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地理第一章:地理位置与疆域1、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环境意义(1)纬度位置:4°N^53°31/N之间,南北相距5500km。
最北在黑龙江省漠河附近的黑龙江江心,最南在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
地理意义:A、南北之间相距很远,造成太阳入射角大小不同T气温带分异。
我国陆地约有98%位于200N〜500N之间,亚热带和温带所占据的面积最广。
B、同时造成昼夜差别很大,在海南岛一年内差值为2h,而漠河为10h。
(2)经度位置:73°40/E-135°5/EZ间,东西相距5200km。
最西在帕米尔高原,最东在乌苏里江汇入黑龙江的耶字碑东南。
地理意义:东西跨度62。
,造成时差达到4h以上。
(3)海陆位置: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南部,东临最大的大洋太平洋。
地理意义:A、海陆对比强烈,加上青藏高原的影响,季风气候显著T干湿带分异。
B、西风带微弱,大陆性气候显著T夏季比世界同纬度地区气温高,冬季比同纬度气温低。
2、中国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久)季风影响显著,范围广泛。
干湿带的分异,东西环境差异。
•东部季风区自然地带的南北递交。
•广大的亚热带地区,不像同纬度地区是荒漠和草原,而是雨热同期的季风地区,重要农业发达区。
(2)地形复杂,高原、山地和丘陵占有很大比重。
•青藏高原、高大山系T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山地T东部平原也散布中低山和丘陵。
在自然地域分异屮,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犬牙交错。
造成我国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和独特性。
(3)独特的自然发展历史、土壤、生物资源丰富。
自然发展历史:没有受到第四纪冰川广泛作用,成为许多生物的避难所。
独特复杂的气候和地貌特点:提供了多样化的生境。
(4)人类活动使得自然界发生了深刻变化。
在取得经济建设的同时,破坏了自然环境,造成各类自然灾害频发。
如华北平原的旱涝灾害、土壤盐碱化、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的降低、水质恶化。
第二章:地貌1、我国地貌的基本特征(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一级阶梯内部特征:分布着一系列近东西走向或北西一一南东走向的山脉,海拔在5000〜6000米以上,如可可西里、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等。
山脉之间分布着高原和盆地。
高原边缘地带为长江、黄河的发源地。
二级阶梯内部特征:主要有广阔的高原和盆地组成,其间也分布着一系列高大山地。
三级阶梯内部特征:主要以平原、丘陵和低山地貌为主。
三级阶梯分界线:一级、二级阶梯的分界线:北侧有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东边有岷山、邛睞山和横断山等。
二级、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东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阶梯分界线地理意义:起伏显著的地表在各地形成不同类型的山地垂直景观,是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更加复杂。
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地理意义:A、我国著名的大江大河东西流向,便于航运。
力卩强了沿海与内陆间的联系B、气候的区域差异,加强了季风的大陆性。
C、丰富水能资源,适于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梯级开发。
但边坡也成为交通开发的地势障碍。
(2)山脉众多,起伏显著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山地占全国总面积1/3。
广义的山地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65%o 山脉不仅构成了我国地貌的骨架,控制地貌形态空间分布的格局。
同时也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总体来看,我国山脉有以下几种类型(按照山脉走向划分):南北走向的山脉:贺兰山、六盘山和横断山脉a、3500米高度山地的分界线b、东西山脉走向的分界线东西走向的山脉: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淮阳山南岭a阴山是内蒙古高原边界b秦岭是黄河与长江、淮河的分水峻,南方与北方的自然地理界线C南岭是长江与珠江的分水率,华中与华南的分界线北西走向的山脉:阿尔泰山、祁连山、喀拉昆仑山、可可西里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北东走向的山脉:西列: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东列:长白山•千山■鲁屮低山丘陵•武夷山外列:台湾山脉(3)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五大基本地貌类型: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
此外还有许多特殊地貌。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聚宝盆))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鱼米之乡))五大丘陵(江南丘陵、两广丘陵、浙闽丘陵、山东丘陵、辽东丘陵)五、我国地貌形成的因素1.驱动力:内营力(来自地球内部)和外营力(来自太阳能)2.影响因素(地质构造、气候、地表组成物质、人类活动)1)地质构造对中国地貌形成的影响燕山运动奠定了现代地貌格局,喜马拉雅运动奠定了中国地形格局2)气候因素: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影响着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的过程和强度;丹霞地貌:是我国南方红色岩系发育的一种特殊地貌。
自白垩纪以来,气候暖热,在地势低洼的盆地中堆积了一套陆相为主的红色岩系,坚硬的厚层砾岩和砂砾岩,经流水沿断裂和节理侵蚀,许多峭壁形成悬崖,山峰林立的地貌红层地貌:自白垩纪以来,气候暖热,在地势低洼的盆地中堆积了一套陆相为主的红色岩系,岩性比较松软的砂页岩,则形成地势比较低缓的丘陵,从而构成江南地区独具特色的地貌。
3)地表组成物质因素:地表物质不同,抗风化、侵蚀的强度不同,在一定的外力作用条件下,可以发育成形态各异的地貌形态。
4)人类活动因素合理利用自然环境,利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环境退化,生态失去平衡。
第三章:气候1、我国的气候特征(图为概括后的)1)季风气候显著季风: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而有明显转换的现象。
季风只是近地面层的现彖。
在距地面500- 1000m最显著。
2000m以上不明显。
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A、冬夏盛行风向有显著变化,随季风的进退,降水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B、我国季风区界限: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乌鞘岭一巴颜喀拉山一唐古拉山一冈底斯山一线东南C、与同是季风气候的印度比较,印度的夏季风强,冬季风弱。
我国冬夏季风都很强盛。
与同纬度地区比较,季风区内冬季气候干冷,夏季气候湿热。
(2)气候的大陆性强由于海陆分布对气候形成的巨大作用,使得同一纬度带,在海洋条件下和在大陆条件下的气候具有显著差异,前者称为海洋性气候,后者称为大陆性气候。
二者主要区别指标:气温和降水。
大陆性强:相对于海洋性而言。
受大陆热力变化大,水分少的性质所影响的气候。
在我国具体表现:A、气温年较差大,最热与最冷的月份在夏至和冬至Z后出现B、气温日较差大C、春温高于秋温,降水集中在夏半年(3)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以亚热带和温带为主按照气温不同:热带、温带、高原气候区按照降水不同: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按照海拔不同:气候垂直带总体来看,以亚热带和温带为主。
雷州半岛一秦淮之间,独特的亚热带气候区;秦淮以北是温带地区;南海诸岛、台湾南部、琼雷、滇南等是热带气候地区。
我国的地理位置是怎样影响我国气候的形成1)纬度位置:决定了太阳辐射高度角,昼夜长短,日地距离不同,同时决定了行星风带位置。
北回归线穿过华南,太阳辐射高度角,昼夜长短,日地距离不同。
夏季普遍高温,南北差异小;冬季普遍低温,南北差异大。
2)海陆位置:海陆物理性质的差异导致气候的不同,尤其是降水量的差异。
东部:季风气候,靠近海洋,主要受海洋性气团影响大,降水充沛・。
西部:大陆性气候,深居内陆,受大陆性气团影响•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的气候大陆性明显。
我国的气候特征2、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的比较(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的分界线:秦岭)4、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形成的影响一对三大自然区的影响青藏高原的影响青藏高原的其阶段性隆升导致亚洲季风,尤其是东亚季风的形成与发展。
1、青藏高原面积大、海拔高本身就是一个独特的高原气候区域。
这里气压低,大风多日照长,年辐射强年均温低,气候温凉常年无夏日较差大年较差小,多对流性降雨,降雪日多,具有与周围环境不同的气候特征。
2、动力作用:冬半年西风,绕流形成北脊南槽的环流形式:北支西风脊加强西北部冷空气势力;南支西风槽,促进副热带锋区的活动,高原东侧的我国西南地区由于处于背风部位,天气气候别具一格。
高原的存在阻挡了南北气流交换,使冬季西北盆地冷空气局限在北坡而呈干冷气候。
夏季,高原南坡的爬升气流造成丰富降水,而高原北坡气流受阻下沉岀现干热气候。
3、热力作用:突出表现在夏半年,盛夏高原加热作用最强,高原近地面形成热低压,周围同高度的自由大气层形成相对高压。
空气向高原中部辐合上升到高层辐散形成青藏高压。
青藏高压的出现是高原加热作用的结果,大气上升运动强烈的标志。
四周空气向高原辐合,加强了我国夏季风势力。
冬半年,青藏高原气温迅速下降,近地面出现冷高压,高原面上有下沉空气和辐散气流。
青藏冷高压的出现加强了蒙古高压,也即加强了我国冬季风的势力。
总之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使我国气候更加复杂化,同时也加大了我国季风气候的强度及其空间范围。
4、大气环流:季风环流冬季环流冬季,低层大气屮影响屮国的主要气压屮心是蒙古高压和阿留申低压。
阿留申低压强盛时吸引寒潮东去,减弱时可使东部寒潮南下的频率增大。
以蒙古高压为源地的极地大陆气团的移动,成为冬季风。
冬季锋面有:寒潮冷锋、华南准静止锋、昆明准静止锋、天山准静止锋。
夏季环流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印度低压是夏季低层大气的主要气压系统。
源于太平洋副高的热带太平洋气团和源于南半球副高的赤道海洋气团。
在前者(表现为东南季风)控制下,常是晴朗少雨天气;而后者向屮国的移动表现为西南季风,其来自南半球,途经赤道海面,具高温重湿和不稳定性质,易发生对流性降水。
此外,北方还有移动性冷高压活动,使北方冷空气南下,成为中国夏季降水的动力。
夏季影响我国的锋面是极锋,跳跃式从南向北推进。
5、气温的总体分布特征总特点:1)北冷南热,平原暖高原冷2)年平均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3)与世界同纬度平均的年均温比较,我国气温普遍偏低4)气温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6、降水的分布特征及时间分配规律我国5个降水量带的是如何分布的?1)、年降水量大于1600mn带,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部:包括台、粤、闽、琼的大部分,浙、赣、湘、桂的一部分,以及西藏东南部喜马拉雅山东南坡等地。
2)、年降水量800-1600mm带,在上述降水带之北,淮河、汉水之南,包括长江中下游和广西、贵州、云南、四川大部分地区。
3)、年降水量400-800mm带,一般指淮河、汉水以北的秦岭山地、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以及边缘山地丘陵,并包括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地区。
4)、年降水量200-400mm带,在上述降水带之北,包括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东部草原带,以及西北内陆地区的天山、阿尔泰山迎风坡低山带。
5)、年降水量200mm以下的地区,指上述降水带之西北或盆地中部。
第四章:陆地水水系和流域的定义水系:地表径流对地表产生侵蚀以后所形成的河槽系统,由干流、各级支流及与河流相通的湖泊、沼泽、水库等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