立就业目标,比如殚精竭虑的辅导学生准备公务员考试或其他各种证书考试,四年下来,学生所学专业知识近乎为零,更不用说实践能力。
这种学校的育人方法纯粹是为了四年之后提高学校的就业率,而不在于向社会培养人才和注重学生的长远发展。
针对这样的畸形教育,政府应该充分发挥管理监督作用,予以尽快纠正,引导这类学校走向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正轨上来。
总之,提高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引导毕业生顺利就业和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应用不仅是当前缓解就业压力的现实要求,更是关系到祖国现代化建设的未来,影响当前,意义深远,迫切需要学生、家长、学校、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参与:政府应充分发挥监管和政策的导向、控制、协调功能;社会当积极关注和大力支持;学校须高度负责、完善培养体系;家长该全面配合、疏通引导;学生更要全面发展、转变观念、大力提高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才培养、使用、发展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更多更好的人才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