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事件中的反垄断法
【摘要】继2011年10月10日淘宝商城发布新规之后,10月11日,近5万名网友的集体恶意操作使得淘宝商城部分大卖家利益受损,之后各方面积极对此事进行回应。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于2003年正式颁布实施。
结合该法,各方的做法具有其自己的法律意义。
【关键词】淘宝事件;反垄断法;市场经济
淘宝事件的大致经过:2011年10月10日淘宝商城宣布将正式升级商家管理系统,提高了淘宝商城的技术服务费和保证金,并加大了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
之后一天,近5万多名网友有组织地对部分淘宝商城大卖家,实施“拍商品、给差评、拒付款”的恶意操作行为,导致多家店铺多数商品均已被迫下架。
此次事件给阿里集团,淘宝商城大卖家,淘宝商城中小卖家和消费者都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在各方的博弈之中,凸现了法律问题在其中的重要意义。
一、不同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
(一)淘宝商城与各卖家之间
淘宝商城在升级商家管理系统的同时,提高了淘宝商城的技术服务费和保证金。
在这里我们将技术服务费和保证金分开来看。
1.首先是技术服务费
淘宝商城是一个以提供网络销售平台为盈利方式的机构,与各
个卖家之间可以看作是服务的提供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关系。
在这里,淘宝商城就是作为服务的销售者,而各个商家则是服务的消费者。
淘宝商城为各个商家提供技术支持,那么与之对应的,也要收取一定的费用,来维持自己的生存。
那么随着管理系统的升级,提高收费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接着再来看年费返还机制,为鼓励商家提高服务质量和壮大经营规模,淘宝商城将对技术服务费年费有条件地向商家返还。
返还方式上参照消费者动态评分(“dsr”)和年销售额两项指标,返还的比例为50%和100%两档。
①通俗的来说,只要做的够好,消费者满意,那么这部分的费用将会大大减少甚至能够全部免除。
这是促进商家改进自己的服务的一个优惠措施,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商家的负担。
2.接着来看保证金的部分
保证金从1万元一下子提高到了5万至15万,提价的幅度最高达到了15倍。
表面看上去,这个涨价幅度太大,让人一下子无法接受,但是仔细推敲之后发现,这次的涨价是合理合法的。
第一、提高保证金的合理性。
淘宝商城是2008年4月正式成立的b2c交易平台,1万元的保证金从成立之初就一直没有变过,所以有一定的提升是符合情理的。
淘宝商城是一种b2c的销售模式。
查看淘宝商城商家信息采集基础问卷表(旗舰专卖店版)和淘宝商城招商标准之后,可以清楚地看出来,淘宝商城的定位就是大型的商家,这样的商家才有足够雄厚的资金,来保证消费者的信心。
虽然说相对
于规模不同的卖家,五万至十五万的保证金是不同的压力。
有足够的资金实力的商家,才能够对以后的销售做实在的保障。
第二、大幅提高保证金的合法性。
首先来看淘宝商城的市场份额,根据2011年企业公开财报,企业访谈以及艾瑞统计预算模型估算,淘宝商城的市场份额占到了中国网络购物市场规模市场份额的b2c市场的46.9%(见附图一,左侧绿色部分是淘宝商城的市场份额),接近一半的比例,且大大超过市场份额第二的卓越亚马逊。
因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第十八条和第十九条,淘宝商城可以被认定为有市场支配地位。
再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第十七条的七种行为方式,具体可以细化到其中的两点,即第十七条第一款第一项:“以不公平的高价销售商品或以不公平的低价购买商品。
”和第六项:“没有正当理由,对条件相同的交易相对人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行差别待遇。
”其实这两点在实质上是一样的,都体现在相对于经济实力不同的买家,同一个较高的价格对其是否是合法的问题。
在这里的价格应该限定为保证金,即违约保证金,即在卖家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时候对消费者的违约保证。
淘宝商城招商的规则中,只是将保证金的额度按照销售产品的类别分类,而没有按照商家的规模来分类。
形式上,所有的商家只因销售的产品的不同(即如有售假行为的后果的严重程度)而在保证金上有所区别。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淘宝商城已经达到了形式上的公平。
在实质上,正如我前面提到的,相同的金额对于不同的商
家是不同的概念,所以实质上是不公平的。
但是让我们回到淘宝商城b2c的电子商务模式,b2c模式也称商家与个人用户、商业机构与消费者模式,是企业以internet为主要服务提供手段,向消费者提供商品和服务,并保证与其相关的付款方式电子化的电子商务运营模式。
②所以淘宝商城最初的定位就是企业,而此时的企业应当是具备一定规模的,拥有固定的经营场所和经营组织以及相当的注册资本的企业。
所以说,淘宝商城设定的保证金就是给这样的企业,而那些无力承担这种额度的保证金的商家本就不适合淘宝商城这个平台。
因而这里就不存在较高的价格和差别待遇的问题了。
此后淘宝商城提供18亿元,为符合条件的小商家向银行和第三方金融机构的贷款提供担保支持,则可以认定为额外的保护中小商家的利益,而不是必须为之。
综上所述,淘宝商城提高年费和保证金的行为是合理合法的。
(二)大卖家与“反淘宝联盟”的中小卖家之间
在10月11日的事件中,“反淘宝联盟”的中小卖家们与淘宝商城的大卖家们之间构成了销售者与消费者的关系。
这部分利益受到损害的中小卖家们联合起来,集体对淘宝商城的大卖家进行恶意操作,严重损害了大卖家的利益。
在他们之中,市场份额处于优势地位的是大卖家,也就是这次淘宝事件的受害者。
明明是处于优势地位的大卖家,在这场竞争中却受到中小卖家的严重打击。
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第三条第(三)项“本法规定的垄断行为包括:
(三)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
”将这个法条分为两个部分:其一“经营者集中”;其二“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
先来看“经营者集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第二十条“经营者集中是指下列经营者通过合同等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或者能够对其他经营者
施加决定性的影响。
”这里面有两组关键词,第一组是“通过合同方式”,第二组是“控制权”或者“能够施加决定性影响”。
近5万名网民集结在yy语音频道上,以协商的方式达到了意思表示一致,此时的意思表示一致应当认定为合同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符合该条的行为要件。
而近5万网民的集体恶意操作使得大卖家许多货物下架,部分商家甚至暂停营业。
显然此时的集体行为能够对大卖家施加决定性影响。
所以中小卖家的行为应当认定为“经营者集中”。
其二是“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
近5万名网友的集中恶意操作导致一些大卖家不能够正常营业,严重限制了那部分大卖家的竞争能力。
因此我认为在淘宝10.11事件中,中小卖家的行为是违反反垄断法的。
二、关于各方态度的思考
(一)在此次的事件中,大卖家受到众多网民的恶意操作,导致其利益受到损失
在整个淘宝事件中,大卖家的地位是最尴尬的。
作为独立的盈利组织,大卖家只要追求的是利益的最大化,所以虽然淘宝新规变相的排挤了中小卖家,但是大卖家不是淘宝新规的制定者,也不是执行者,其在淘宝新规的出台过程中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
将大卖家作为发泄主体是有重大问题的。
(二)对于中小卖家的行为,笔者认为,其行为虽然维护了自己的利益,但是这种方式不可取
笔者认为,相对合法的方法是到法院以反垄断法(尽管我认为不可能胜诉)起诉。
毕竟在这次淘宝商城新规的出台中(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大卖家和商城之间有联系伤害中小卖家利益的故意),淘宝商城才是真正的政策制定者,而且淘宝商城也是在追逐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制定的。
中小卖家本来就没有足够进入淘宝商城的实力,硬是要别人的规则符合自己的条件,这也是不合理的。
而规则修改之后,阿里集团投入的18亿元为符合条件的中小卖家提供担保,部分卖家仍然坚持反淘宝,这样的行为已经是只能用网络暴力来形容了。
(三)商务部的干涉
从1978年开始,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探索至今已经走过30多年。
”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性,就必须承认市场在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流通过程中,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让’看不见的手’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③我国的b2c
市场才发展两三年,现在尚未成熟,发展过程中也必然会出现许许多多的问题,这次的淘宝事件就是其中一件。
在此次的事件中,争议的双方是淘宝商城和各个卖家,因此该事件的解决应当由他们自己协商解决,即由市场解决,而不应当由国家出面干涉。
长此以往,会造成部分人的依赖心理,从而影响我国b2c市场的正常发展。
因此,商务部的出面干涉的行为有待考虑。
注释:
①参加2012年淘宝商城招商标准第十六条第(一)项。
②参见李安华.《电子商务概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版,第44页。
③参见宗寒《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几个问题的思考》,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年第9期。
参考文献
[1]法律出版社法规中心编:经济法学生常用法律手册,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2]李安华.《电子商务概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