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测量管理体系需要做的几项工作1、要正确认识建立测量管理体系的目的2、保持原有科学合理的计量管理基础3、要向国际计量管理水平靠拢4、建立测量管理体系要遵守有关法律和标准5、建立测量管理体系的实施要点6、煤矿计量体系文件的制定了解基本术语测量管理体系measurement management system为完成计量确认并持续控制测量过程所必需的一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要素。
要点:1、“测量管理体系”是在测量方面具有指挥权力的体系;2、“测量管理体系”是在测量方面具有控制能力的体系;3、“测量管理体系”是在测量方面具有协调作用的体系。
测量过程measurement process确定量值的一组操作。
要点:1、“测量过程”与“测量”的定义相同;2、“测量”与“计量”的概念有许多相同之处,有时可以互相代替。
3、“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保障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
测量设备measuring equipment实现测量过程所必需的测量仪器、软件、测量标准、标准样品(标准物质)或辅助设备或它们的组合。
要点:1、测量设备在我国也称为计量器具;2、测量设备有各种不同的分类。
计量确认metrological confirmation为确保测量设备符合预期使用要求所需的一组操作。
注1. 计量确认通常包括:校准和验证、各种必要的调整或维修及随后的再校准、与设备预期使用的计量要求相比较以及所要求的封印和标签。
注2. 只有测量设备已被证实适合于预期使用要求并形成文件,计量确认才算完成。
注3. 预期使用要求包括:测量范围、分辨力、最大允许误差等。
注4. 计量要求通常与产品要求不同,并不在产品要求中规定。
注5. 图2给出了计量确认过程框图。
要点:1、为确保测量设备符合预期使用要求所需的一组操作。
2、计量确认包括:校准和验证、各种必要的调整或维修及随后的再校准、与设备预期使用的计量要求相比较以及所要求的封印和标签。
了解煤矿计量管理的特点煤炭生产是地下作业,工作面不断移动,操作地点比较分散,生产的煤炭产品属于流程性材料主要是通过井巷工程、采、掘、运、提升、通风、洗选等过程来实现,过程网络复杂,控制难度大。
生产受地质条件的制约,经常受水、火、瓦斯、煤尘、顶板(冲击地压)等灾害的威胁,安全问题十分突出。
煤炭是地下贮存的资源,产品的内在质量是天然形成的,人工无法控制,只能控制它的外在质量,即通过控制原煤生产过程杂质的混入和原煤的洗选加工来进行质量控制。
煤炭生产过程所消耗的物资,不构成产品实体,因此,对最终产品的质量没有直接影响。
但是,由于它构成过程实体,是形成过程能力的物质基础,所以,影响煤炭产品的实现过程,即影响过程质量。
第一节、要正确认识建立测量管理体系的目的一、建立现代煤矿制度的需要加强煤矿计量基础工作为提高煤炭质量和经济效益提供保证,是煤矿自身的需要,是市场竞争的需要,也是煤矿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需要。
为了适应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新形势,建立“两型三化”矿井,煤矿计量工作要采用科学化管理的方式,不能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要从单纯的计量器具管理发展到测量数据的管理;从最终结果的测量,发展到对生产全过程的测量控制;要积极采用国际先进的程序化管理、规范化管理、标记管理、分类管理、内部审核管理等科学管理方式;使得计量管理方式从原来的粗放型转变成集约型。
要想实现这个转变,实现科学化管理,就必须学习IS010012国际标准,就必须建立测量管理体系,按照测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去做,才能适应新形势下对煤矿科学管理的需要,才能使煤矿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当前,贯彻国际标准IS09000,包括配套的IS010012以及ISO14001、ISO18001等标准,已被国际广泛重视。
ISO/TC176(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主席沙那西先生在ISO/TC176第十二届年会上说:“我不知道有百分之几获得认证注册的企业认真实施了质量管理体系,我们应重视质量管理体系和持续的质量改进,而不仅仅质量认证,我们开展认证的根本目的是提高质量保证能力,这种保证能力在健全的质量体系中才能获得。
”他希望能在实施IS09004的基础上建立健全质量体系,不要急于认证。
这就是说贯彻国际标准的目的在于练好内功,增强煤矿自我发展能力,提高煤矿管理的素质。
这也就是我们建立测量管理体系,贯彻国家标准的真正目的。
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提高矿井知名度和影响力建立测量管理体系是一个打基础的工作,取得了测量管理体系证书是表明国家对煤矿测量管理水平的一种证明和承认。
在计量定级升级工作停止以后,煤矿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提高计量检测水平和计量管理水平,积极参加“完善计量检测体系”的活动,这是一种建立在煤矿自愿基础上的外部激励措施,是国家对煤矿计量工作水平的一种认可,也表达了社会对煤矿计量工作的需求,表达了煤矿计量工作与国际计量标准的学习和掌握的程度。
有了这种认可,煤矿在对外的竞争和合作中,就有了一定的优势,就使得用户相信煤矿的计量基础工作和计量保证水平,使合作单位对计量工作放心,以提高矿井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同时,煤矿建立测量管理体系对矿井申请质量认证、环保认证和职业健康卫生认证起到计量保证作用。
如果煤矿建立了完善的测量管理体系,说明煤矿能够在计量基础工作上与国际接轨,其计量工作的水平基本上也能满足IS09000、ISO14001、ISO18000标准的要求,不会因计量问题影响矿井申请IS09000 、ISO14001、ISO18000认证。
煤矿按IS010012的要求建立了完善的测量管理体系,在质量、环保、职业健康和卫生体系中就有一个牢固的计量基础,在按照有关标准对计量相关的要素进行认证时,达到这些认证要求就比较容易了。
第二节保持原有科学合理的计量管理基础我国煤矿计量工作经历了一个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单纯器具管理到数据管理的发展阶段,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为提高煤矿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发挥了基础保证作用。
在建立完善的测量管理体系以后,仍应保持原来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计量工作要建立在一定基础上,并保持一定的连贯性,才能使新建立的计量体系更加牢固,才能得以真正的贯彻实施。
不要采取运动性的工作方式,使计量体系随风变动。
中国煤炭行业计量管理工作真正走向正规是在1985年。
原煤炭工业部在原国家计量局制定颁发的《工业企业计量工作定级、升级办法》基础上,结合煤炭行业特点,于1985年制定出台《煤炭部计量工作定级、升级实施细则》,在全行业开展计量定级升级工作,极大地促进了煤矿计量工作的发展。
提高了煤矿企业领导和广大职工的计量法规意识,建立健全了企业计量管理机构,增强了煤矿企业计量管理队伍。
企业计量检测手段得到充实,实现了计量器具的统一管理,建立起企业计量器具配备率、周期受检率、抽检合格率、计量检测率等考核指标体系;建立起计量管理和计量质量保证体系,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到1991年,国有煤矿中有六家实现了国家一级计量单位。
计量定级升级工作促进了中国企业计量工作的发展,实践证明,它是加强企业计量工作的好形式,是国家加强对企业计量工作实施监督的有力措施。
1985年9月颁布的《计量法》,对企业的计量工作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如采用法定计量单位,企业最高标准器需经考核合格,计量检定人员须经考核合格,计量器具须经检定合格及使用等法律要求。
《计量法实施细则》第十二条明确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配备与生产、科研、经营管理相适应的计量检测设施,制定具体的检定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
保持人员的稳定性,保持工作的连续性,保持制度的继承性。
第三节要向国际计量管理水平靠拢朱镑基总理曾在《计量法》颁布时发表的文章中写到:“这两年,我国的许多企业,经过计量整顿、计量定级升级考核、创优产品计量条件的审查等,计量工作的水平有所提高,但同国际先进水平比较仍有很大差距”。
邹家华副总理在1994年的讲话中也指出:“标准化和计量技术都有一个跟踪国际水平的问题”。
IS010012国际标准与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提出的计量管理模式有较大的不同:1.重视市场需求,强调实用性IS010012以及IS09000标准等都具有很强的市场需求观念。
也就是说,强调市场的需求,强调用户的意见。
因而它有较强的实用性、灵活性和可选择性。
在IS010012国际标准中并不具体规定考核指标,也不告诉煤矿必须购置哪种测量设备,而是要求煤矿的计量工作要适应市场需要,要通过分析需方和其他技术规范的要求,去选择满足需要的测量设备。
IS010012要求煤矿应该制定计量目标和计划,不同的矿井应该根据产品类型的不同,矿井规模的不同,对象的不同,环境的不同,产品质量方针的不同,制订自己的计量保证计划,建立适且于自己的目标。
IS010012要求煤矿建立适用的计量体系和测量过程的控制。
ISO10012要求煤矿制订相应的文件和程序,这些文件程序都是由矿井自己去制订的,而不是由IS010012提供的。
采用这样的国际标准,对我国的煤矿计量人员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没有固定的格式去照搬,没有统一的考核指标去定调。
煤矿计量人员必须对矿井的整个生产经营过程十分熟悉,必须对市场和用户的需求有较深刻的了解,才能提出如何建立满足需要的计量保证体系。
一些新的观念和新的作法也只有在市场经济机制下才能提出来,而在我国原有计划经济机制下是不可能提出来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煤矿计量工作的管理方式和思维方法也要随之转变。
因此,推行IS0 10012,首先要求煤矿计量人员转变观念,改变方法,不要照抄什么模式,而要加强对市场的了解,加强对煤矿的了解,从而提出或选择适合自身需要的计量管理模式。
2.树立溯源意识,强调自觉性IS010012中提出了“溯源性”的概念,与我国目前采用的“量值传递”概念相比较,它在煤矿计量工作中体现了较强的自觉性。
“溯源性”充分表现了矿井自下而上寻求计量标准器的意愿,从“溯源性”的定义上看,溯源不一定受计量检定规程和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等技术法规的限制,不一定逐级按准确度等级传递。
煤矿可以根据自身需要确定采用哪级计量标准器,以减少逐级传递造成的累计误差;溯源方式可以不限于检定、校准和比对等方式,也可以采用信号传输、计量保证方案等多种方法;溯源是按“溯源链”(即比较链)进行的,而溯源链是由矿井根据自身需要选择的,因此,煤矿可以选择溯源单位、溯源的项目、测量范围和溯源的时间间隔。
溯源性体现出煤矿的自主性、灵活性和实用性。
3.建立文件体系,强调规范化管理测量管理体系是一个“文件化”的体系,这个体系是通过文件把煤矿全部计量工作联系起来的。
IS010012要求把所有计量确认体系中的各个环节都写成程序文件,程序文件由煤矿自行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