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瘟病稻瘟病又称稻热病、火烧瘟、叩头瘟。
分布在全国各稻区,主要为害叶片、茎秆、穗部。
因为害时期、部位不同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
苗瘟发生于三叶前,由种子带菌所致。
病苗基部灰黑,上部变褐,卷缩而死,湿度较大时病部产生大量灰黑色霉层,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稻瘟病是水稻的重要病害之一,与水稻纹枯病、水稻稻曲病、水稻病毒病并称水稻四大病害,该病分布广泛,全世界约有80余个国家和地区发生此病,我国南北稻区也均有发生。
病害流行地区,一般减产10%~20%,严重时可达40%~50%,特别重的田块甚至颗粒无收。
症状:叶瘟:在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生。
分蘖至拔节期为害较重。
由于气候条件和品种抗病性不同,病斑分为四种类型。
慢性型病斑:开始在叶上产生暗绿色小斑,渐扩大为梭菜斑,常有延伸的褐色坏死线。
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外有淡黄色晕圈,叶背有灰色霉层,病斑较多时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这种病斑发展较慢。
急性型病斑:在感病品种上形成暗绿色近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叶片两面都产生褐色霉层,条件不适应发病时转变为慢性型病斑。
白点型病斑:感病的嫩叶发病后,产生白色近圆形小斑,不产生孢子,气候条件利其扩展时,可转为急性型病斑。
褐点型病斑:多在高抗品种或老叶上,产生针尖大小的褐点只产生于叶脉间,较少产孢,该病在叶舌、叶耳、叶枕等部位也可发病。
节温:常在抽穗后发生,初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渐绕节扩展,使病部变黑,易折断。
发生早的形成枯白穗。
仅在一侧发生的造成茎秆弯曲。
穗颈瘟:初形成褐色小点,放展后使穗颈部变褐,也造成枯白穗。
发病晚的造成秕谷。
枝梗或穗轴受害造成小穗不实。
谷粒瘟:产生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斑,可使稻谷变黑。
有的颖壳无症状,护颖受害变褐,使种子带菌。
叶瘟穂颈瘟水稻恶苗病水稻恶苗病又称徒长病,中国各稻区均有发生。
病谷粒播后常不发芽或不能出土。
苗期发病病苗比健苗细高,叶片叶鞘细长,叶色淡黄,根系发育不良,部分病苗在移栽前死亡。
在枯死苗上有淡红或白色霉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
湿度大时,枯死病株表面长满淡褐色或白色粉霉状物,后期生黑色小点即病菌囊壳。
病轻的提早抽穗,穗形小而不实。
抽穗期谷粒也可受害,严重的变褐,不能结实,颖壳夹缝处生淡红色霉,病轻不表现症状,但内部已有菌丝潜伏。
传播途径;带菌种子和病稻草是水稻恶苗病病发生的初侵染源。
浸种时带菌种子上的分生孢子污染无病种子而传染。
严重的引起苗枯,死苗上产生分生孢子,传播到健苗,引起再侵染。
带菌稻秧定植后,菌丝体遇适宜条件可扩展到整株,刺激茎叶徒长。
花期病菌传播到花器上,侵入颖片和胚乳内,造成秕谷或畸形,在颖片合缝处产生淡红色粉霉。
病菌侵入晚,谷粒虽不显症状,但菌丝已侵入内部使种子带菌。
脱粒时与病种子混收,也会使健种子带菌。
[2]水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
水稻纹枯病在亚洲、美洲、非洲种植水稻的国家普遍发生。
我国各稻区均有分布,但以长江以南稻区发生普遍,早、中、晚稻皆可发生,引起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降低,甚至植株例伏枯死。
矮秆品种受害更重。
由于发生面积广、流行频率高,其所致损失往往超过稻瘟病。
苗期至穗期都可发病。
症状叶鞘染病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浸状边缘模糊小斑,后渐扩大呈椭圆形或云纹形,中部呈灰绿或灰褐色,湿度低时中部呈淡黄或灰白色,中部组织破坏呈半透明状,边缘暗褐。
发病严重时数个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呈不规则状云纹斑,常致叶片发黄枯死。
叶片染病病斑也呈云纹状,边缘褪黄,发病快时病斑呈污绿色,叶片很快腐烂,茎秆受害症状似叶片,后期呈黄褐色,易折。
穗颈部受害初为污绿色,后变灰褐,常不能抽穗,抽穗的秕谷较多,千粒重下降。
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网状菌丝,后汇聚成白色菌丝团,形成菌核,菌核深褐色,易脱落。
高温条件下病斑上产生一层白色粉霉层即病菌的担子和担孢子。
病原Thanatephorus cucumeris (Frank) Donk.称瓜亡革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无性态Rhizoctonia solani Kühn称立枯丝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致病的主要菌丝融合群是AG-1占95%以上,其次是AG-4和AG-Bb(双核线核菌)。
从菌丝生长速度和菌核开始产生扎需时间来看,R.solani AG-1和AG-4较快,而双核丝核菌AG-Bb较慢。
在PDA上23℃条件下AG-1形成菌核需时3天。
菌核深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较紧密。
菌落色泽浅褐至深褐色;AG-4菌落浅灰褐色,菌核形成需3-4天,褐色,不规则形,较扁平,疏松,相互聚集;AG-Bb菌落灰褐色,菌核形成需3-4天,灰褐色,圆形或近圆形,大小较一致,一般生于气生菌丝丛中。
传播途径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上或在田间杂草等其它寄主上越冬。
翌春春灌时菌核飘浮于水面与其它杂物混在一起,插秧后菌核粘附于稻株近水面的叶鞘上,条件适宜生出菌丝侵入叶鞘组织为害,气生菌丝又侵染邻近植株。
水稻拔节期病情开始激增,病害向横向、纵向扩展,抽穗前以叶鞘为害为主,抽穗后向叶片、穗颈部扩展。
早期落入水中菌核也可引发稻株再侵染。
早稻菌核是晚稻纹枯病的主要侵染源。
水稻稻曲病症状又称伪黑穗病、绿黑穗病、谷花病、青粉病,俗称“丰产果”。
该病只发生于穗部,为害部分谷粒。
受害谷粒内形成菌丝块渐膨大,内外颖裂开,露出淡黄色块状物,即孢子座,后包于内外颖两侧,呈黑绿色,初外包一层薄膜,后破裂,散生墨绿色粉末,即病菌的厚垣孢子,有的两侧生黑色扁平菌核,风吹雨打易脱落。
河北、长江流域及南方各省稻区时有发生。
感染稻曲病的籽粒成为稻曲球,含有许多有害物,同一果穗上的其他籽粒被污染,不仅人不能食用,就连家禽牲畜也最好不要食用。
病原Ustilaginoidea oryzae (Patou.) Bref=U.virens (Cooke) Tak.称稻绿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分生孢子座6-12×4-6(μm),表面墨绿色,内层橙黄色,中心白色。
分生孢子梗直径2-2.5(μm)。
分生孢子单胞厚壁,表面有瘤突,近球形,大小4-5(μm)。
菌核从分生孢子座生出,长椭圆形,长2-20mm,在土表萌发产生子座,橙黄色,头部近球形,大小1-3mm,有长柄,头部外围生子囊壳,子囊壳瓶形,子囊无色,圆筒形,大小180-22μm,子囊孢子无色,单胞,线形,大小120-180×0.5-1(?!m)。
厚垣孢子墨绿色,球形,表面有瘤状突起,大小3-5×4-6(m)。
有性态为Claviceps virens Sakurai称稻麦角,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落入土中菌核或附于种子上的厚垣孢子越冬。
翌年菌核萌发产生厚垣孢子,由厚垣孢子再生小孢子及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
气温24-32℃病菌发育良好,26-28℃最适,低于12℃或高于36℃不能生长,稻曲病侵染的时期有的学者认为在水稻孕穗至开花期侵染为主,有的认为厚垣孢子萌发侵入幼芽,随植株生长侵入花器为害,造成谷粒发病形成稻曲。
抽穗扬花期遇雨及低温则发病重。
抽穗早的品种发病较轻。
施氮过量或穗肥过重加重病害发生。
连作地块发病重。
水稻胡麻斑病:为害症状种子芽期受害,芽鞘变褐,芽未抽出,子叶枯死。
苗期叶片、叶鞘发病多为椭圆病斑,如胡麻粒大小,暗褐色,有时病斑扩大连片成条形,病斑多时秧苗枯死。
成株叶片染病初为褐色小点,渐扩大为椭圆斑,如芝麻粒大小,病斑中央褐色至灰白,边缘褐色,周围有深浅不同的黄色晕圈,严重时连成不规则大斑。
,病叶由叶尖向内干枯,潮湿时,死苗上产生黑色霉状物(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叶鞘上染病病斑初椭圆形,暗褐色,边缘淡褐色,水渍状,后变为中心灰褐色的不规则大斑。
穗颈和枝梗发病受害部暗褐色,造成穗枯。
谷粒染病早期受害的谷粒灰黑色扩至全粒造成秕谷。
后期受害病斑小,边缘不明显。
病重谷粒质脆易碎。
气候湿润时,上述病部长出黑色绒状霉层,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1]形态特征Bipolarisoryzae(BredadeHaan)Shoem.称稻平脐蠕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异名HelminthosporiumoryzaeBredadeHaan。
分生孢子梗2~5个束状自气孔伸出,不分枝,稍曲,有隔膜。
分生孢子顶生,倒棍棒形或长圆筒形,微弯,褐色,有3~11个隔膜,大小24~122×11~23(μm),有性态Cochliobolusmiyabeanus(Itoetkuribayashi)DrechslerexDastur称宫部旋孢腔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仅在培养基上发现,自然条件下不产生。
[1]传播途径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残体或附在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
病斑上的分生孢子在干燥条件下可存活2~3年,潜伏菌丝体能存活3~4年,菌丝翻入土中经一个冬季后失去活力。
带病种子播后,潜伏菌丝体可直接侵害幼苗,分生孢子可借风吹到秧田或本田,萌发菌丝直接穿透侵入或从气孔侵入,条件适宜时很快出现病症,并形成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
[1]水稻稻粒黑粉病水稻稻粒黑粉病又称黑穗病、稻墨黑穗病、乌米谷等。
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主要发生在水稻扬花至乳熟期,只为害谷粒,每穗受害1粒或数粒乃至数十粒,一般在水稻近成熟时显症。
染病稻粒呈污绿色或污黄色,其内有黑粉状物,成熟时腹部裂开,露出黑粉,病粒的内外颖之间具1黑色舌状凸起,常有黑色液体渗出,污染谷粒外表。
扒开病粒可见种子内局部或全部变成黑粉状物,即病原菌的厚垣孢子。
Tilletia barclayana (Bref.) Sacc. et Syd.称狼尾草腥黑粉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异名:Neovossia horrida (Tak.) Padw. et Azmat Kahn.孢子堆生在寄主子房里,被颖壳包被,部分小穗被破坏,产生黑粉。
厚垣孢子球形至广卵形或椭圆形,黑色,大小25-32×23-30(μm),表面密布齿状突起,无色至近无色,顶端尖,基部多角形稍弯曲,高2.5-4(μm);担孢子线状,无色无隔膜,大小38-55×1.8(μm);次生小孢子膜肠状,大小10-14×2(μ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厚垣孢了在种子内和土壤中越冬。
种子带菌随播种进入稻田和土壤带菌是主要菌源。
该菌厚垣孢子抗逆力强,在自然条件下能存活1年,在贮存的种子上能存活3年,在55℃恒温水中浸10分钟仍能存活,通过家禽、畜等消化道病菌仍可萌发,该菌需经过5个月以上休眠,气温高于20℃,湿度大,通风透光,厚垣孢子即萌发,产生担孢子及次生小孢子。
借气流传播到抽穗扬花的稻穗大,侵入花器或幼嫩的种子,在谷粒内繁殖产生厚垣孢子。
水稻孕穗至抽穗开花期及杂交稻制种田父母本花期相遇差的,发病相率高,发病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