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地理视角来观看分析生态环境问题

从地理视角来观看分析生态环境问题

从地理视角来观看分析生态环境问题
一、生态环境问题在高中地理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分析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关系到国家发展乃至人类存亡的重要问题,并且与每个人都有着直接关系。

青少年作为未来社会的公民,需要具备对于环境问题的正确认识,建立人口、资源、环境、社会协调发展的观念,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而中学地理学科具有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先天优势。

地理学科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桥梁,以独特的视角来关注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因此中学地理教育是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人地关系认识、从而建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重要途径。

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因此高中地理新课程中始终贯穿“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有关生态环境问题的内容不仅在地理2、地理3中有所体现,而且在选修6“环境保护”中也有专门的阐述。

二、从地理视角看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组成的
整体,主要或完全由生态因素构成,并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

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实质,或者广义上环境问题的实质在于:一是人类经济活动向自然环境索取自然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代用品的再生产速度;二是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因此,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途径可以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和生态平衡等两个方面入手。

因此总的来说,在进行生态环境问题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教学过程时,可以有以下要点:一是从生物圈和地球表层生态系统来说,要认识到地球表层生态系统中地形、气候、水文等要素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方法,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整体上把握要素之间的关联;二是要认识到地球表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即在分析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原因时,从人类活动如何影响这一动态系统过程出发来看生态平衡如何受到破坏,同时也可以从时间角度来看处于不同时期的人地关系的变化所造成的不同影响。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
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出发,对从整体角度把握整个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怎样通过物质循环影响地理环境等方面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三、生态环境问题的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甘肃省民勤县为例
一、民勤的自然地理概况
1.展示民勤的地理位置
2.展示民勤荒漠化现状的图片,说明民勤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曾经的绿色明珠成为现今北方四大沙尘源地之一,民勤附近的青土湖干涸情况、民勤绿洲边缘沙丘活化、绿洲减少、沙丘推进民勤绿洲)
二、民勤荒漠化的原因
1.自然原因——学生活动,从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水文及植被等条件分析得出民勤荒漠化的自然原因——通过设问“自然地理环境与荒漠化的关系”,找出气候和土壤为主要因素。

2.人为原因——给出资料和图片,学生小组讨论环境恶化原因(不合理利用水资源、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樵采)
3.总结原因——90%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引起。

三、防治民勤沙漠化的重要意义
展示图片资料,说明民勤绿洲存亡与河西走廊关系(流沙越过长城、侵害农田;沙尘源地,侵袭北京的沙尘暴等)——通过事实认识民勤生态恶化带来的危害,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四、治理荒漠化的措施
1.展示图片和资料,直观认识防治荒漠化的措施(关井、压田、搬迁、封育),思考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途径。

2.展示荒漠化防治的成果(人工造林、防风固沙屏障、压沙、“民勤县绿洲沙漠化防治与社区生态扶贫”项目取得的经济效益等)
3.总结荒漠化防治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退耕还林还草、恢复自然植被)
小结:防治荒漠化的核心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战略与对策的核心是消除贫困。

四、教学感悟
平顶山市的学生没有见过荒漠化土地,没有见过沙漠,对荒漠化没有体会。

多放一些荒漠化的视频或者图片,让学生有直观感受,才能激发保护保护环境的愿望和想法。

学生在学习这节课之前的已有基础是:学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能从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水文等方面入手分析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此外学生也学习了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内容,对可持续发展观念有了初步认识。

但学生学习的困难在于如何结合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在诸多地理信息中如何分析和归纳;以及进行迁移运用,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地理思维能力的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