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宾塞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摘要:斯宾塞在他的教育论文《教育:智育、德育和体育》中,阐述了他最主要的教育思想,概括的说的有四个方面:教育应当明确知识的相对价值、教育必须符合教育对象的生长发育规律和接受知识的规律、教育对儿童的道德品质培育及惩罚时应采用自然后果的原理、在德智体三育中应当把学生的身体健康放在首位。
斯宾塞的主要教育思想提出已经有一个半世纪,但在我国,他的许多观点仍然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意义,对我国当前教育改革有如下几点有益的启示:教育改革应当大力开展学习价值的研究、应当在提高课程功能上下功夫、应当对学生制定差别化的要求、应当把学生的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关键词:斯宾塞;教育思想;启示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l820—1903),是英国的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改革家。
1861年5月斯宾塞出版了他的教育著作,书名为《教育:智育、德育和体育》,包含他所写的四篇论文:(1)什么知识最有价值?、(2)智育、(3)德育、(4)体育。
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早期,斯宾塞的教育思想像闪电一样冲击了美国的大学,他的思想统治了美国大学三十年。
[1]斯宾塞的教育思想,我国有许多教育专家做了介绍,根据四篇文章进行概括,可以得到四个方面的内容:教育应当明确知识的相对价值,使教育对象学那些值得学的知识;教育必须符合教育对象的生长发育规律和接受知识的规律,使学生愉快的学习;对儿童的道德品质培育及惩罚时应该通情达理,应采用自然后果的原理,让儿童在实践中体会对与错,该与不该;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应当科学地设计学校的生活制度,把学生的身体健康放在首位。
以下第一部分介绍斯宾塞的教育思想,第二部分阐述斯宾塞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几点启示。
一、斯宾塞的教育思想1.1教育应当明确知识的相对价值。
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分析了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英国的教育,认为教育的追求更多的是装饰而不是实用。
他指出:大学和普通学校里的课程设置存在轻重颠倒现象。
一个人一生中十之八九用不到的拉丁文和希腊文,却作为主要课程去学,而满足人类生存活动的知识却没有或很少。
斯宾塞认为,教育的目的首先应当满足人类生存五种活动的知识需求,即:(1)保证个人安全和预防意外的知识;(2)获得生活必需品的知识;(3)生产、抚养和教育子女的知识;(4)维持正常的社会和政治关系的知识;(5)在生活中的闲暇时间用于满足爱好和感情的各种知识。
并且其重要性也是按照以上顺序排列。
斯宾塞所阐述的教育目的,比较符合马斯洛人类需求理论中的三种较低层次的需求,即: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
即使这样,斯宾塞所论述的人类的五种知识需求,也是教育必须首先考虑的,教育应当是实用的。
科目或许是没有一门是一点价值也没有的,知识的关键在于它的比较价值。
“必需记住我们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
……。
我们应该力求把我们所有的时间用去做最有益的事情。
在花许多年月去学习趋时尚凭爱好的科目以前,去十分审慎地衡量一下结果的价值,再比较一下这些年月如果用在其他方面会有些什么不同结果,有些什么价值,肯定地是件聪明的事。
”[2]“一切教育问题中的重要问题……是怎样在不同科目都引起我们注意的时候加以判断。
在能够制定一个合理课程之前,我们必需确定最需要知道些什么东西……我们必需弄清楚各项知识的比较价值”[3]。
斯宾塞承认:“这个任务无疑是艰巨的,或许永远只能得到一个大概的成就。
但是,考虑到重大的利害关系,就不能因为任务艰巨而胆怯地把它放过去;应当因此竭尽全力去掌握它。
只要我们系统地进行,我们很快就可能得到相当重大的结果。
”[4]1.2应当加强做父母的知识学习。
“说正经话,子女的生与死,善与恶,都在于父母怎样教养他们,可是对于今后要作父母的人在教养儿童方面连一个字的教导都没有,这难道不是一件怪事吗?把新一代的命运放在缺乏理智的习俗、冲动、幻想中去碰机会,再加上一些不懂事的乳母的建议和奶奶们的带成见的劝告,难道不是荒谬绝伦吗?”[5]这是斯宾塞谈到学习做父母知识重要性的一段论述。
他进一步指出:“为了制鞋、建屋、行船、驾驶机车、必须进行长时期的徒工学习。
难道说人类身心的发育过程,比较起来是那么简单,任何人可以毫无准备就去监督它调节它吗?假如不是这样的话,假如除了一个例外,这过程比自然中任何过程都要复杂,而管理它的任务比其他都艰难,那么对这任务不作准备不是狂妄吗?宁可牺牲别的一些才艺,也不能忽视这个最主要的教育。
”[6]斯宾塞认为,学生必需学习生命规律的知识。
多少熟悉一些生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心理学的初步知识,以便将来指导儿童健康成长,对儿童进行道德训练和智育训练。
1.3教育必须符合教育对象的生长发育规律和接受知识的规律。
儿童在每个不同年龄所喜欢的智慧活动是对他有益的,不喜欢的就是对他有害的。
大家逐渐都公认儿童爱好某种知识,就意味着在开展的心智已经能够吸收它,也需要它去促进发育反过来,讨厌任何一种知识、就标志着那知识是提出的得过早或者照那个形式是不能消化的。
因此有人就努力要早年教育使人愉快,要一切教育带有乐趣。
因此就有人谈论游戏的价值。
因此就有人拥护儿歌和神话。
我们的计划一天比一天更符合儿童的意见。
我们经常问:儿童是喜欢这种还是那种教法?他能接受吗?[7]斯宾塞引用马谢尔先生的话说:“(功课)应该满足他(儿童)那喜好变化的愿望。
而满足他的好奇心应该同他的提高相结合”;“在儿童表现出疲倦的症状以前,功课就应该停止”。
[8]斯宾塞倡导,“教育必须适合心智演化的自然过程;能力的自然发展有一定次序.而在发展中每个能力需要一定种类的知识,我们应该找出这个次序和供给这个知识。
”[9] 教育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从简单到复杂、从不准确到准确、课程应该从具体开始而以抽象结束……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自我发展的过程、评判课程好坏的标准是是否给学生带来一种愉快的兴奋。
[10]愉快的学习,不但影响学习过程本身,而且影响学生一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我们还可提到一件事实,作为主X把教育看做自我教育过程,因此也是个愉快的教育过程的最后一个理由,那就是愈能作到这样,教育就愈不致于在离开学校时停止。
学生的求知如果经常引起他们的厌恶,那么到他能摆脱家长、教师的强迫的时候就很可能中断。
如果求知经常带来满足,在督促下进行的自我培养就有可能在没有督促时继续进行。
这是必然的结果。
”[11]。
二、斯宾塞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启示之一:应当大力开展学习价值的研究现在离斯宾塞所述的年代,已经过去了一个半世纪,他所批评的教育的弊端,在我国教育中有些仍然存在,有些方面甚至比较严重,我国的教育在许多方面仍然是粗糙和幼稚的,正如斯宾塞讲述的那样:“如果还需要进一步的证据来说明我们教育的粗糙和幼稚,我们从各种知识的比较价值还简直未加讨论这一件事上就可以看到;更不用说讨论是没按步骤进行和取得确定结果了。
不只是没有取得一致的比较价值的标准,连有任何这样一个标淮的存在都没弄清楚。
不只是有任何这样标准这件事没有弄清楚,连它的需要似乎都还未被人感觉到。
”[15]在我国,学生应当学习的大部分知识,是由国家行政部门或教育研究部门规定的,较多地考虑知识的系统性,较少地考虑知识的比较价值,比如,在英语教育问题上,一般学生从初中就开始学习,一直到大学、研究生、博士生,很多学生在英语学习上付出相当大的精力,那么,这门课程学习的比较价值到底有多大?有没有必要在这门课程上投入这样大的精力?减少这门课程的学习而学习其他课程合算不合算?这些问题除了在网络上有个别极端的论述外,好像从来没有正式的教育研究机构提起过、解答过,但是我们的教育在许多年中,都不遗余力的重视英语的学习。
那么这门课程的学习价值到底多大呢?即使不详细的研究,我们也可以清楚的知道,有很多人不需要英语的学习,起码不需要投入那么多的精力,因为对于大部分中国学生来讲,他(她)们将来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绝大部分是汉语环境。
因此,学习的价值问题研究应当是一个很迫切的问题。
关于学习价值问题,笔者在自己的硕士论文《学习价值问题研究》[16]一文中作了详细论述,论文把学习主体学习课程所获得的课程功能与学习所投入费用的比值定义为学习的价值。
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学习价值与教育质量的关系、学习价值研究的可行性和意义、影响学习价值的因素、学习价值的多样性以及提高学习价值的途径和方法。
但是,由于这项研究可借鉴的资料较少,加之这项工作的复杂性,特别是将课程功能定义并将其量化基本没有资料作参考,所以研究只是初步的,距离实际应用还有相当一段距离。
根据我们的学习经验,很容易有这样的认识:不同人对同一门课程学习、同一人对不同课程学习的价值是不一样的。
比如,由于人的智能结构不一样,有些人适宜数学学习、有些人适宜语文学习,这些人对两门课程的学习价值就会比较悬殊。
适宜数学课程学习的,数学学习的投入产出比例高,也即数学学习价值高,而语文学习价值可能就低一些;反之,喜欢语文学习的也有类似的情况。
另外,不同的学习要求学习价值也是不一样的,学习要求适宜,学习价值就高,学习要求过高或过低,学习价值都会比较低。
启示之二:应当加强课程功能研究课程功能是课程的功用和效能,是课程有什么作用、学了课程能干什么的问题,与课程的目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比如,语言类课程,主要有交际工具和传承文化两大功能,我们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按照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了许多单词、语法、时态等应当掌握的内容,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是,如果学生不会用这种语言进行交流,则没有达到课程的功能要求。
过去,有人批评中小学的英语为哑巴英语,就属于这种情况。
因此,为了提高学习的价值,应当在课程编制上下功夫,提高课程的功能。
课程的设计者,首先搞清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什么?是什么样的人才?其次,应当好好研究课程的功能。
不单对学生提出要求,还应当研究达到这些要求后对学生起什么作用,学生能干什么,有用没有用;第三,在注重课程的系统性、结构性的同时,突出课程的实用性,提高课程的使用价值。
由于知识的繁多及其快速的增长,使得课程设计不能面面俱到,枝叶太多。
课程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当是学生和社会需要的基本内容。
启示之三:对学生的要求应当差别化多年来,许多教育专家提出学生的个性化培养问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学校仍然在批量培养人才,使得培养出的学生千人一面,很少具有特色。
由于学生智力结构的差别和社会的需求的差别,使我们对学生进行差别化、个性化的培养显得十分迫切。
我们既要培养精通某些领域的少数尖子学生,也要认可刚刚及格或不及格的学生。
他或她的智力结构不适宜学习这门或那门课程,学习不及格或不学习这门或那门课程又有何妨呢?有些人可能具有较突出的语言智能,而数学智能较差,这些人数学不及格也应当是允许的,也一样在他或她擅长的领域取得伟大的成就,历史上就有很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