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课改培训
能适应现代高中学生发展的现实需要
积累·整合 感受·鉴赏 思考·领悟 应用·拓展 发现·创新
(三)课程目标
必修课程
阅读与鉴赏 表达与交流
选修课程
诗歌与散文 小说与戏剧 新闻与传记 语言文字应用 文化论著研读
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
积累·整合
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 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根据自己的特点, 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 式。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 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 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通过对语文知识、 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 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 第一,注意结合文体特征进行教学。 • 第二,指导学生“理性”地解读文本。 • 第三,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 第四,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相关资料阅读课 文。
实用类文本教学建议
《学科指导意见》 对实用类文本的教学建议:
阅读实用类文本,应侧重于培养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准 确解读能力,以及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处理能力。
小说部分教学建议
必修五小说“单元提示”指出:
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 把握主题,一是要理解作品蕴含的感情,了解作者的 意图,二是从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人物性格的刻画往往直接提示主题,情节的发展、矛 盾的解决常常表现主题,环境描写对主题一般起烘托、 强化的作用。 分析情节,要注意情节是怎样展开、发展,直至结 局的,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 此外,还要注意细节描写,体会小说刻画人物的艺 术特色。
(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 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体现高中语文课程目标追求(不同于义务教育阶 段的目标系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 际),突出三个方面基本能力。
从语文课程的基础学科的特征出发,应紧紧抓住 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通 过必修和选修的学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发现 创新 应用 拓展
感受 鉴赏
思考 领悟
积累 整合
二、认识新教材
• (一)阅读鉴赏
◆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
(1)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学会感受、品味、领悟、体验 和思考;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
(2)在鉴赏中学习相关知识;学习相关知识是为了用于分 析理解作品。
(3)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 奠定基础;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作品。
•
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
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
•
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
•
的发展奠定基础。
⑴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 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 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 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 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 “素养”是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在不断的 修习过程中培养起来的一种个性品质,包括内在 的心理品质和外显的行为品质特征。
实用类文本的“单元提示”:
❖学习这些作品,首先要重视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激发学生探求未知世 界的兴趣。
❖阅读这些作品,既可得到科学知识的启迪,又可得到科学美感的陶冶。 ❖在学习中,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文章的观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
解。 ❖科学文艺作品语言严谨、精确、有分寸,在涉及科学知识问题上,毫不
(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 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共同基础
高中阶段是基础教育阶段,所有的课程,无 论是必修还是选修,都着眼于培养公民的基础素 养,都是为公民素养奠基。
多样选择
在着眼于培养所有学生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 养,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共同基础”的同时,更 关注如何适应学生不同的发展需要和发展潜能, 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欣赏人物形象,要注意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 把握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三篇小说所塑造的 人物形象是很成功的,像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 祥林嫂、桑地亚哥,无不栩栩如生,学习时分析人物 形象应是重点。
品味小说语言,要注意把握作者的叙述语言和个性 化的人物语言的不同特点。体会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 征,体会不同作者的不同创作风格。
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
应用·拓展 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 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 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 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方面有所发展。增强 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 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 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注 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 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
感受·鉴赏 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 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 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在 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 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 美,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 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 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 养。
自然科 学论文
阅 小说 读
鉴
赏
之 戏剧
文
学
作
品
诗歌
必修三(一)
必修五(一)
必修四(一)
必修一(一) 必修二(二) 必修三(二) 必修四(二)
人物与环境
情节与语言
性格与冲突 情感与意象 叙事与抒情 感受与共鸣 情思与意境
小说部分教学建议
必修三小说“单元提示”指出:
学习这个单元,要着重欣赏人物形象,品味人物语 言。
含糊,本单元课文中的许多句子都体现了这一点,这也体现了科学研 究的实事求是精神。
文言文教学建议
《学科指导意见》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1)注意词汇的积累。 (2)多诵读,在诵读中培养“文言语感”。 (3)重视知识的梳理应与文言文阅读结合起来,
• 从经验论的观点看,“素养”是人的经验。
• 素养的高低,与人的经验的丰富程度和组织化 (或称“结构化”)的程度密切相关。
• 一个人在某一方面的经验越丰富,且这些经验的 内在联系性越好(即组织化或结构化程度高), 这个人在这方面的素养也就越高。
• “语文素养”是一个人的言语活动经验,包括口头言语 和书面言语活动的经验
㈠学习新课标,认识新课程
• 课改是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中语文课程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 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有 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1.课程性质
• 把握基本特点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 明确课程任务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
• 语文素养高的人总是在较为丰富的言语实践活动中不断 积累,并不断地组织、优化着自己的言语经验结构
• 语文素养的形成过程,是人不断地修习语言的过程,是 与人的言语实践过程相一致的过程,是人的言语经验的 终身发展过程
• 在讨论语文素养时,应该把分析问题的视点集中于言语 活动的过程性因素,抓住语文素养形成过程这一维度, 用形成语文素养的最基本和最关键的言语活动来揭示语 文素养的基本结构
学习戏剧,要注意反复阅读,品味语言,欣赏名著中的精 彩对白,学习朗诵戏剧人物的对白。
多采用讨论式、辩论会、表演等多种学习方式,引导学生 走进作品,走进人物,读透作品。
鼓励学生探究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诗歌部分教学建议
诗歌教学几点建议: (一)读诗
朗读和背诵对于诗歌教学来说,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诗 歌本来就是宜歌宜咏的,朗读和背诵,一方面可以加深对诗歌 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检验理解水平,巩固理解成果。
特征。
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来塑造艺术形 象,其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都必须服从于戏剧 冲突的需要,并且在戏剧冲突中得以充分的展示,戏剧的 语言富有鲜明的动作性,含有丰富的潜台词。
鉴赏戏剧应该是一种积极的审美活动,主体精神的投入、 情感的活跃是根本的要求。因此,戏剧教学不能只有剧本 的分析而没有审美体验。比之于知识要点的传授和文体知 识的讲解,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更重要。
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
发现·创新
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 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 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 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 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 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 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 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 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 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 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
思考·领悟 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 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 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 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 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 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 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 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 共同提高。
高中语文新课改培训
一、认识新课程从学习新课标开始
• 北京市高中语文新课程从2007年9月始,对于高 中语文新课改有许多语文教师存在着模糊的认 识。有人认为没什么变化,只是教材有些许改 变;还有人认为教学内容多了,考试改成模块 考试了;更有的认为还是一样,没有变化…… 这些都不是新课改的真实内涵,更不是新课改 的设想的初衷。那么新课程与原来的课程到底 有什么不同呢?
戏剧部分教学建议
《课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