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诗经
献诗的目的:为天子听政与"考其俗之美丑" 献诗的目的:为天子听政与"考其俗之美丑".
"献诗说" 献诗说" 献诗说
献诗的途径: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 献诗的途径: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 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 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 献诗的结果:交太师协比音律,制谱配乐. 献诗的结果:交太师协比音律,制谱配乐.
"删诗说"不可信的理由 删诗说" 删诗说
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 544) 1,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吴公子季札 到鲁国观乐,鲁乐公演奏十五国风, 到鲁国观乐,鲁乐公演奏十五国风,名称顺 序与今本是《诗经》相同,当时孔子仅8 序与今本是《诗经》相同,当时孔子仅8岁. 2,《史记》说孔子删诗是在"自卫返鲁"之 史记》说孔子删诗是在"自卫返鲁" 论语》中孔子不止一次提到" 后,但《论语》中孔子不止一次提到"诗", 诗三百" "诗三百".
"颂":宗庙之音曰"颂","颂"是宗庙祭 颂 宗庙之音曰" 祀的乐歌,许多是舞曲,是赞美诗. 祀的乐歌,许多是舞曲,是赞美诗.它是贵 族祭祀鬼神,赞颂祖先功德时的" 族祭祀鬼神,赞颂祖先功德时的"宗庙之乐 歌" .
\
卫 邶 曹 齐 陈 郑 桧 周 丹江 汉水 召 王
鄘 魏 豳 秦 唐
十五国风 周 鄘 郑 唐 桧 召 卫 齐 秦 曹 邶 王 魏 陈 豳
"六诗"
"六艺"
四始说
孔子世家》 关雎之乱以为风始, 《史记孔子世家》:"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 史记 孔子世家 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 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 大序》 小雅,大雅, 是谓四始, 《诗大序》:"(风,小雅,大雅,颂)是谓四始, 大序 诗之至也. 诗之至也."
风,雅,颂说
"功用说":见于《毛诗序》,认为《诗 经》分为风,雅,颂三类,主要是按诗 的功用划分的. 曲调说:见于宋代郑樵的《诗辨妄》, 认为《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主 要是按诗的曲调划分的.
"风"的功用是政治教化: 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5,《诗经》的研究 《诗经》
汉学研究《诗经》的典型著作是《毛诗序》, 《毛诗郑笺》,《毛诗正义》. 宋学研究《诗经》的典型著作是朱熹的《诗集 传》 新汉学(清代)研究《诗经》的典型著作是陈 新汉学(清代)研究《诗经》的典型著作是陈 诗毛氏传疏》 魏源《诗古微》 奂《诗毛氏传疏》,魏源《诗古微》,王先谦 诗三家义集疏》 方玉润《诗经原始》 《诗三家义集疏》,方玉润《诗经原始》. 近代研究《诗经》的典型著作是郭沫若的《诗 研究《 研究 诗经》的典型著作是郭沫若的《 经今译》 余冠英的《诗经选注》 经今译》,余冠英的《诗经选注》.
3,婚姻爱情诗 婚姻爱情诗
描写男女相思相爱的诗:《周南关睢》 描写男女相互爱慕的诗:《邶风静女》 描写女子对男子的思念:《郑风子衿》 《郑风出其东门》 反映争取婚姻自由的诗: 鄘风柏舟 柏舟》 反映争取婚姻自由的诗:《鄘风 柏舟》 弃妇诗: 卫风氓 邶风谷风 谷风》 弃妇诗:《卫风 氓》和《邶风 谷风》 反映婚嫁场面的诗: 反映婚嫁场面的诗: 《卫风硕人》
"删诗说"不可信的理由 删诗说" 删诗说
春秋时期诸侯宴飨和出使,常赋诗言志, 3,春秋时期诸侯宴飨和出使,常赋诗言志, 所赋之诗多为《诗经》 而赋诗言志之风, 所赋之诗多为《诗经》.而赋诗言志之风,早 在孔子之前就已经存在. 在孔子之前就已经存在. 孔子曾骂过"郑声淫" 4,孔子曾骂过"郑声淫","恶郑声之乱雅 乐也" 主张"放郑声" 但现本《诗经》 乐也".主张"放郑声".但现本《诗经》郑 卫民歌依然很多. 卫民歌依然很多.
诗经》 第二章 《诗经》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诗经》的思想内容; 《诗经》中蕴涵的人文精神;以"秋水 伊人"为代表的爱情诗所表现的人生境 界与精神品格 诗经》的艺术成就; 诗经》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诗经》 第一节 《诗经》的编订和体制
《诗经》的编订 《诗经》的分类 风,雅,颂 《诗经》的流传与运用
1,《诗经》的名称 孔子时代:《诗》或《诗三百》 汉代:《诗三百篇》或《诗经》 唐代:《葩经》 "经"的概念演变: 本义"织纵丝也"——连线——书之通名——常法,经 典 汉武帝时,立五经博士(学官)《诗经》才真 正确立了经典地位.
《诗经》的编订 诗经》
《诗经》的 诗经》 编订
"采诗说"
"献诗说
"删诗说"
诗经》 4,《诗经》的流传
(2)《毛诗》序 《毛诗》 也称诗序, 毛诗》各篇前面所附的序言, 也称诗序,即《毛诗》各篇前面所附的序言,分为大 小序,是汉代人的解诗之作. 序,小序,是汉代人的解诗之作. 诗经》《周南关雎 后面有一段概述《诗经》 》《周南 关雎》 《诗经》《周南 关雎》后面有一段概述《诗经》的分 内容,艺术特色, 类,内容,艺术特色,表现方法和社会作用等问题的 文字,称为大序; 诗大序》总论《诗经》 文字,称为大序;《诗大序》总论《诗经》,认为诗 歌反映政治:"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 歌反映政治: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大序 总结了先秦儒家的诗论, 总结了先秦儒家的诗论,是古代文论中的一篇重要文 献. 诗经》 《诗经》各篇前面解释本诗创作意图和主旨的文字称 为小序. 诗小序》以史解诗,以诗证史, 为小序.《诗小序》以史解诗,以诗证史,具体指出 各篇的政治背景,或因某事而"美"某人或"刺"某 各篇的政治背景,或因某事而" 某人或" 郑玄《毛诗笺》更加突出《诗经》的政治意义, 人.郑玄《毛诗笺》更加突出《诗经》的政治意义, 强调其"歌功颂德,顺其美,刺过讥失, 强调其"歌功颂德,顺其美,刺过讥失,匡救其 恶……".小序是汉儒解诗之辞,多牵强附会,曲解了 .小序是汉儒解诗之辞,多牵强附会,
司马迁
关雎
鹿鸣
文王
清庙
诗大序
风
大雅
小雅
颂
四诗:南,风,雅,颂 四诗: 南即二南:周南, 南即二南:周南,召南 北宋苏辙《颖滨先生诗集传》 北宋苏辙《颖滨先生诗集传》 首倡"二南独立" 首倡"二南独立" 南宋王质《诗总闻》 南宋 王质《诗总闻》: 王质 "南,乐歌名也." 乐歌名也. 崔述《 清崔述《读风偶识》: 崔述 读风偶识》 "南者,诗之一体." 南者,诗之一体. "二南"的异质性以及中国文学的南北差异 二南" 性
"删诗说"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 重,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 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 以备王道,成六艺." ——《史记孔子世家》 诗经》旧时亦数千篇,孔子删其重复, 《诗经》旧时亦数千篇,孔子删其重复, 正而存三百五篇. 正而存三百五篇. ——东汉王充《论衡 正说》 东汉王充《 正说》 东汉王充 论衡正说
2,颂歌与怨刺诗
颂歌:属庙堂乐歌或官方乐歌,出自公卿列土或乐官之手, 颂歌:属庙堂乐歌或官方乐歌,出自公卿列土或乐官之手, 商周鲁三" 商周鲁三"颂"中的大部分篇章是歌颂周王朝祖先丰功伟绩 的祭祀乐歌. 的祭祀乐歌. 怨刺诗:即所谓"变风" 怨刺诗:即所谓"变风","变雅",是王道衰落,礼崩乐 变雅" 是王道衰落, 政教不行,人伦废丧的产物. 大雅" 坏,政教不行,人伦废丧的产物. "大雅"中的是王室重 臣或上层贵族直刺时政的讽谏之作,重在" 小雅" 臣或上层贵族直刺时政的讽谏之作,重在"刺" ;"小雅" 中的大多是王室各级悒郁不得志的中下级官僚慨叹命运多舛 的悲伤之作,重在"怨" . 的悲伤之作,重在"
诗经》 第二节 《诗经》的内容
1,周民族的史诗 2,颂歌与怨刺诗 3,婚姻爱情诗 婚姻爱情诗 4,农事诗 5,燕飨诗 6,战争徭役诗
1,周民族的史诗 ,
在《诗经大雅》里,集中保存了五首古 老的民族史诗:《生民》,《公刘》, 《绵》,《皇矣》和《大明》.
1,周民族的史诗 ,
《生民》生动地描述了周始祖后稷神奇非凡的诞生 ; 生民》 公刘》描述了后稷之曾孙公刘自邰迁豳的史迹; 《公刘》描述了后稷之曾孙公刘自邰迁豳的史迹; 描述了周文王祖父古公亶父由豳迁歧的史迹; 《绵》描述了周文王祖父古公亶父由豳迁歧的史迹; 《皇矣》主要歌颂了周文王征伐古密国和古崇国的 皇矣》 武功; 武功; 大明》着重赞扬了武王伐商的辉煌胜利. 《大明》着重赞扬了武王伐商的辉煌胜利.
"采诗说"
"古者天子命史采歌谣,以观民俗." ——《孔丛子巡狩篇》 "〈书〉曰:'诗言志,歌永言'.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 其言谓之诗,咏其言谓之歌.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 失,自考正也."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 ——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锋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师,比其 言律,以闻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 ——《汉书食货志》 "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 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 闻于天子." ——东汉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