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学第二次讨论课
IPG 胶条支架
IPG 胶条 定位
泡涨目的:使样品能完全以可溶形式进入 IPG胶条内
蛋白载样量
IPG胶条对蛋白载样量的影响因素:
待分析的蛋白点的量应满足随后的质谱分析待研究蛋白的丰度 样品的复杂度
复杂度较高的样品,为了尽可能的了解所包含的每种蛋白,需要反复实验才能 完成。如果将待检样品被富集以后则更易分析。
当溴酚蓝跑至分离胶末端时,停止电泳。
完成电泳后,凝胶浸泡于转膜缓冲液中,轻摇20min
除去电泳缓冲液中的盐与去污剂
转膜
按“黑板- 纤维垫子- 滤纸- 胶 - 膜 - 滤纸- 纤维板子- 白板” 配好 在膜的反面标字,标上点样孔和分离胶的位置 然后,将转膜夹放入转膜槽中,电泳
强碱性蛋白(如核糖体)的处理
• 预处理富集 • 特殊pH梯度的IPG胶条(如pH3-12、4-12或10-12)进行等电聚焦
极端分子量蛋白的处理
• 小于8kD 对流混合,产生绒毛状或模糊的带 • 大于200kD的蛋白,变性为多肽
固定pH 梯度(IPG)示意图
丙烯酰胺单体 酸缓冲基团:COOR 碱缓冲基团: NH3+
使被分离的 蛋白质与SDS 完整结合
SDS
IPG 胶条
标记纸片
向电泳缓冲液中加 0.5%的琼脂糖
SDS-PAGE
SDS-PAGE
SDS-PAGE
染色方法
胶体考马斯亮蓝染色
灵敏度为30~100ng,线性范围是20倍 可实现PAGE的无背景染色 会对蛋白质进行修饰而影响质谱分析的结果
胺基黑染色
转印至聚偏二氟乙烯(PVDF)上的蛋白质的染色
易碎的细胞 坚硬的组织 植物细胞 真菌
温和
方法
剧烈
温和破碎法
渗透压冲击(培养的细胞)
低渗液中的悬浮细胞
反复冻融法(细菌)
液氮冷冻
去污剂降解(酵母、霉菌)
降解缓冲液(含尿素和去污剂) SDS(应在IEF前去除)
酶降解(植物、细菌、真菌)
溶菌酶(细菌) 纤维素酶,果胶酶(植物) 溶壁酶(酵母)
IPG胶条的pH范围
预试验确定 先宽后窄 先线性后非线性 先短后长
第一向:等点聚 焦 1. 放臵电极垫 (?)
2. 200 V 3. 500 V 维持 维持 1.5h
支架盖
电极 垫
1.5h 1500vh
IPG 胶条 电极
4. 1000 V 梯度上升 5. 8000 V 梯度上升 (?) 36000vh
CH2 = CH-C-NH-R O
聚丙烯酰胺凝胶
宽pH梯度及窄pH梯度
宽pH梯度用于:
全部蛋白 (确定感兴趣蛋白的 大致位臵)
窄pH梯度用于:
提高分辨率
增加载样能力以检测、分析 更多蛋白
IPG 胶的重泡涨及上样
2-DE 样品 重泡涨溶液
重泡涨溶液:
8M 2% 2% 0.28% 微量 尿素 NP-40 或 CHAPS IPG缓冲液 (两亲性电解液) DTT 溴酚蓝
IPG 胶条的平衡
平衡液
6 M 尿素和30% 甘油 减少电内渗
第一步平衡
加DTT 使变性的非烷基化蛋白处于还原状态
第二步平衡
加碘乙酰胺 使蛋白质巯烷基化,防止其在电泳过程中重新氧化
第二向: SDS-PAGE
• SDS 平衡 • SDS-PAGE
SDS 平衡液
50 mM 6M 30% 2% 微量 Tris-HCl 尿素 丙三醇 SDS 溴酚蓝
5% 乙酸 25% 甲醇
染色方法
负染
主要包括金属盐染料、锌-咪唑染料等的使用
能专门提高PAGE胶上蛋白质的回收率
速度快(5~15min)且能保持蛋白质的生物活性 不能用于膜上染色
适用于蛋白质显色、完整蛋白质的胶上被动提取以及质谱分析
胶体扩散染料
主要包括印度墨水染料、胶体金属染料等 高灵敏度检出电转印至硝酸纤维素和PVDF膜上的蛋白质 灵敏度与PAGE胶内的银染类似 不用于胶内染色
电泳 接好正负极开始电泳。30ma恒流电泳。
聚丙烯酰胺凝胶是由一定量的丙烯酰胺和双丙烯酰胺聚 合而成的三维网状孔结构。 调整双丙烯酰胺用量的多少,可制成不同孔径的两层凝 胶;这样,当含有不同分子量的蛋白质溶液通过这两层 凝胶时,受阻滞的程度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迁移率
如果在聚丙烯酰胺凝胶中加入一定浓度的十二烷基硫酸 钠(SDS),由于SDS带有大量的负电荷,且这种阴离子 表面活性剂能使蛋白质变性,特别是在强还原剂如巯基 乙醇存在下,蛋白质分子内的二硫键被还原,肽链完全 伸展,使蛋白质分子与SDS充分结合,形成带负电性的 蛋白质—SDS复合物;此时,蛋白质分子上所带的负电 荷量远远超过蛋白质分子原有的电荷量,掩盖了不同蛋 白质间所带电荷上的差异
Western blot 、蛋白 质双向电泳的原理、方法 及在医学中的应用
Western免疫印迹技术
准备工作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基本原理
蛋白质是两性电解质,在一定的 pH 条件下解离而带电 荷。当溶液的pH大于蛋白质的等电点(pI)时,蛋白质本 身带负电,在电场中将向正极移动;当溶液的 pH 小于 蛋白质的等电点时,蛋白质带正电,在电场中将向负极 移动
两性电解质
pH 9 聚丙烯酰胺 pH 3 +
样品
-
等点聚焦 (第一向)
第二向
分子量
SDS-PAGE
pH 梯度(pI)
双向电泳具体步骤
样品制备
缓冲液的配制
IPG条重泡涨及上样
第一向:IEF
IPG条平衡
平衡缓冲液Ⅰ(还原) 平衡缓冲液Ⅱ(巯烷基化)
第二向:SDS-PAGE
胶条染色
成像及图像分析
为什么要进行样品制备 ?
目前双向电泳一般只能分辨到1000-3000个蛋白质 点(spot),而样品中的蛋白种类可达到10万种以上。
待研究样本 ( 如临床样本 ) 常是各种细胞和组织混 杂,而蛋白质组研究的通常是单一的细胞类型。
样品制备原则
1 保证样品蛋白质完全溶解,分级效果好,干扰因素少
尽量使所有待分析的蛋白样品全部处于溶解状态(包括多数疏水性蛋 白)。 避免样品制备过程中发生样品的抽提后化学修饰(如酶性或化学性降解 等)。 完全去除样品中的核酸和某些干扰蛋白。 尽量去除起干扰作用的高丰度或无关蛋白,从而保证待研究蛋白的可检 测性。 通过超离心去除所有颗粒状物质,防止其堵塞凝胶孔路。
作用
去除杂质 浓缩样品 抑制蛋白酶活性
对于疏水性特别强的蛋白 如膜蛋白
硫脲 SDS 新型两性表面活性剂 (如磺基甜 菜碱)
关键-可溶性
获得可以重新溶解的蛋白
常用方法
硫酸铵沉淀 TCA沉淀 丙酮沉淀 TCA/丙酮沉淀 醋酸铵/甲醇/苯酚抽提
样品中杂质的去除
– 尽量不丢失蛋白 – 减少 – –
脂质
使蛋白质不易溶解且会影响其分子量及pI 丙酮沉淀
多糖
阻塞胶体,影响蛋白质沉淀、聚焦 TCA、硫酸铵或醋酸铵/甲苯/苯酚沉淀;超速离心和高pH
– –
盐
使胶条导电能力增强,共聚焦不易发生 透析;胶体过滤;沉淀或重新悬浮
离子去污剂
如SDS,使蛋白质带负电不能聚焦 丙酮沉淀;将含 SDS的蛋白溶于含两性或非离子去污剂如 CHAPS , Triton X100,NP-40等的缓冲液中并使SDS终浓度<0.25%
2 最大限度减少样品的损失
低温保存样品(一般需低于-86℃) 尽量缩短处理时间 除盐,省略不必要的过程 保证样品在聚焦时不发生蛋白的聚集和沉淀。
样品制备流程及注意事项
预处理
(清洗等)
破碎
富集
按溶解度分级
溶解
除杂
样品的破碎
原则-最小限度的减少蛋白水解和其它形式的蛋白降解
样品的来源
去除原则
– – – –
杂质的主要种类
DNA/RNA 脂质 多糖盐 离子去污剂
– 其他固体杂质
DNA/RNA的去除
样品中含核酸的不利影响
– 能被银染色法染色 – 在凝胶酸性部分产生水平条纹
– 当样品到达IEF凝胶酸性端时,与蛋白质一同沉淀
去除方法
蛋白沉淀法 DNase/RNase处理 超声(机械破坏)、超高速离心 DNA/RNA抽提(苯酚/氯仿)
固体杂质
阻塞胶体,影响蛋白质沉淀、聚焦 过滤
样品的溶解
2-DE成功分离蛋白质的最关键因素之一
溶解的目标
样品中非共价结合的蛋白质复合物和聚积体完全破坏,从而形成各个
多肽的溶解液(否则样品中结合牢固的蛋白复合物可能使 2-DE中出 现新的蛋白点,相应的表示单个多肽的点的强度会下降)
溶解方法必须允许可能干扰 2-DE分离的盐、脂类、多糖和核酸等物
对膜进行封闭 降低抗体与膜的非特异性结合
膜泡于封闭液中,4摄氏度摇晃过夜
抗原抗体杂交
一抗稀释后加于膜上,室温 1 到2 小时。洗去一抗后,加入生物素 连接的二抗,室温1小时。洗去二抗后,加Avidin-HRP反应。 洗去游离HRP后,立即用ECL化学发光剂进行检测。 HRP在碱性条件下催化发光胺氧化,放出光子 方法之一
应用
检测结核抗体 检测过敏原
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