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美术欣赏《墨竹图》郑板桥

中国古代美术欣赏《墨竹图》郑板桥

本科生论文
题目墨竹图郑燮
学院
系别年级
专业名称班级
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老师职称
年月日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3)
前言 (3)
正文
绘画背景 (5)
绘图风格和绘图功能认知 (5)
创作立意和创作手法 (5)
绘画过程 (5)
作者思想 (5)
提拔诗文 (6)
书法形式 (6)
文人画 (6)
结束语 (7)
致谢 (7)
参考文献 (7)
《墨竹图》郑燮
摘要
郑板桥的绘画艺术在清代中期我国书画艺坛上,闪耀着无比灿烂辉煌的光芒。

作为画史上著名的“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在继承我国古代书画的优秀传统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我国的文人画,积极倡导诗、书、画、印的综合艺术,从而开创了我国绘画崭新的画风,为中国绘画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郑板桥的绘画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究其渊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师古人,主要宗法郑思肖、徐渭、陈淳、石涛和高其佩,但不为陈法所拘,而是活学活用。

二是更多的是向大自然学习,他在《墨竹图》中题记:“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他学习社会.宗法自然,但不搞纯自然主义,而是把从自然中搜集的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反复地分析对比,找出其中的规律来,然后进行创作。

关键词郑板桥、墨竹、清代中期、扬州画派、文人画
前言
通过这学期的课堂学习及课后查阅资料,我对中国古代美术有了些
许了解与思考。

历史长河浩瀚无垠,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灿烂辉煌。

中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作为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之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文明发展源远流长,从远古至今留下了丰富的艺术文明。

美术,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是对生活的一种能动的审美的反映,又称造型艺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即包括绘画,雕塑,建筑工艺设计,书法篆刻。

美术史,是对美术现象和对具体美术作品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事实的学术性研究,是各个时代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特征。

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上,明清时期的美术成就颇丰,扬州画派创作了美术史上的辉煌。

《墨竹图》的作者是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

他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画家、书法家,其诗、书、画世称“三绝”。

传世代表作品有藏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等处的《墨竹图》轴、《兰竹图》轴等。

有诗文集行世。

他的诗书画作品皆清新雅致、内涵蕴籍、格调超人。

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

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

他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他的画,竹子劲秀挺拔,兰花秀妍柔美。

有时竹石相间,有时兰竹相伴,但无论哪幅画,都是充满“空山新雨后”的自然气息,却丝毫不见半点媚态,一如他的性格。

正文
《墨竹》整画尺寸:38*138CM,,画芯尺寸:29.5*61CM。

画中修竹数竿,高低错落,挺拔清秀,颇具清爽高洁之精神。

用笔道劲圆润、疏爽飞动。

竹后石柱挺立,纯用淡墨,与竹叶浓淡相映,虚实相照,妙趣横生,气势骏逸,傲气风骨令人感慨。

图中几竿修竹倚石挺立,突兀的巨石之中长出一丛兰草。

竹之劲、兰之清、石之坚,三者巧妙地融为一体,给人坦荡与落拓之感。

(清)郑燮:《墨竹图》,纸本水墨画纵138厘米横38厘米,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从绘画背景上看,清末年间,绘画作品已具有商品的性质,卖画几乎成为画家维持生活的基本手段,他们生活在动荡不安、爱国主义思潮日益高涨的日子里,其作品透露着不安、苦闷、愤怒与反抗的时
代精神。

在审美价值取向上既不失文人画的优雅、含蓄的底蕴,又考虑到市民阶层的欣赏水平,因而具有“特大写意”、“雅俗共赏”的时代特征。

从绘画风格和对绘画功能认知上看,布局不泥古法,大胆巧妙,重视创新。

郑板桥画竹几乎都用墨笔,笔法圆浑而不失劲秀,奔放而不流于狂纵。

可见浓淡疏密,短长肥瘦,随手写去,自尔成局,不落旧套,怒不同人。

画家贯穿看艺术要反映“经世致用”的思想,反对文人画家主张纯粹“自娱”。

从创作立意和创作手法上看,郑板桥追求“艺术的自然美”,主张直抒真气,表达真意,予人真趣,反对矫揉造作。

他把主观与客观、现象与想象、真实与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俗中见雅,雅中蕴俗,创造了师承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高超境界。

从绘画过程上看,郑板桥曾自述画竹的情景:“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

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他的这话道出了绘画创作的规律: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即看竹、思竹至画竹。

这便是著名的三段论。

从作者思想上看,郑板桥的竹风韵超然,因其喜竹爱竹。

他认为竹子坚强:不管风吹雨打还是严寒烈日,都是身板挺直,青青郁郁。

竹子“虚心”:不论山野巨竹还是房前青枝,都是空心如一,从不妄自尊大。

竹子有“节”:经得起磨难不“变节”。

竹子的风格与板桥的
脾性契合,物我交融。

从题跋诗文上看,作者以气味隽永,寓意深远“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的题跋诗文寓社会伦理教育于画中,托物取喻拓宽了诗歌的内涵。

形神毕肖,移情予物,托物寓意,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由风吹竹摇之声而联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寄予了作者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同情。

体现了他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却对劳动人民有如此深厚的感情的难能可贵。

从书法形式上看,其“六分半书”书法以画法入笔,折中行书和隶书之间,古拙遒劲,沉雄谲诡,将真、草、隶、篆融于一炉,纵横错落,整整斜斜,如乱石铺街,不落前人窠臼,别具一番风味,勾画出一个思想家风采,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欣然之感。

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特别是反映文人画风貌的写意画。

其形式是诗书画印,诗情并茂。

郑燮的《墨竹图》,写修竹数竿,顾盼有情,疏爽飞动,浓淡相映,虚实相照,傲气风骨让人感慨。

“书画合一”是中国文人画的传统,郑板桥成功地推出独创的画风和精彩的绘画理论,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但又超越了传统文人画的风格,在绘画史上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故我说:中国古代美术史亦有大美。

美史大美,美在境界,美内涵,美在寓意,美在格调,美在形象,美在创新,美在轻盈。

结束语郑板桥关注现实、注重生活,以不拘形似的笔墨,高度概括的手法,创作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形成雅俗共赏的新风格,在中国绘画的发展进程中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不愧为中国杰出的画家。

绵延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从来没有中断过。

时代在发展,中国美术史焕发着持久蓬勃的生机。

中国古代美术是古老文化的智慧结晶,亦是我们应该生生不息传递的瑰宝。

致谢
感谢老师这几周的谆谆教诲。

在老师的悉心教导下,我们都受益匪浅,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中国美史的生意盎然。

学习美史能增长见识,修身养性,实诚感谢。

参考文献
[1]吴泽顺,郑板桥集,岳麓书社,2002
[2]周积寅,郑板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
[3] 清代画家郑板桥《墨竹图》赏析.豆丁网.2015-04-2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