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吴寿善治疗慢性肝病经验论文

吴寿善治疗慢性肝病经验论文

吴寿善治疗慢性肝病经验【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0-0335-01【摘要】慢性肝病属中医学积、胁痛、黄疸、臌胀等范畴,是由感受疫毒,情志郁结,劳欲过度,饮食不节等伤及肝经、损及肝络、迁延日久、渐积而成。

【关键词】肝病;辨证论治;专家经验;吴寿善吴寿善是湖北省中医院肝病科主任医师、教授、著名专家,长期潜心于肝病的临床、科研、教学工作,形成了科学独特的辨证及处方用药规范,积累了丰富的治疗肝病的宝贵经验,善于治疗各种类型的肝病,尤其在治疗慢性病毒炎肝炎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

笔者随师门诊学习一年余,裨益颇深,现将其辨病辨证思想及临床处方用药特点分述如下。

1 病因病机吴师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而慢性肝病的病因病机不外是正虚邪恋,邪毒羁留营血,即湿热疫毒之邪,侵入气分,血分,直接影响肝、脾、肾以及气血阴阳。

其病机复杂,始终处于虚实夹杂的矛盾中,正盛邪衰病情好转,邪盛正衰则病情加重,甚至死亡。

2 辨证分型吴师根据慢性肝病的临床表现常将其分为湿热蕴结、肝郁脾虚、气滞血瘀、肝肾阴虚等型,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采用分型论治,分期论治,基本方论治等形式,疗效显著,现将典型病例简介如下。

2.1 湿热蕴结型:周某,男,30岁,有乙肝病史6年余。

于2010年9月因“身目尿黄,纳差一月余”就诊。

患者一月余前劳累后出现身目黄染,纳差,乏力,恶心欲呕,腹胀,小便短少,色黄如茶色,大便溏而不爽,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实验室检查:谷丙转氨酶965u/l,谷草转氨酶802u/l,总胆红素 9 0 μmol/m l。

乙肝标志物检测阳性,hbv - dna2.3× 1 0 5 c o p i e s /ml。

诊断为黄疸。

病机为湿热之邪熏蒸肝胆,肝失疏泄,气机不利,胆汁外溢,脾胃运行失司。

治宜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方用吴师经验方:茵陈、丹参、白花蛇舌草各24g 、茯苓、连翘、金钱草、车前子、郁金、蒲公英各15g、金银花、黄芩各10g,制大黄 6g。

嘱病人卧床休息,清淡饮食,勿食海鲜及动物内脏。

用上方随症加减两月余,患者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hbv–dna〈1.0×1 0 3 c o p i e s / ml(转阴)。

按:慢性肝病湿热疫毒临床上内伏血分者多见,凡湿热内蕴型吴师用此方加减,如血瘀血热者,加槐角炭配地榆炭以凉血活血;大便溏泄不爽者用升麻配黄连以清热燥湿止泻;呕吐者用竹茹配代赭石降逆止呕。

2.2 肝郁脾虚型:刘某,女,53岁,有乙肝病史20余年,于2010年12月因“胁痛,腹胀三月”就诊。

患者三月前与家人争吵后出现胁肋胀满疼痛,纳食减少,脘痞腹胀,四肢倦怠,大便溏泄,舌淡苔白,脉沉弦。

实验室检查:谷丙转氨酶80u/l,谷草转氨酶65u/l。

总胆红素12.3μmol/m l(正常),b超示:早期肝硬化。

乙肝标志物检测阳性,hbv – dna3.4× 104 c o p i e s / ml。

诊断为肝积。

病机为邪扰肝胆,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而致肝郁脾虚。

治疗以疏肝解郁,健脾利湿为主。

方用吴师经验方:茵陈、丹参、太子参、白术、车前草、二芽各15g,茯苓、黄芩、陈皮、香附、半夏、薏苡仁、高良姜、鸡内金各10g。

嘱注意休息,调畅情志。

守上方加减调理月余,症状基本消失,肝功能复常。

按:这一证型与情志失有关,合并痰湿者,吴师常用二陈汤,平胃散,四君子汤,半夏泻心汤加减。

2.3 气滞血瘀:王某,男,56岁,有乙肝病史30余年,于2011年1月因“反复肝区不适三年,再发加重半月”就诊。

患者三年来无明显诱因反复感肝区隐痛不适,近半月明显加重。

面色晦暗,偶有胁肋刺痛,可见蜘蛛痣数枚及肝掌,腹部触诊肝脾肿大且质地较硬,舌质暗,脉沉弦细涩。

实验室检查:谷丙转氨酶112u/l,谷草转氨酶59u/l, b超示:肝硬化代偿期。

诊断为肝积。

病机多为毒邪入于血分,不得透达,肝气不舒。

治疗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为主。

常用中草药有茵陈、丹参、白花蛇草各24g,柴胡、赤白芍、白术、茯苓、陈皮、木香各15g,郁金、丹皮、五灵脂各10g。

守方加减三月,症状好转,肝功能恢复正常。

按:血瘀重者加三棱配莪术,脾阳虚者可用理中汤加减。

2.4 肝肾阴虚型 :张某,女,62岁,有慢乙肝病史15年,于2010年10月因“乏力,多梦半年”就诊。

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失眠多梦,右胁隐痛,腰酸腿软,头晕目涩,心烦口干,舌体瘦,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实验室检查谷丙转氨酶60u/l,谷草转氨酶50u/l,b超示:肝胆脾未见占位性病变。

诊断为肝着,病机多为肝阴亏损,累及肾阴而致肝肾阴虚。

治疗以滋肾柔肝、健脾益气为主。

方用一贯煎加减,茵陈、茯苓、沙参、生首乌、猪苓、栀子炭各15g,熟地、麦冬、陈皮、酸枣仁、柏子仁、夜交藤、炙远志各10g。

守方月余,症状好转,肝功能复常。

3 讨论吴师认为慢性肝病虽多为感受湿热,疫毒,但临床用药需慎用苦寒之品,易致脾胃受伤,元气暗耗,或正气不足,病情反复。

主张使用辛凉轻平之品,如二花,连翘之类,配以茵陈,黄芩等。

肝病日久,必致阴虚,不宜重补,可用苏梗,白芍等药辛开苦降。

目前乙肝在国内尚无特效药,且肝与情志调节密切相关,肝病患者多心情抑郁,吴师提出调畅情志,事半功倍,在鼓励病人按时服药改善生存状况和生活质量的同时,力求让病人无服药之不适或不便。

然吴师学古而不泥古,认为单独中药治疗有其局限性,需配以抗病毒、护肝、降酶、调节免疫的中成药或西药治疗,对恢复肝功能,乙肝标志物转阴甚为有效。

而肝硬化失代偿脾功能亢进有手术指征者,宜早行脾切除术,对病人预后有很大影响。

同时主张个体化用药,认为有婚育要求的病人,需慎用核苷类药物,符合干扰素使用标准者可酌情使用,并配以中药调理,预防或减少不良反应,中西合治,直达病所。

作者单位:430061 湖北中医药大学2009级硕士研究生332页)②间接作用:是指手法的良性刺激,通过神经传导反射作用,增强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4]对长期抑制便意而至的便秘具有心理治疗作用。

本组实验表明,采用穴位指压和腹部按摩可以有效改善ami患者的排便情况。

实验组便秘的发生率远低于对照组,患者排便比较规律,且大便不干燥,排便时不需费力,感觉较舒适。

腹部按摩及穴位指压安全,有效,并不影响患者的血压及心率,,患者较易接受,不需特殊设备,且普通医护人员和家属均能掌握此方法,在临床工作中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1]thompsom wg, longstreth gf, drossman da, et al. functional bowel disorders and functiominal pain[j]. gut,1999,45(suppl2):ⅱ43-47.[2]郜玉珍,孟海英,常晓晓,等。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饮食护理的研究现状[j]。

中国护理管理,2007,7(11),32.[3]苏永静,张小燕,吴婉玲,等。

饮用鲜梨汁对卒中后便秘的预防作用[j]。

中华护理杂志,2006,41(8):681。

[4]罗才贵,刘明军。

实用中医推拿学[m]。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5作者单位:101300 北京市顺义区中医医院333页)辨证为肝郁化火之经行乳房胀痛,治以疏肝清热,方用逍遥散加味,处方:柴胡10g,当归12g,白芍20g,茯苓10g,白术10g,甘草6g,薄荷2g,丹皮10g,栀子10g,香附15g,黄芩10g。

每日1剂,水煎400ml,分早晚两次温服。

5剂后,心情好转,口已不干苦,脉以不数,改服逍遥丸,调理1周。

后因它病来诊,告知前病已经痊愈。

按:经行乳房胀痛是指每于行经前或正值经期、经后,出现乳房作痛,或乳头胀痒疼痛,甚至不能触衣者。

多由七情内伤,肝气运行不畅,脉络欠通,或因肝肾精血不足,经脉失于濡养所致。

本例属肝气郁结,失其调达,经行阴血下注冲任,冲脉隶属于阳明而附于肝,乳头属肝,乳房属胃,肝气失疏,乳络不畅,且有化热之象,故用逍遥散疏肝解郁加丹皮、栀子、黄芩清泄郁热而收功。

4 乳癖案例4,患者,女,2008年6月16日初诊。

左侧乳房胀痛伴肿块半年,经前痛甚。

曾服乳癖消,疼痛缓解,近日因心情不舒加重,触诊左乳外上象限触及约3.5cmx2.0cm大小,形态呈圆形,质地中等,界限欠清的包块,触痛明显,推之可移,不与皮肤粘连,舌淡苔薄白,脉弦滑。

辨证为肝郁痰凝之乳癖,治以疏肝解郁,化痰散结。

处方:柴胡12g,当归12g,白芍15g,白术10g,茯苓15g,瓜蒌10g,浙贝母15g,半夏10g,牡蛎30g,甲珠6g,夏枯草15g,甘草6g。

每日1剂,水煎400ml,分早晚两次温服。

按:乳房部位出现形态大小不一的硬结肿块,称为乳癖。

本病名称最早见于汉《中藏经》。

清《疡科心得集》对该病的症状描述较为具体,其说:“乳中结核,形如丸卵,不疼痛,不发寒热,皮色不变,其核随喜怒而消长,此名乳癖”。

《疡医大全乳痞门主论》说:“乳癖多由思虑伤脾,恼怒伤肝,郁结而成也。

”故用逍遥散疏肝解郁,余药化痰散结,药证相合而收功矣。

5 结语逍遥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具有疏肝理脾的功效,笔者所收案例,虽病名不同,临床表现各异,但其病机相同,所以,逍遥散一投,效如桴鼓,此异病同治之趣也。

作者单位:034000 山西省忻州市中医医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