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的情感教育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情绪情感发展对人的一生发展的影响,有关研究表明,孩子未来成功20%取决于孩子的智商,80%取决于他的情商(EQ)。
可见,孩子成功与否与情绪情感的发展有很大关系。
一、幼儿的情感教育的意义情感是指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包括人的喜、怒、哀、乐、爱、恶、欲等各种体验。
它在幼儿的各项活动中直接或间接地发挥着作用,并影响幼儿的心理和行为的健康发展。
心理学有关研究表明,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
因此,幼儿期是健康情感的奠基期,是情感教育的黄金期。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个体基本的信任感产生在乳儿期,自主感产生在婴儿期,主动感产生在学前期,如果失去在特定时期的培养,孩子的情感不易得到良好的发展。
幼儿心理表象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他们对事物的知觉、想象、思考依赖情绪火花的点燃,受情绪的折射,幼儿期“自我中心”,实际上也就是以自我情绪为中心。
由此可见,幼儿期主要是情感期而不是理智期,所以,注重幼儿的情感教育是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的。
二、幼儿情感发展的特点(一)易变性。
幼儿初期常会因为一点小事而哭闹,但一旦有了别的刺激时,他会马上破涕为笑、转怒为喜,很快就忘记了不愉快的事情。
1、幼儿所处的情境对他的情感有巨大的支配作用。
幼儿的需要常常受周围情境因素的支配,如看见花就高兴,看见虫就害怕,吃不到想吃的东西就要哭,拿到了好玩的东西又会乐等等。
由于情境是极活跃、易变的,特别是幼儿所处的情境几乎时时刻刻都在变化,这就容易引起他们情感的易变性。
2、和幼儿的认识水平有关。
幼儿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很肤浅,常常以自己的具体需要作为判断客观事件价值的依据,而不能以概括的原则、社会的需要作为判断客观事物价值的标准。
他们只注意现象而忽略本质,因而他们的认识容易变化不定,从而使情感也变化不定、(二)易感性。
孩子越小,这一特点越突出。
由于个性不稳定,认识水平不高,模仿性强,情感很容易受到别人的暗示。
如,一个小朋友喊“爷爷好”、“奶奶好”,其他小朋友也跟着喊。
他们的情感十分强烈,但不够深刻,易受感染,也容易改变。
如,父母送孩子到姥姥家住,开始还哭哭啼啼的要找妈妈,可过了一段时间,当妈妈要带他回家时,他反而不肯走,一旦回到家中,他又哭哭啼啼要找姥姥。
(三)冲动性。
幼儿的情感冲动要比青少年和成人来得频繁、激烈。
特别是较小的幼儿,随着变化着的情境的刺激,情感常常处于冲动之中。
如,家长带孩子到商店去,孩子要买玩具,如果要求得不到满足,就会立即大哭起来;可一旦给他买了,情感的冲动又会转移到另一个极端,高兴地乐出声来。
幼儿情感的冲动性同其抑制机能发展较差有关。
人的神经系统的活动机能包括兴奋和抑制两方面。
幼儿时期,兴奋机能超过抑制机能,在脑皮层对皮下中枢的控制和调节能力差,因而兴奋过程容易扩散,引起情感和行为的冲动。
(四)外露性。
幼儿不善于掩饰自己的情感,他们的内心情感体验,往往直接表露在脸上,表现在语言和行动中。
幼儿情感容易外露,也和冲动性一样,同大脑皮层下中枢的调节控制机能不强有关,同兴奋和抑制过程中的不平衡有关。
幼儿的情感不仅容易外露,而且十分鲜明。
如,幼儿看到猛兽正在追逐小动物时,常常着急而又气愤地喊:“打死坏蛋!”而对小动物的不幸遭遇则充满同情和怜悯。
三、创建良好的环境和必要条件,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
(一)培养幼儿积极的情感状态由情感发展的规律可知:情感始于情绪。
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应以培养良好情绪为基础。
1、进行适当的体质锻炼,保持愉快的情绪。
一般来说,体弱多病的幼儿较易体验到痛苦、害怕、孤独等消极情感,在活动中就容易表现出害羞、胆小、孤僻等不良行为倾向,对于他们的身心发展都有不良的影响。
所以,加强幼儿体质锻炼,是使幼儿保持愉快情绪的重要前提。
而有了愉悦的情绪,幼儿能热衷于各种活动,为其形成活泼开朗的个性打下基础。
因此,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温暖、和谐、互爱的情感氛围,让幼儿始终保持愉快的情绪,是幼儿情感教育的前提。
2、培养对生活、环境的浓厚兴趣。
当今独生子女的特定家庭,家长往往把孩子视为“小皇帝”或“掌上明珠”,他们把全部的爱给予孩子,然而所关心的只是幼儿能学到什么知识技能,学会什么艺术手段。
这已经是社会中家庭的“通病”。
其实,我们更应该关心幼儿喜欢什么,更应了解他们的欣赏口味和情趣等等。
尊重幼儿自然、健康的情绪感受,(如交往态度、探索兴趣等)是十分必要的。
除了要保护和发展幼儿的活动兴趣外,培养幼儿对生活、对环境的兴趣也非常重要。
在幼儿期间,兴趣的范围不应只局限在某一方面上,只要是幼儿所喜欢的,所感兴趣的,成人都可以为他们提供尝试的机会,而不应只是让幼儿参加某个兴趣班就简单地看作是对幼儿兴趣的培养。
(二)培养幼儿健康的情感品质1、信赖感。
在幼儿身上大致表现为:受爱与施爱的愿望,乐于与人商量,有困难愿意找人帮助和帮助别人,体验到帮助或帮助别人后的愉快。
在幼儿信赖感的培养上,必须坚持以下的几点:(1)努力为幼儿营造和谐、融洽、信任的氛围,主要指家庭氛围和幼儿园氛围。
在家庭中,我们向家长灌输现代育儿理念、正确的亲子观,如互相尊重、信任、平等的关系;幼儿园教师之间的信赖关系都会无形中影响幼儿与他人的信赖关系,这也是榜样示范的作用。
(2)为幼儿建立亲近、信赖、平等的人际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体验:总是喜欢与自己喜欢、亲近的人商量、合作,因为这样的人容易令人产生信赖感。
由此,在幼儿信赖感的培养上,必须注重培养其与他人建立友好亲密的关系。
(3)给予幼儿与他人充分的交流机会。
成人应多为幼儿与他人建立信赖关系提供机会与条件,如多与幼儿亲近,谈心,共同做事,通过讨论,游戏等活动让幼儿多交流;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等。
2、自信感。
在幼儿身上表现为:通过适当的评价尊重自己、把握自己;对自己完成的任务坚定地持肯定态度,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后的快乐。
培养幼儿的自信心主要有以下几点:(1)教师和家长用赏识法教育幼儿。
对于幼儿表现出来的积极的健康言行,应给予肯定、鼓励、赞赏、使孩子获得自信,教师和家长不应以其不足挂齿,不值一提而吝啬表扬和鼓励。
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并不断强化和发展这些优点,这一点对于有自卑心理、能力偏弱或性格内向的幼儿显得尤为重要。
(2)采用纵向法来评价幼儿。
在一个社会群体中的幼儿能力总是参差不齐的,切忌用他人的长处来提示个体自身的不足,把幼儿放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或者是搞“一刀切”,这不利于幼儿自信心的培养。
诸如“你看××画的画多好看,你怎么就画得这么难看”?等等此类的话语不可多说。
这是由于它采用的是横向比较,不利于幼儿的自信感的发展,而应采用纵向比较法,即是我们应当多讲“你比以前有很大的进步,老师真为你感到高兴!”“你越来越关心别人了,大家会更喜欢你的”。
诸如此类的话。
(3)通过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使幼儿充分认识自己,找到前进的方向,传统的单一的成人评价观点,往往会使幼儿难以了解自我,甚至会失去自我。
在评价方法上可以灵活贯通,多采用幼儿间的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如评比小红花、谁是好孩子等活动中可以多加运用,不仅提高了幼儿的评价能力,更有利于幼儿了解自我。
(4)培养幼儿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
一个人的自信不仅表现在对自己抱有信心,更体现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
幼儿的意志一般比较脆弱,在遇到困难时,成人应坚信并且要让幼儿坚信自己能够克服,不应放任幼儿放弃或逃避,成人在适当的时候要给予提醒和帮助。
3、求美感。
在幼儿身上表现为:能发现并喜欢美好的事物,体验美好事物带来的愉悦;有创造美的愿望,并体验创造过程中的愉快。
培养幼儿的美感,主要有:(1)培养幼儿辨别是非、美丑的能力。
世事万物都存在着美丑之分,而对于涉世未深的幼儿来说,更要培养他们对美丑的分辨能力,鼓励幼儿追求真美。
在平常生活中,我们要多与幼儿一起去分析、比较、讨论,让幼儿阐述自己的看法与感受,以获得辨别是非、美丑的经验,为将来幼儿独立处事提供了上面的导向作用。
(2)引导幼儿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
由于幼儿极易接受外界的情感信号,所以利用大自然、音乐、美术和文学等形式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引导幼儿发现美,鼓励幼儿用唱一唱、跳一跳、画一画、讲一讲等方式来表现美。
久而久之,使幼儿养成仪态美、语言美、行为美4、求知感。
在幼儿身上表现为:对周围事物好奇好问,乐意探索并体验其中的愉快;能体验到动手动脑,获得本领后的愉悦。
(1)培养幼儿对万事万物的好奇心和兴趣。
鼓励幼儿多想多问。
这就要求成人不厌其烦地认真看待幼儿的想法和问题,切忌随便敷衍幼儿,这样会打击幼儿的求知好奇感,久而久之,幼儿对任何事物都提不起兴趣。
(2)给予幼儿实践的机会。
当幼儿对某一事物产生一定的兴趣之后,成人不应告知答案或一概予以抹杀,而应让幼儿带着问题自己去寻求答案,而成人要做的只是给幼儿提供必要的条件,并不断鼓励幼儿获得成功。
5、惜物感。
在幼儿身上表现为:有爱护周围环境的愿望,体验生活在优美环境中的愉快;体验到物品得来不易,能爱护使用的物品,并厌恶任意破坏物品的行为。
(1)体验物品的来之不易。
带领幼儿观察农民耕种的艰辛,工人制品的辛劳,让幼儿充分体会到每一种物品的得来都必须付出艰辛,从而让幼儿从内心上萌发出爱护劳动成果的情感,做到惜物自律,而不是光靠成人反复说教形成幼儿的惜物感。
(2)体验不惜物的后果。
这是一种反面教育,要与幼儿讨论,得出要惜物的结论。
如让幼儿看花草树木被践踏后环境脏乱、差的现象,物品被毁后对人们工作、学习,生活带来的不良后果。
(3)教给幼儿惜物的方法。
让幼儿知道爱惜物品是重要的,但让幼儿知道如何爱惜更重要。
这就需要成人教给惜物的方法,让幼儿增加参与实践的机会,使之加深对惜物的感受。
如教给幼儿喂养鱼、小乌龟的方法;教育幼儿不采摘花木,不践踏草坪,参与简单的种植活动;教育幼儿对玩具等物品不能乱摔乱放等等。
(三)发展幼儿初步的情感能力幼儿具有了一定的情感品质,以此来发展其自身的情感能力,对于幼儿个性的发展是很有促进作用的。
1、情感觉察能力。
是指能通过他人的脸部表情、动作反应等辨别其情绪状态,如高兴、生气、悲伤、痛苦、难过、惊奇等。
在平常的生活中,成人要有意识地让幼儿懂得人的七情,并懂得人处于某种情感状态时的不同表现,以及掌握与他人相处的技巧。
2、移情能力。
移情能力主要是通过个体的身心参与,以自己的已有感受去体验对方的感受,从而产生共鸣来获得的。
在幼儿的相互交往中,注意引导他们在交往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通过交流双方或多方的感情移入,使幼儿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学会与人分享快乐和同情别人的不幸。
尤其是在一些矛盾产生时,为了化解这些矛盾,移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3、情感表达能力。
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下,选择适应的语言、动作、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选用适当方式渲泄自己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