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神经传导通路

神经传导通路

维交叉,颞侧半的纤维不交叉
视交叉 视束 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 外侧膝状体来自双极细胞视辐射
内囊后肢
节细胞
距状沟周 围的枕叶 皮质
视神经
视野
视野是指眼球固定向前平视 时所能看见的空间范围。 物象:交叉投射
颞侧(外)半视野:
鼻侧半视网膜
鼻侧(内)半视野: 颞侧半视网膜
41
42
43
视觉传导通路损伤 视野缺损表现
脑神经运动核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上运动神经元对下运动神经元有抑制作用 下运动神经元对肌肉有营养作用
骨胳肌
1、 皮质脊髓束 ①
中央前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前部
大脑脚底、脑桥基底部 皮质脊髓束 皮质脊髓侧束 皮质脊髓前束 脊神经
内囊后肢
锥体细胞 锥体交叉 延髓锥体
70%-90%交叉到对侧
②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损伤 视神经 视交叉
症状 患侧视野全盲 中央部损伤双眼颞侧半视野偏盲, 一侧视交叉外侧部不交叉纤维损伤, 患侧鼻侧半视野偏盲
视束 视辐射 内囊
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
瞳孔对光反射途径:
•直接对光反射
•间接对光反射 视网膜 → 视神经 → 视交叉 → 两侧视束 → 上丘臂 →顶盖前区→
两侧动眼神经副核
睫状神经节
内脏运动传导通路(见内脏神经系统)
运动传导通路
(一)锥体系 上运动神经元 :胞体位于大脑皮质内,大脑皮质躯 体运动中枢----脑干内躯体运动核和脊髓灰质前角的 神经元或神经元链. 下运动神经元 —— 胞体位于脑干和脊髓内,脑干内 躯体运动神经元和脊髓灰质前角神经元---骨胳肌
皮质核束
大脑皮质躯体运动区 锥体细胞 锥体束 皮质脊髓束
躯干肌、四肢肌
2、皮质核束 ① 皮质核束 锥体细胞 (中央前回下部)内囊膝

动眼神经核 滑车神经核 展神经核 三叉神经运动核 面神经核上部 疑核 副神经脊髓核 面神经核下部 舌下神经核
脑神经
眼外肌 咀嚼肌 面上部表情肌(额肌、眼轮匝肌) 咽喉肌 胸锁乳突肌 斜方肌 对侧面下部表情肌(眼裂以下) 对侧舌肌
-15-
脊髓横断面
脊髓白质三个索 下行运动上感觉 薄楔在后深感觉 外侧前索是混合 皮质脊髓管运动 脊髓丘脑浅感觉
脊神经节 丘脑中央辐射
薄束
楔束
薄束核
楔束核
内囊后肢
内弓状纤维 内侧丘系 交叉 内侧丘系
中央后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
丘脑腹后外侧核
深部感觉传导路损伤: 1、病人闭目难立征,2、精细触觉消失。 胸髓第4 节以上后索病变 内侧部:可侵犯薄束,下半身深部感觉障碍 外侧部:可侵犯楔束,上半身深部感觉障碍
思考:右手示指触摸盲文时,精细触觉如何传入大脑 皮质?请说出具体路线。
感 受 器
•躯干、四肢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由两级神经元组成) ①
肌肉、肌腱 关节、骨膜 周围突 经脊神经 脊神经节 中枢突 经后根
② 胸 核
同侧脊髓小脑后束
经小脑下脚 部分交叉至对侧 组成脊髓小脑前束 经小脑上脚 旧小脑皮 质
中央后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
脊髓丘系
请思 说考 出: 具针 体刺 路右 线手 。示 指 , 痛 觉 如 何 传 入 大 浅感觉,传三级 终于后回起于皮 脑 皮 首为节内假单极 次在脊髓后角里 质 三级藏在腹后核 纤维投向感觉区 ?
脊髓丘脑侧束的纤维排列由外向内:骶、腰、胸、颈。
硬脊膜内肿瘤
髓内肿瘤:下行性麻痹---首先 身体对侧上半部痛温觉障碍, 继续进展,痛温觉障碍由上 而下进行
脑干的内部结构
脑神经核 灰质 非脑神经核 脊髓丘系 内侧丘系 外侧丘系 三叉丘系 锥体束
脑干内构
白质
网状结构
一、重点 (一)躯干、四肢本体感觉,痛、温觉传导路的组成;各级神经元胞体 及纤维束的位置、交叉水平、皮质投射区
(二)视觉传导通路与瞳孔对光反射通路的组成,各部损伤后的不同表 现
(三)上下运动神经元的概念;锥体系的组成;皮质核束与皮质脊髓束 支配的特点。核上瘫与核下瘫损伤部位的差异与表现的不同 二、难点
丘脑腹后 内侧核
中央后回下部
丘脑腹后内侧核 头面部皮肤 三叉神经节 丘脑中央辐射
三叉神经感觉根
内囊后肢
三叉神经脑桥核 三叉神经脊束核
中央后回下部
交叉
三叉丘系
躯干四肢浅、深感觉传导路对比总结
四肢深感 觉 走行部位 脊髓 脑干 内囊
四肢浅感觉 脊髓 脑干 内囊 完全交叉
头面浅感觉
脑干 内囊
交叉方式 交叉部位 延髓
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主要表现
临床表现 肌张力 深反射 浅反射 肌萎缩
上运动神经元损伤 下运动神经元损伤
增高 亢进 减弱或消失 不明显
降低 (—) (—) 明显
病理反射
瘫痪类型

(—)
痉挛性(硬瘫) 弛缓性(软瘫)
(二)锥体外系
是指锥体系以外的影响和控制躯体运动的一切传导路径,
其结构十分复杂,包括大脑皮质、纹状体、背侧丘脑、红核、 黑质、前庭神经核、小脑等。
板层 Ⅸ— 前角运动神经元 前角内侧核:躯干肌 前角外侧核:四肢肌 α-运动神经元:支配跨关节的梭外肌纤维→关节运动 γ-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内肌纤维→调节肌张力 Renshaw细胞:接受α-运动神经元轴突侧支并发分支 与其形成负反馈环路
板层 Ⅹ— 中央灰质:接受某些后根纤维
α-运动神经元 γ-运动神经元
髓外肿瘤:上行性麻痹---痛温 觉障碍发展顺序刚好相反
2、头面部痛温触压觉传导通路

感 头面部的 觉 器 皮肤、粘膜 触压觉纤维至
周围突 经三叉神 经各分支
三 叉 神经节
中枢突
经三叉神经感 觉根进入脑桥
② 三叉神经 脑桥核 三叉神经 脊束核 ③
在延髓和脑桥内交叉 组成三叉丘系上升
痛温度觉纤维 组成三叉 神经脊束 丘脑中央辐射 经内囊后肢
脊髓
脑干
(三)视觉传导通路
神经节细胞层:由多极的节细
胞组成,其树突主要与双极细胞联系
双极细胞层:为视细胞与神
经节细胞之间的联络神经细胞
视细胞层:光感受细胞
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
视交叉 视束

双极细胞

节细胞
视神经

外侧膝状体 视辐射 (间脑后丘脑)
内囊后肢
距状沟两侧 (大脑)
• 在视交叉中,来自两眼视网膜鼻侧半的纤
大脑皮质


前庭神经节
前庭神经
前庭神经核
双侧 内侧纵束
动眼、滑车、展神经核 副神经脊髓核、上端颈髓前角细胞
前庭脊髓束
脊髓前角 小脑
兴奋躯干四肢伸肌 参与平衡调节
小脑下脚
脑干网状结构、迷走神经背核、疑核
运动(下行)传导通路
躯体运动传导通路 锥体系:由上、下两级神经元组成 锥体外系:锥体系以外的影响和控制躯体运 动的一切传导路径
→ 动眼神经 →
→节后纤维
→ 瞳孔括约肌
不同部位损伤瞳孔对光反射表现
患侧眼
直接对光反 间接对光反 射 射 视神经 损伤 丧失 (—) 存在 (+)
健康侧眼
直接对光 间接对光反 反射 射 存在 (+) 丧失 (—)
动眼神经 损伤
丧失 ( —)
丧失 (—)
存在 (+)
存在 ( +)
(四)听觉传导通路
视觉传导通路与瞳孔对光反射通路不同部位损伤后的不同表现
-11-
板层 Ⅴ 接受本体感觉传入纤维 板层Ⅵ 调节运动 中间内侧核——与内脏感觉有关 中间外侧核——与内脏运动有关 板层 Ⅶ 胸核(背核 clarke柱)—非意识性本体感觉 骶副交感核—在S2-4节段相当于板层Ⅶ,内脏运动 板层 Ⅷ — 中间神经元,影响γ与α运动神经元 I—VI层组成脊髓后角,VII占据灰质中间带,VIII位于前角, IX位于前角的最腹端,X是围绕中央管的一个区域。
感觉传导通路
(一)本体感觉传导路—位置觉、运动觉、震颤觉、皮肤精细触觉 • 躯干、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 (由3级神经元组成,传向大脑) ② ① 肌、腱 对侧内侧丘系 中枢突 周围突 薄束核 脊神经节 关节、 薄束(T5以下)楔束核 脊神经 皮肤 (脊髓灰质) 楔束(T4以上) ③ 内囊后肢 中央后回中上部 脑干各部 背侧丘脑腹 后外侧核 中央旁小叶后部

周围突 中枢突
② 蜗神经核
内耳的螺旋器
经双侧 外侧丘系
蜗神经节

两侧下丘
蜗神经
下丘臂

两侧内侧膝状体 (后丘脑)
听辐射
内囊后肢
大脑皮质颞横回的听区
一 侧 听 觉 传 导 路 损 伤 , 会 不 会 导 致 全 聋 ?
(五)平衡觉传导通路
内耳半规管的 壶腹嵴和椭圆 囊斑、球囊斑 ①
周围突 中枢突
腰骶膨大节 段第V-VII层 外侧部
本体感觉 脊髓胸核 脊髓小脑后束 延髓 小脑下脚
本体感觉
腰骶膨大节段
第V-VII层外侧部
脊髓小脑前束
延髓
小脑上脚 旧小脑皮质
旧小脑皮质
(二)痛温觉和粗触觉压觉传导通路 (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1、躯干、四肢

周围突 经脊神经 中枢突
感 受 器
躯干、四 肢的皮肤
脊神经节
② 后 角 固有核
上升1—2个节段经白质前连合 交叉至对侧组成脊髓丘脑束
③ 在脑干内 组成脊髓丘系 丘 脑 腹 后外侧核
丘脑中央辐射 经内囊后肢
中央后回中、上部 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躯干四肢的皮肤 脊神经 脊神经节 丘脑腹后外侧核
丘脑中央辐射 后角固有核 上升2节段 脊髓丘 脑侧束 交叉 脊髓丘 脑前束 内囊后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