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教育思潮

中国教育思潮

中国主要课程流派一、古代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孔子:教育目的:培养“士”,其标准就是“君子”“君子”有两个条件,第一是要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即修养自己。

第二是要是老百姓都得到安乐,既有治国安民之术。

一是德,二是才,君子要德才兼备,以德为主。

教学科目:1.子以四教:文、行、忠、信2.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材: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政治道德教育与文化知识教育两部分,而已政治道德教育为重点。

“行、忠、信”都属于政治道德教育范围,“文”一部分是政治道德教育,另一部分是文化知识教育。

教育内容中宗教成分较少,他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孔子不愿谈论鬼神和死后的问题,显示了对于宗教的冷淡态度,孔子以后,儒家继承了这一观点,形成了中国传统教育的一个特点。

教育内容中自然知识比较匮乏,涉及生产技艺和理论性的自然知识的研究和传授比较少。

孔子说“君子不器”。

在孔子思想中,自然只是作为类比逻辑的借喻物,没有成为研究对象,这对中国古代教育史发生了深广的影响。

中国古代教育内容和考试内容都排斥科技知识,这对中国古代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孔子对于中国古代课程的突出贡献就在于教材建设。

他“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整理并发展了殷商以来的文化,编写了六经,为历时两千多年的中国古代学校的教材建设奠定了基础。

他在教材建设上的成就确乃古代教育史上所罕见的。

孟子;教育目的:1.培养“君子”、“圣贤”、“大丈夫”。

也是要求以德为主,德才兼备。

2.与孔子不同的是,孟子明确提出了办学校的目的在于“明人伦”,即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教育内容:以伦理道德为主体教材: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墨家学派代表人物:墨子教育目的:培养“兼士”或“贤士”兼士必须具备三个标准:“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尚贤上》),及有德有才。

所谓“厚乎德行”,这与儒家把德行的修养列在首位一样,但儒家偏重于自我的道德完善,而讳言功利,但是墨子则公开宣传,只有对全社会能产生实际利益的行为,才是道德的行为。

所谓“辩乎言谈”,指善于辞令,能说服人,能言善辩,奔走教说,改变社会风气,实现其政治理想。

所谓“博乎道术”,指通晓治国的道理和方法,不仅掌握墨家的中心思想,而且要掌握实用技术。

总之,贤士或兼士必须具有“兼爱”的精神,长于辩论,明辨是非,又道术渊博,有益于世的人才。

教育内容:以兼爱的中心思想为教,同时重视文史知识的学习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生产劳动实用技术的传习。

墨子重视《诗》、《书》、《百国春秋》等教学,更重视自然科学知识(包括几何学、力学、光学、声学)的教学。

从墨家留下的教学记录中,可以见到我国古代生产技术向科学理论飞跃的最早的优秀成果。

墨家的内容的是十分丰富的,大大突破了“六艺”的范围。

不过墨子不适当的提出了“非乐”,不加分析地反对音乐和一切文娱活动,忽视音乐与没有在陶冶情感方面的作用以及健康的音乐对于形成优秀的音乐对形成道德品质所产生的巨大感染力,这当然是片面的,错误的。

道家学派代表人物:老子、庄子老子:教育目的:培养“圣人”,(老师说这圣人用的不好,儒家也培养圣人,所以需要在斟酌)就是培养能够按照自然之道的规律来治理国家的执政者。

老子理想的执政者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他说:“我有三宝,持而守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故能器长。

”(《老子》67章,以下引用《老子》只注章次),老子认为,“慈”、“俭”和退让三者是治理国家的三个法宝。

教育内容并无涉及法家学派代表人物:商鞅、韩非子教育目的:培养耕战“耕战之士”或“法术之士”这种“士”能“远见而明察”“强势而劲直”。

教育内容:以法为教儒墨道法的各家思想之比较1.教育目的儒家:君子墨家:兼士法家:法术之士道家:圣人各家未来维护自己的教育目的,贬斥别家所追求的培养目的。

如墨家主张培养“兼士”,便轻蔑地讥讽儒家的“君子”。

儒家攻击墨家的“兼爱”是一视同仁,爱无差别,所以孟子辱骂“兼士”是无父无君,如同禽兽。

法家斥责儒家的“君子”与墨家的“兼士”是虱子,蠢虫。

儒家也“回敬”法家,说法家培养的“法术之士”是少仁义如同虎豹。

2.教育内容儒家:以道德教育为主,但道德教育是通过知识教育进行的。

孔子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教材。

孔子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孔子很重视总结,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他一生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对尧舜禹以来的到夏商周三代的传统文化进行一番整理,做出了总结。

墨家:墨家的教育内容与孔子不同,虽然墨子也讲过《诗》《书》,给《诗》《书》保留了一定地位,但是孟子引用《诗》《书》是为了给他自己的学说作证。

至于《礼》《乐》,墨子全盘否定它们的价值。

墨家重视武艺的学习,墨子本人就“善守御”,这是为他的“非攻”学说服务的。

“以毒攻毒,以战止战”。

墨家重视自然科学的研究,重视科技教育,在墨家后学所著的《墨经》中,涉及到几何学、物理学、光学、力学等方面的知识,为我国科技发展史和科技教育写下了极为难得的光辉篇章。

这些都说明墨家的教育内容大大突破了儒家“六经”的范畴。

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墨子也不同于孔子,墨子提出“述而且作”的思想。

他说对于传统文化中好的东西应该述说它,而对于现代文化中好的应该自己去创作,希望好的东西越来越多。

法家:法家的教育内容突出“法”,即“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同时也重视军事教育,提高人民的实际作战能力,培养勇敢善战的精神。

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法家是断然否定的。

商鞅说“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必多是也”,商鞅从“反古”“循礼”思想出发,对传统文化“诗书礼乐”以及“仁义孝悌”等道德予以否定。

道家:道家的教育内容不同于儒、墨、法家。

道家没有书本教材,因为道家不主张读书,要人们回到浑浑噩噩的原始自然状态。

道家以自然之道即“天道”为教育内容,要去人们完全听凭与自然,所以重视贵“无”、知“常”、守“柔”,把这些当做教育内容。

对于传统文化,道家是持反对意见的。

道家反对任义孝悌,也反对知识文化,反对礼乐,反对法律,反对一切技能技巧。

总之道家否定传统文化,否定一切文明的价值。

二、近代洋务教育思潮洋务教育思潮是在洋务运动中勃然兴起的向西方学习西学、西艺的教育思想,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规模宏大的洋务教育运动。

在这种教育思潮的推动下,中国创立了第一批新式学堂,派遣了第一批留学生,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学制,培养出了第一批科技知识人才,使中国教育有传统的儒学独尊向近代新式教育转化。

核心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但他们有不希望培养出来的人危及到封建专制统治。

他们最为理想的教育目标是能够培养出这样的人才,既具有儒家伦理纲常名教的思想和品德,同时又能运用西方的科学技术并能从事洋务的人才。

因此,他们的培养目标是由其核心思想体系决定的。

“中体西用”主要特点在于以旧学为体,以新学为用;不改中学之旧,仅增西学之新,为“自强”“求福”的洋务新政服务。

“旧学”是指‘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

“新学”就是指“西政、西艺、西史”。

所谓旧学为体”就是把四书五经等作为政治思想的主体,也可以称之为“道”,是不可变更的;所谓“新学为用”就是用西政、西艺、西史,研究和处理办洋务出现的新事物,也可以称之为“器”是可以变更的。

教育目的:将培养目标由培养封建士大夫给为造就懂外语、会科技的洋务人才。

教育内容:首次引进了“西学”“西艺”教育内容,从以前只讲纲常名教为主的儒学之旧,而到洋务教育开始添设西方语言、科学技术的西学、西艺之新。

改变了以前清一色的“中学”课程增填了西学内容。

学制:促使了科举制度的废除与新学制的产生1902年—1903年壬寅癸卯学制应运而生,于是为废除科举制拉开了序幕。

维新教育思潮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1康有为的教育思想康有为《请开学校折》对自己的教育思想做了比较全面的分析,他希望建立一套完整的教育系统:各乡应设乡立小学,凡年满七岁的儿童均应该进入乡立小学。

乡立小学的学制规定为八年,这八年里必须开设的主要课程是:国文、历史、物理、地理、体育、歌乐。

乡立教育阶段每个儿童必须接受义务教育。

康有为主张在义务教育阶段,应带有强制性,儿童“不如学者,罪其父母”。

各县设立县立中学,凡是年满十四岁的少年可入县立中学求学。

县里中学应分设初等科和高等科,各两年。

初等科和高等科应当开设的主要课程是:国文、历史、物理、地理、体育、歌乐,这些课程名称虽与小学相同,但其教学内容可程度均应增多和加深。

除以上课程还应增加外国语和实用学科的课程。

各县还应设立中等专门学校,如农业、商业、林业、矿业、及其、工程、驾驶等专门学校。

至于还不具备条件单独设立专门学校的一些县,可以把这些专门学科附设在县立中学里,一边让中学初等科二年制毕业的学生升入专门学科学习,学制时二至三年,以培养一批各县所需要的各种中级技术人才。

各省设立省立专门高等学校和大学。

按照各省条件不同,有的既可以设各种专门高等学校,又可以开设大学。

特殊学科的专门高等学校,学制三年。

大学学制四年。

大学可称为四种,即经学、哲学、发律学,医学。

由此可见,康有为的设想,是十分周到的。

2维新派废除八股考试,改革科举民主革命教育思潮民主革命教育思潮是20世纪在教育领域中兴起的一股反对封建主义,宣传民主革命的教育思想潮流。

它高举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教育思想大旗,反对封建专注主义和改良主义教育思想,主张教育民主平等、博爱自由、是受教育者身心得到和谐发展,在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史上掀开了划时代的崭新一页。

1制定实施了“壬子癸丑学制”取代了清末的“壬寅癸卯学制”新学制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全部废除了经学,体现了反封建精神,加入了新兴资产阶级所需要的社会工业实用方面的新课程。

2新学制缩短了修业年限。

与旧学制相比缩短了三年,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为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迫切需要有文化的劳动力。

新学制的颁布与实施,标志着封建教育制度的终结和中国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教育制度的形式已经正式确立,它是民主革命教育思想在教育制度建立上的结晶。

3颁布了各级各类学校课程标准,取代前情所订的标准在民主革命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教育部与1921年1月19日公布《中华民国教育部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随后又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和功课表,具体规定了初小、高小、中等学校和师范学校的教学科目和每周授课时数。

其所定课程,“务养成独立、自尊、自由、平等、勤俭、武勇、绵密、活泼之郭明,以发达我国势,而执二十世纪之牛耳”。

纵观临时政府采取的各项振兴教育的措施,都是为了体现民主革命教育主张,各处封建主义的旧规。

如在普通学校的课程设置上,取消读经课改设国文课………..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实用主义教育思潮是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兴起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