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子生物学课程开题报告 -

分子生物学课程开题报告 -

贵州大学
生命科学院分子生物学课程开题报告
所在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学 号: 2015021262
姓 名: 苗徐静
学科专业: 生物工程 研究方向: 不区分研究方向
开题题目: 贵州福泉章姬草莓根腐病病原鉴定
及分子检测
导师姓名: 文晓鹏 入学时间: 2015年6月
填表日期: 2015 年 12月 31 日
不断被发展和改进,逐渐由抗原定位发展到待测样品中微量抗原的定量检测。

同时国内外己建立了多种植物病原菌的核酸杂交检测方法。

1998年Wullings等根据23 SrDNA 设计探针RSOLA和RSOLB,用荧光标记原位杂交技术结合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对马铃薯中的青枯菌生化变种2进行了成功检测,灵敏度达到为I X 104cfu/mL,检测用时短,检测效率高。

PCR-ELISA是用免疫学方法检测PCR产物,是在PCR扩增时用生物素(biotin)标记引物,通过ELISA技术使得PCR产物结合到链霉亲和素(( strepavidin )包被的酶联板上,用酶标记的抗体与杂交分子反应。

Bailey等通过使用rDNA-ITS 1通用序列作为捕获探针,同标记了地高辛的PCR产物进行比色检验,在一轮反应中可以同时检测到10种腐霉和8种疫霉,所有操作不需要进行凝胶电泳和点杂交,可同时分析大量样品。

上述技术虽然都可以对目标植物病原菌进行特异性的检测,但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植物病原检测领域的应用,人们不满足于仅仅是对病原菌进行上述的定性诊断和检测,而是开始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这种近些年来才发展起来的新型的定量PCR技术对植物病原菌进行微定量。

近年来,荧光定量PCR技术该技术在植物病原检测方面也得到了应用,建立了一大批植物病原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这为植物病害的研究、诊断与防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通过设计合成萎蔫病菌实时荧光PCR的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建立萎蔫病菌的实时荧光PCR检测体系。

应用RT-PCR技术建立了小麦叶锈菌快速诊断体系,用于病害的快速预警和综合防治。

Schroeder依据腐霉rDNA-ITS设计序列,九种腐霉菌的荧光定量PCR特异性引物,由SYBR GREEN I染料建立荧光定量PCR的标准曲线,应用于华盛顿东部地区土传病原菌腐霉快速检测及根际定殖数量的分析。

目前,己建立了植物病原真菌的荧光定量PCR 检测技术还包括芸苔根肿菌、炭疽菌、腐皮镰抱菌、尖抱镰刀菌、小麦印度腥黑粉菌,大豆锈病的豆薯层锈菌、黑麦草腥黑穗病菌、小麦条锈病等病原菌的定量测定。

主要参考文献:
[1]赵秀娟,王树桐,张凤巧,杜洪忠,蒋继志.草墓根腐病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8)419-422.
[2]张艳秋,刘伟,胡长效.草莓根腐病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J].植保技术与推广,2003.23(1)14-16.
[3]孟凡娟,关法春,王超,李荣钦,杨峰.草莓主要土传病害的发生及防治[[J].北方园艺,
2011(1):161-13.
[4]曹奎荣.草莓根腐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D].〔硕士论文〕.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06.
[5]徐淑华,蒋继志,郝志敏.河北满城地区草莓根腐病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4.68-71.
[6]曾富春,黄云,赵艳琴,马淑青.草莓枯萎病菌的生物学特性[[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6.24(2)156-160.
[7]王中武,臧慧明.草莓根腐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1(8):63-64.
[8]刘紫英,康艳萍,袁斌.草莓红中柱根腐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8.35(4):577-580.
[9]刘芳,高原,张竞颐,刘红霞.北京地区非洲菊叶斑病病原菌鉴定[J].菌物学报,2010.29(1): 22-25.
[10]谭昌华,代汉萍,雷家军.世界草莓生产与贸易发展趋势(上)[J].世界农业,2003,289(5):10-12,40.
[11]谭昌华,代汉萍,雷家军.世界草莓生产与贸易发展趋势(下)[J].世界农业,2003,290(6):16-19.
[12]雷家军.我国草莓生产现状及展望[J].中国果树.2001(1):49-51.
[13]钟霈霖,乔荣,王天文.克服连作草莓障碍对策[J].耕作与栽培,2003,2:48
[14]GOLZAR H, PHILLIPS D, MACK S.Occurrence of strawberry root and crown rot in Western Australia[J].Australasian Plant Disease Notes, 2007.2:145-147.
[15]MANICI L.M, BONORA P. Molecular genetic variability of Italian binucleate Rhizoctonia spp. isolates from strawberry[J].European Journal Plant Pathology, 2007.118:31-42. [16]XIE L, ZHANG J.Z, WAN Y, HU D.W., Identification of Colletotrichum spp. isolated from strawberry in Zhejiang Province and Shanghai City, China[J].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B (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2010.11(1):61-7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