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一体”治疗慢性肝病作者:王霞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13年第36期中国是肝炎大国。
“肝炎大国”之说中的“肝炎”,人们通常认为主要指的是乙型肝炎,因为在以往很长一段时间内,乙肝在所有肝炎患者中占据着绝大部分的比重,同时在治疗上也相对棘手,但就目前社会疾病谱而言,除了乙肝,临床面对的还有数量日益增多的非传染性肝病,比如自身免疫性肝病、脂肪性肝病、药物性肝炎等。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感染科主任张玮教授,多年来致力于各种慢性肝病的治疗,积累了很多行之有效的临床经验,特别是她总结的“药物、心理、饮食、运动”此“四位一体”的治疗慢性肝病的方法,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得到了同行的关注和认可。
张玮教授认为,在临床中除了治“人的病”,还要治“病的人”,所以除了中医辨证结合辨病的药物以外,张玮教授还非常重视病人的心理调节。
她认为和病人做好充分的沟通,解除患者的疑虑,对于疾病的预后是极有帮助的。
古人云:“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已病则防变”,因而,张玮教授在临床中还注重饮食和运动的指导,并“因人制宜”,针对不同的患者,给予不同的饮食、运动指导方案,以期预防疾病的复发,改善预后。
原则:审症求因,剿扶同用张玮教授认为,她对肝病治疗的最大贡献是建立和完善了“活血化瘀”治疗肝病学术体系。
她长期跟随王育群教授学习,在王育群教授提出的“瘀血贯穿肝病发展的始终”学术理念的基础上,总结出了王育群教授的活血化瘀八法,建立了“活血化瘀”治疗肝病的学术体系,在肝病的各个阶段,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圆机活法,灵活运用;并在此基础上研习典籍,结合全国名老中医带徒导师严世芸“和”的学术理念,提出了“补虚化瘀”的治则,丰富完善了活血化瘀的学术体系。
古代医家认为:“肝主藏血、司疏泄,以血为体,以气为用,故曰体阴而用阳。
”“肝与其他脏一样,阴阳气血俱全,故也存在肝气虚。
” 张玮教授就此指出,大量长期的临床观察提示,慢性肝病患者由于肝郁耗气、年老体弱、用药不当、饮食内伤等原因而损耗肝气,肝之精气不足,功能减弱,致升发无力,使得肝“体”亏损而致肝气虚,肝“用”不足而致瘀血;表现为胸胁虚闷或坠胀、懈怠、忧郁、胆怯、头痛麻木、四肢不温等。
病程迁延日久,虚又致瘀,瘀血阻碍气机、虚瘀胶着、互为因果,因此病人又会出现肝掌、蜘蛛痣、肌肤甲错、肝脾肿大和面色黧黑(或暗黑)、皮肤瘙痒等瘀血表现。
张玮教授高兴地对记者说:“我们在临床上运用…补虚化瘀法‟治疗慢性肝病,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特别是运用…补虚化瘀法‟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连续两次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张玮教授在治疗过程中提倡“审症求因,剿扶同用”的治疗原则。
她说,《内经》指出:“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其中“扶正”和“祛邪”就是临床具体运用的方法。
邪正的盛衰变化,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转归有重要的影响。
“因而,临床治疗的关键是要改变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扶助正气,祛除邪气,使疾病向痊愈的方向发展。
”如脂肪肝,张玮教授认为,其核心病机为“气虚湿阻血瘀”,是因虚致实,本在脾气虚弱,不能运化饮食精微,内生痰湿,日久则血脉不畅,痰瘀互结,而致虚实夹杂之证。
正是因虚致实,故在针对痰湿的时候,一定要顾护脾胃,不能一味化湿,过用芳香,伤及脾阴。
应健脾而化湿,脾运湿化,“剿扶同用”而病解。
临证:内外合治,中西互补张玮教授在中医内治的同时,也注重外治疗法的运用。
肝性脑病是肝硬化临床常见并发症,中医认为因感受湿热外邪或饮食不节,或感受疫毒等,肝失疏泄,导致大肠传化功能异常,热毒、瘀血、痰浊等毒邪壅滞大肠,则腑气不通,浊气上冲,上犯于脑,诱发神志改变等症状。
对此,张玮教授认为灌肠法可有效预防和逆转各种类型的肝性脑病,并详细介绍了具体操作方法:取灌肠煎剂加温至40℃,患者取左侧卧位抬高臀部,将肛管轻柔插入直肠30厘米以上,缓慢注入药液;拔管后用手掐住臀部向肛门挤压,压迫肛门括约肌5分钟;操作完毕后患者转为右侧卧位,使药物在肠内尽量保持120分钟以上。
此外,张玮教授平时对齿衄的患者采用漱口方漱口。
她解释说:“就是用中药金银花、地丁等药物水煎30分钟取汁160毫升,每日四次,分别为三餐后和睡前,每次漱口两遍,每遍含漱药液20毫升,含漱时间为两分钟,漱口液温度为30℃,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出血情况。
”张玮教授还介绍说,根据中医经络学说的认识,五脏六腑在足部都有相应的“投影”,足掌有300多处穴位、67个反射区,既是人体的一个缩影,又是足三阴经之始,足三阳经之终,通过足浴和足部按摩刺激,能推动气血运行,促使全身血液循环改善,增加了水合作用和足部皮肤的通透性,使得真皮层与黏膜组织容易把药物离子等吸收入血液循环;同时温煦脏腑,调节各脏器的功能,从而改善失眠症状,促进疾病康复,这也完全符合祖国医学内病外治的治疗原则。
平时,张玮教授喜欢用以柴胡、茯神、郁金、炙远志等组方的足浴方,要求足浴的温度保持在40℃左右,患者每晚睡前一次,时间20分钟。
在一次临床科研中,张玮教授临床收集中药足浴治疗组60例,安慰剂足浴对照组30例,观察发现中药足浴的临床有效率达到90%,超过对照组有效率(60%)(P在肝病诊疗过程中,张玮教授还注重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的理念。
她指出,中药治疗慢性肝病的优势在于提高患者免疫功能、抗纤维化、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
至于抗病毒虽不是中医的优势所在,但其减毒的功效,使优势各现。
在干扰素使用过程中,会出现比较明显的副作用,包括先期的发热和周围血象降低。
针对这一副作用,张玮教授擅长中药辨证,增强患者耐受性,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另外,我们在临床观察中发现,患者运用抗病毒药物以后,虽然病毒得到了抑制,但患者生存质量并未因此提高,慢性肝病患者通常伴有各种各样的主观症状,比如情绪不佳、肝区疼痛不适、容易疲劳、睡眠状态不佳等,还有部分患者肝功能不稳定,肝纤维化进程并未延缓,中药的介入能更好地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对于难治性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患者,补虚化瘀治则的中药联合运用可以改善预后。
”用药:调治结合,合理处方张玮教授认为,吃膏方也是肝病稳定期患者调养的一个很好选择。
她解释说,“吃膏方要求患者处于肝病病情稳定期,且选择药物要补中带清。
所谓病情稳定,指的是肝功能必须正常半年以上,所以在吃膏方前还需做肝功能等相应的实验室检查。
”并强调肝病患者在膏方中使用的药物宜清补,同时要保持服药过程中的气机调畅,切忌使用大热大补之品拥堵气机,发生变证。
至于单纯脂肪肝或是代谢综合征基础上的脂肪肝患者,则更应寓通于补。
就此,张玮教授说:“其实膏方进补的概念和以往的单纯进补是有本质区别的。
服用膏方的目的是补其不足,去其有余,而达到阴平阳秘的目的,必须仔细辨析,合理处方,膏方并不是补益药的堆砌,而是在中医整体观指导下辨证处方。
在进补前患者存在口臭、舌苔厚腻等…湿重‟现象,此时需…化湿‟药物调理胃肠道,肠胃调达方可进食膏方,这对肝病患者非常重要;也就是说,部分患者在服用膏方前需要服用…开路药‟。
总之,肝病患者完全可以在合适的时候服用膏方进行进补。
”张玮教授还非常重视用药的安全性。
人们在说“是药三分毒”时,往往指的是西药。
在不少百姓看来,中药是“绿色、安全”的。
近年来,不少人崇尚中药保健,或是到医院开方子调理,或是听从亲朋好友的推荐,或是按照医书自配自抓,往往是长年累月地吃。
“其实,中药的毒副作用也很多见。
”张玮教授痛心地指出,有研究表明,在致病药物中,中药仅次于抗生素和解热镇痛药。
在临床上,有15%左右的药物性肝炎是由不合理服用中药导致的。
因而,张玮教授强调在使用中药前,应追问患者的病史。
对于以往有肝病病史的高危人群,若有其他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服用中药,病情稳定期的患者要每3个月复查一次肝功能,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则需肝病科同时随访治疗。
没有肝病史的其他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服用中药的患者,也需6个月复查一次肝功能,特别是服用的中药中有对肝功能损害的药物,在使用过程中更应密切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复查。
张玮教授还介绍了她在日常工作中积累的用药经验:在日常运用的中药中,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如雷公藤、薄荷、番泻叶、金不换、何首乌、望江南、黄药子、麻黄、关木通、木薯、鱼苦胆、千里光、天花粉等,这类药物的运用一定要“中病即止”,不能长期运用,还要正确辨证,合理配伍以减少其毒副作用。
在使用一些具有明显毒性的中药时,每1到3个月,就要定期检查一次肝功能。
若是发现肝功能中γ-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胆汁酸、球蛋白的数值出现异常,谷丙和谷草转氨酶即使正常也应引起重视,每2周到1个月就要查一次,定期随访观察异常指标的波动,这样可以在出现肝损害之前,及早干预。
心理:情志养生,创制量表在临床中,张玮教授发现大部分肝病患者或多或少都伴有情绪的改变,于是进行了一个临床调查。
她对133例慢性乙肝患者进行焦虑、抑郁量表的测评,结果提示,有37.6%的患者存在焦虑倾向,更有高达55.9%的患者存在抑郁倾向。
“这种情绪改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张玮教授说,《内经》有云,“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是讲人们除了避开邪气,并且思想上保持一种清静淡泊,这样才能养生。
因此,针对伴有情绪障碍的患者,张玮教授主张给予心理辅导,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显著提升生存质量,使患者成为生理、心理健康的人,回归社会。
张玮教授表示,肝病患者常常表现出的情绪改变为情绪低落、疲乏、睡眠障碍、压抑、焦虑、精神不集中、悲观失望、全身或多个部位不定位与不定时的疼痛(肝区痛最为常见)、食欲下降、伴有腹痛便秘、腹泻等。
《丹溪心法·六郁》云:“气血冲和万病不生”,《医方论》曰:“凡郁病必先气病,气得疏通,郁之何有”,都体现出临床治疗抑郁症应以理气开郁、疏通气机为原则。
依据中医阴阳五行、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观点,应用中医对于健康的理解以及理念进行充分表达,并结合中医对肝的生理病理以及肝与其他脏腑之间的关系、情志因素等方面进一步综合评定。
张玮教授在运用现有的方法对这些病人进行生存质量评价的时候,发现目前国内所用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绝大多数是从国外翻译过来的,“虽经考核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和反映度,但生存质量是有文化依赖性的,往往带有明显的文化烙印,生存质量测定必须是深深扎根于本土民族文化土壤中的,国外的量表在某些方面不完全适合中国的国情;另外,现有量表在使用过程中,敏感性和针对性还存在偏颇,文化性和区域性体现不够,中医特色体现不够等客观问题。
”有鉴于此,张玮教授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生存质量的概念,结合我国文化特色、中医基础理论关于生存质量的内涵参照慢性乙肝防治指南,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借鉴西医公认的WHOQOL量表和疾病特异性的QOL量表,与统计学、临床流行病学专家共同努力,创制了具有中医特色的慢性乙肝中医生存质量量表(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