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我们最喜欢的课文领得七下新书,三十篇文章,形态各异,体裁不一,各有千秋,通读观其大至,忽觉最爱鲁迅先生之《社戏》。
喜爱的原因,我们并无什么具体的概念,可能就是你在粗糙地翻看时停滞不前细细品读,情不自禁地拿笔勾画,甚至大声地朗读出来的一篇课文罢;但终究是喜欢,接下来我们便就内容和结构,具体的来谈谈。
首先,我们来谈谈关于《社戏》文章内容方面,喜欢的理由。
其一喜欢的缘由是它大幅度的情节波动。
《社戏》本就是一篇小说,所以第一剑——“完整的故事情节”在本文中甚为重要——“我”盼望着去赵庄看戏——结果会怎样呢?却没有叫到船,急的“我”要哭。
这只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没有看成戏,当然是不太高兴的。
但读鲁迅先生的作品,往往不可妄下断语。
当读者以为此事到此为止,正有些许失落又掺杂着几分好奇往下看时,双喜站在“最聪明的”角色,用一句话将“我”看戏的愿望变为了现实,也将读者猛地同作者一起,沉浸在喜出望外的愉悦气氛中。
此时,便是作者巧妙地运用前文所描写的“我”沉重而失落的心情作对比,将文章拉入一个高潮。
一切是如此美好,令人感到如此幸福。
读者带着笑意,心随着白蓬的航船荡向戏台。
大家的心情都是那样的愉快。
而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此戏一定是精彩绝伦时,双喜的又一句话,给这气氛泼了盆冷水:“晚上看客少了,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县本领给白地看呢?”——当一个高潮被推到再也不能推的顶端时,“我”的心情在双喜此话中来了一个转折——一点点,一点点地跌下去。
先是铁头老生不翻筋斗,再是没有买到豆浆,渐渐无聊地有些倦了,小丑被打又让人振作起来;但老旦又偏偏坐下来唱了,看戏最终变成了一种煎熬,双喜的一句话,大家像先前来看戏一样,积极地驾橹往回走了。
普通笔者写到这,便是写不下去了。
可接下来又有了偷豆的趣事。
这样写了还不够,鲁迅先生又在后面写六一公公发现我们偷豆的行为。
而令我惊讶的是,他不但不生气,还因“我”夸奖了他的豆而十分感激。
这样或大或小的情节波动,让读者意外连连。
然而更妙的是这汹涌的“大波浪”中还有些许“微澜”。
只能感叹,鲁迅先生的作品,仅一两遍真的很难读透。
其二喜欢的缘由是其文符合我们的心理。
看戏、爱热闹,但这篇文章又不仅仅是热闹,更直白地说:这是从失落到热闹再到怀念的一个全过程。
文章先是说今年无船,看不了戏,以写出了作者的失望、着急以及外祖母的气恼,在这里没有一个浮夸的词语,全部都是一般词,例如“急得要哭”、“絮叨起来”——一般的孩子也只能写成这样,绝无一丝浮华或蓄意夸大的嫌疑。
紧接着对作者自己的描述又是“不钓虾”、“东西也少吃”,这更是孩子们十分普遍的一种表现,家里人一旦投反对票,或有任何异议就开始“冷战到底”,进行“无声的反抗”。
也无羞涩地说,笔者亦曾如此。
紧接着写看戏,在众人的撺缀下,家人终于同意了,于是作者的身体又舒展到了说不出的大——又有谁敢说不是这样呢?不论一个大人或孩子气,听到别人的应允谁会不高兴呢?鲁迅先生正是巧妙地捕捉了儿童的心理才得以写出此文的。
接下来,便谈谈对《社戏》文章结构方面喜爱的理由。
其一喜欢的缘由便是关于文章的选材的安排——也就是“详略得当”。
文章有了适当的材料,那么该如何把几个素材串联在一起呢?本文有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特点。
课文以“我”去平桥村和农村小伙伴一块儿看戏作为线索,把几个生活片段,有详有略地叙写出来。
看戏,当然是“我”到平桥村最主要的一项活动,这一部分是写得详的,写了看戏之前遇到的波折,看戏途中“我”的心情,远处看戏台如同仙境的动人景象,较近些看到了戏剧表演,大家终于熬不住,于是返航了。
作者写这些,都在于表现农村孩子的聪明、朴实、纯洁、友爱……以及“我”和他们有着共同的好恶,共同的情趣等。
其它几件事,如打了太公不会斥为“犯上”,掘了蚯蚓去钓虾,大家一块去放牛,返航途中一块儿“偷”豆,六一公公送豆等,虽然写得较略,但也都是要说明农村劳动人民以及他们孩子的诚恳、善良、无私……可见,作者所选择的材料,都为的是更好地表达中心思想。
本文主要是对“我”十一二岁时在家乡看社戏一段趣事的回首,固此全文在材料的处理上便把看戏前后进行了略写,看社戏进行了详写,但为了突出主题,作者除了详略精当之外,还别具匠心地做到详中有略,略中有详,使得详略相得益彰,从而使主题表达得更加充分。
如第一部分是写“我”随母亲归省平桥村的欢乐生活,但为了突出“乐”,也为了给写最大的乐事──看社戏作铺垫,所以作者在第三段用白描的手法,清新淡雅的笔调勾勒了两幅充满童趣的画面,一幅是“伏岸钓虾图”,从“掘蚯蚓”“穿铜丝”、伏岸钓虾,写到“虾呆子”的自食其果;一幅是“观村童放牛图”,从“高等动物”牛的欺生,写到“我”因惧怕而“远远地跟着、站着”,写到“小朋友们”“全都嘲笑起来了”,画面里有水世界里虾的呆相,有通灵性的牛的戏谑;画面充满了无拘无束、自申自在的欢快情趣,再加上钓到的一大碗虾,“照例是归我吃的”,这优厚的待遇,更增添了“我”的快乐,这是平桥村“在我是乐土”的又一个因由。
这也便是文章的略中有详了。
第二部分写到赵庄看戏的全过程,是全篇的中心部分。
而在这一部分里,作者加大笔墨地详写了在赵庄看戏。
真可谓详中之详了。
但本部分的第四个层次写看社戏后深夜归航时,作者便采取了详中有略的写法。
在这里,作者是把“吃豆”作为全篇的第二个重点来写的——先写“偷豆”的地点:“离平桥村”一里左右的地方,说明已经进入本村的地面;次写原因,且写原因也很有层次,并真实自然:船行慢了──很疲乏──太用力,许久没有东西吃。
再描“群童谐趣图”:出主意的是聪明的桂生,说“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可以偷一点来煮吃”;指挥的是老练的双喜,问阿发“偷那一边的呢?”奉献的是憨厚无私的阿发:“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于是大家便很实在地“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指挥转移阵地的还是聪明、老练的双喜:不能再多偷,怕阿发的娘知道要哭骂的,于是“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豆偷来了,孩子们便很自觉地“各尽所能”:该摇船的摇船,该生火的生火,该剥豆的剥豆,配合得多么和谐、默契!豆煮熟了,“便任凭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此情此景充满了童心的稚趣和野餐的风趣。
为什么篇末尾句里写道:“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呢?因为再也不曾有过的“那夜”,“偷豆吃”的有趣经历和内心充满欢快、愉悦的感受与体验是非常难得的,如同前文写“看社戏”的“看法”一样,这种独一无二的“吃法”,这种别有风情野趣的心灵感应往往是最美好的,永远不会忘记的,心情的愉悦更增加了豆的无比鲜美。
而吃豆之后的一些情节对表达乐事都不太重要,固此在详写了“吃豆”之后,略写“进桥”“停船”“上岸”和母亲的嗔怪,巧写大家的应对自如:“都说已经吃了点心,又渴睡,不如及早睡的好,各自回去了”,“偷豆”的事巧妙地掩饰过去了,“我”的心里必然是暗自庆幸,又一阵松快,少年伙伴们也自不必说了。
相信看到这里,读者也会发出会心的笑声。
其二喜欢的理由是文章中的环境描写(因文章体裁是小说),这也便是小说“三剑客”中的第二剑——具体的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主要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文中明显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两处,一处是“我”在去赵庄的路途上的所见与所闻,一处是“我”看了戏返回路上的所闻与所见。
更妙的是,两者是相互照应的。
然而所表达的情感却不同。
第一处,有豆麦,水草,月色和清香的水气,连山,渔火。
竟然还有笛声“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短短两段,孩子失落的心得到超标快乐与满足后的惬意心情,就这样被烘托了出来。
同时,让读者有种身临其境的幻觉,仿佛耳边已响起笛声。
这样用朴实的文字组合成的视听盛宴,有谁会不喜爱?我读后甚至觉得这,才是我们这些“被压力压弯了腰”的孩子们想要的生活。
真的,我不敢确定,这两段自然环境描写引起了多少读者的共鸣。
后面一处要略简一些,比起刚才的快乐,多了几分留恋与不舍。
尽管戏不好看,但对“我”还是有吸引力的,“飘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字里行间是对戏的喜爱,亦或是纯粹的贪玩的表现。
从“月色朦胧在这水气里”到“月光显得格外的皎洁”,且此段“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都描绘出安静、安详、惬意的画面,让读者也有些恍惚,不知自己身在何处。
鲁迅先生的描写,有浓郁的乡村气息,是如此的朴实、简单却又给人深刻印象,像一杯清茶,甜而不腻,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其三喜欢的理由是文章对人物的细节刻画。
所谓小说,便只剩下了第三剑——有“典型的人物形象”。
《社戏》一文,作者采取白描的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来刻画人物,性格十分突出。
例如课文里描写的双喜,由于看不到戏,“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心里十分不高兴。
这个最聪明的双喜便大悟似的提议:“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为什么写他“大悟”还要加上“似的”两个字呢?这说明他早已想到这一点了,只是时机不成熟不便提出来,待到祖母也认为“应当不高兴,他们太怠慢”而且说是“待客的礼数里从来所没有的”,小伙伴们也“都叹息而且表同情”的时候,这才把他早就有了的想法仿佛偶然想到的样子,适时地提出来,这样既容易得到祖母的同意,又能够得到伙伴们的支持。
及至祖母不放心,母亲又有些迟疑的时候,又是这个双喜看出了“底细”,立刻表示可以“写包票”。
为了说明“包票”可靠,还提出了三点有力的根据,不容你不首肯。
他说:船大,不易出事;迅哥老实,不会闯祸;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万一出了问题也容易解决。
从双喜所说的话以及说话时表现的神情来看,双喜有多么聪明!而这一切都是为了使“我”能看上戏,从这儿来看,他又是多么热情与友爱!划船出发的时候,“双喜拔前篙”,第一个动手,敏捷能干。
看戏时,是双喜告诉“我”铁头老生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
这说明日里他来看过戏,知道最精彩的表演是什么,这一次是特地陪我来看戏的,他主动地向我介绍这表演最精彩的地方,也都表现了他的热情,友爱。
但那铁头老生没有表演翻筋斗,双喜立即就来安慰我,说是看客少,演员也懈了,况且“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这样的解释,“我”自然会感觉在情在理,于是心平气和了……。
双喜的这些语言,表现了他的善良和对同伴的体贴!其四便是文章最为突出的一个写作特点,一种另类的“撇除”——以往见到的是撇而不除,而此处是既撇又除。
也许此处是教材编写组无心的行为,但其行为又给本文增加了一些蕴味。
细读原文,里面曾写了三台戏——民国无年时在北京看戏,看许叫天唱戏以及在赵庄看戏。
而文章只是节选了赵庄看戏的情节。
《鲁迅全集·呐喊》(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年3月第一版)中说到中国戏剧若为并非鲁迅先生亲为在野外散滑的所在,远远的看起来,也自有他的风致,也许如此罢。
鲁迅在原文中曾说过北京的戏喤喤咚咚,许叫天的戏半天不出场,这里面好亏有些对这这些戏的不满罢——文末说:“也再也满看到那夜似的好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