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郑板桥艺术浅析

郑板桥艺术浅析

郑板桥艺术创作浅析课程名称美术作品鉴赏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专业食品科学091学生姓名刘烽彬学号 0907040003·近一个学期的美术鉴赏使我之于中国传统国画有了更深的了解,观及水墨竹石,内潜脾心,甚感古人手法之绝妙,艺术之高超,叹为观止。

自小由敬郑板桥,以下便浅淡其字画,聊作鄙人论文。

一、自成意境之《墨竹图》谈到字画,谈到花中四君子,谈到兰竹,就不得不想起扬州八怪之首的郑板桥。

郑大师对书画的技巧与手法不仅有自身独到的精细感悟,而且还有清晰的理性认同和价值判断,诗书画三绝,艺品、人格双修。

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悲奇妙,实属古代书画艺术集大成者。

本人对郑大师的书画及人品敬佩之至。

现凭我略薄觉悟对其代表作《墨竹图》赏析如下:(一)、绘画风格及美学思想《墨竹图》风格是“浓淡疏密,短长肥瘦,随手写去,自尔成局”,不落旧套,怒不同人。

从中可看出郑大师画竹之法,会心得神,不拘泥成局,从竹貌气势来看,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似士君子豪气凌云,不为俗屈,竹之神韵跃然纸上,瘦劲孤高,是其神也,豪迈凌云,是其生也,体现了郑大师“不泥古法”,重视艺术创新,以画抒发个人真情实感的思路。

构图注重剪裁,崇尚简洁,以侧锋画竹,笔墨肖塞众逸,苍劲豪迈,从中可领悟到郑大师适天全性,相对相成,造物为师,传神写生,自出已意,画抒新意的绘画美学思想。

从中我深有感悟:吾辈写意,不能拘于形式,写意二字,误事欺人瞒自己。

(二)、绘画功能及创作手法《墨竹图》在对绘画功能的认识上,贯穿看艺术要反映“经世致用”的思想,反对文人画家主张纯粹“自娱”,在创作立意上,追求“艺术的自然美”,主张直抒真气,表达真意,予人真趣,反对矫揉造作,在创作方法上,把主观与客观、现象与想象、真实与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俗中见雅,雅中蕴俗,创造了师承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境界。

该图把竹的外在自然状态同人的内在精神品德联系起来,融艺术观念、人生哲学,生活实践于一体,从中反映出郑大师“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三段论,可体会到其“胸有成竹、意在笔先”的创作手法以及“雅俗共享”论的审美趣味。

(三)、题跋诗文及书法郑大师从思想家的定位切入,另辟蹊径,用新颖独特的视角,并以异样清新、流亮“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的题跋诗文寓社会伦理教育于画中,托物取喻拓宽了诗歌的内涵。

语言朴实,寓意深刻,既照应风竹画和诗题,又寄予深厚情感,由风吹竹摇之声而联想到百姓疾苦,通过对竹在清风中簌簌的声音,表现出对民间疾苦的同情和愤世嫉俗的高洁情怀,饶有新意,情之如此,十分可贵。

其“六分半书”书法以画法入笔,折中行书和隶书之间,古拙遒劲,沉雄谲诡,将真、草、隶、篆融于一炉,纵横错落,整整斜斜,如乱石铺街,不落前人窠臼,别具一番风味,勾画出一个思想家风采,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欣然之感。

赏析完《墨竹图》,我不由想起郑大师的另外一首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用功如此,何愁大事不成?二、盛世怪手之三段法郑板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论断不仅是对艺术创作规律的揭示,而且包含着闪光的美学思想。

郑板桥在艺术创作理论方面颇有造诣。

特别是其在画作题跋中所提出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艺术创作三段论在艺术理论中影响尤为深远。

郑板桥的题画中这样写道:“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雾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

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

独画云乎哉!”我们可以想象,清爽宜人的金秋,郑板桥起身巡赏翠竹,旭日朝霞,晨露清气,皆游浮于千竿竹枝之间,自然之笔绘成了一幅绝妙的画卷,深深地吸引并浸润着观者。

正是这么美妙的景物才激发起画家无尽的遐想和激情,以至于“胸中勃勃遂有画意”,才有了“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的两次飞跃。

这一论断不仅是对艺术创作规律的揭示,而且包含着闪光的美学思想。

在这里,艺术规律和美学思想达到一种水乳交融的状态。

“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共同铸造起一个完整的“审美意象”。

(一)、眼中之竹—艺术体验活动“眼中之竹”,是指现实中竹的客观物象作用于画家的感官而产生的意象,人的眼睛好比是照相机,具有一种反映和记录能力。

但却又不是照相机式的机械的复制,而是一个完整的、综合的心理过程。

所以“眼中之竹”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步即艺术体验活动。

艺术体验是指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

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是艺术家长期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形成艺术创作的基础和前提,乃至萌发不可遏制的创作欲望。

对于作为创作主体的艺术家来讲,早在他感受、观察、思考、体验生活时,就已经开始了创作的准备阶段或酝酿工作。

故郑板桥在赏竹之时看到“烟光日影雾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时才会“勃勃遂有画意”。

艺术体验是艺术创作的起始阶段,也是艺术创作的基础。

艺术体验首先需要艺术家仔细地观察生活,深切地感受生活,认真地思考生活,与此同时,艺术体验更需要艺术家以自己的全部身心去拥抱生活,需要艺术家饱含情感的切身体验。

这种饱含艺术家情感的切身体验,就是刘勰所讲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就是杜甫所讲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调动艺术家的全部感官去感受、体会。

所以此时的“眼中之竹”明显带上了人为的因素,因为郑板桥具有极强的审美能力,通过他的眼睛展示出来则带有极强的审美意识。

已不再是简单的自然之竹了。

“眼中之竹”是审美主体(郑板桥)与客体(烟光、日影、露气、疏枝密叶等构成的客观之景)相遇的一刹那,形成了郑板桥对竹的最初印象。

这个印象已经包含了主体情感的参与。

创造者与自然之竹相契后,转化为“眼中之竹”。

在这里,“眼中之竹”已经具有了“意象”的意味,只不过并不成熟,因为它是在艺术创作(审美活动)的初始阶段产生的。

从而成为审美意象的最初形态,有待于进一步向高层次发展。

(二)胸中之竹—艺术构思活动郑板桥所谓的“胸中之竹”是指现实中竹的形象和画家思想情感相结合而形成的意象,不仅不同于生活原型,也不同于表象,它已经是客观物象与理想情感的结合。

胸中之竹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使艺术和模仿划清了界限,同时饱含主观创作因素的胸中之竹也极大的抒发了创作者的思想感情,体现创作者自身特点和魅力。

它必然指向艺术创作的第二个飞跃—艺术构思。

艺术构思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精神活动,也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它是艺术家在深入观察、思考和体验生活的基础上,加以选择、加工、提炼、组合,融汇了艺术家的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因素,形成了主体和客体统一、现象与本质统一、感性与理性统一的审美意象。

”因此才能在郑板桥的笔下挥洒出一幅极具个性魅力的,展现其独特的感情的“手中之竹”。

(三)、手中之竹—艺术传达活动郑板桥所谓的“手中之竹”是经过画家的笔墨技巧和创造性劳动所表现出来的形象,即艺术传达活动。

艺术传达是指在艺术体验和艺术构思的基础上,艺术家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语言运用艺术方法和艺术技巧,将构思成熟的艺术形象转化为艺术作品。

因此,艺术传达活动在艺术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离开了艺术传达,再好的体验与构思也得不到表现,无法让其他人欣赏,只能仍然停留在艺术家的头脑之中。

艺术传达活动作为一种艺术生产的实践活动,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材料,如绘画需要纸、笔、墨,雕塑需要大理石、青铜,才能使审美意象物态化,成为客观存在的艺术品。

与此同时,艺术传达活动更离不开一定的艺术媒介或艺术语言,如绘画语言包括色彩、线条,音乐语言包括节奏、旋律,电影语言包括画面、声音、蒙太奇等等。

艺术传达又不仅仅是一个技巧问题,艺术传达更需要艺术家调动自己的联想、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功能,融入创作的生命和心灵,寻找到独特的艺术传达方式,才能创作出可以放置于世界艺术宝库的作品来。

艺术传达活动与艺术体验和艺术构思相互渗透、密不可分。

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代表了绘画的三个过程。

眼中之竹和胸中之竹分别代表了绘画过程中客观和主观的关系,客观因素是基础,主观因素是主导,客观因素即绘画创作的来源—生活,主观因素即创作者的审美思想,思想情感。

手中之竹是绘画最终创造出的艺术美,眼中之竹和胸中之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手中之竹,手中之竹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前者。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概括化和个性化同时进行,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尾声且然,郑燮双修与才德而内养身心,据历史记载,郑板桥是一个放荡不羁,但却为官正直清廉,这两个矛盾的形象加诸於他身上,却让人丝毫不觉得冲突,可知他的为人必定有他的原则,有他的独到之处;也有他的难言之隐.他到了四十岁才中进士,却不到十年就主动丢职罢官,毫不在乎.而既然求取了功名,出任县令,可知他必定想有一番作为,而我们也可由他的记录得知他的政绩卓著.可是毫不在乎的罢官,又好像无心於此.在这之间,其实一定有相当大的内心冲突存在的。

郑板桥的作品突破了传统花鸟画藩篱,他的作品不是自然景物的“再现”,不是前人艺术的翻版,也不是远离生活的笔墨游戏,是有着独特个性,有创新精神的。

因而,自它的作品问世以来一直深受国内外人们的欢迎。

不难发现,人们的审美标准,喜欢有个性,有意境,有创新,有感染力的作品,这就给我们启示:作品只有具有个性、创新,才有着无限的生命力。

无论如何,郑燮在艺术还是在人格上都是历史的佼佼者,为我后人所景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