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民俗文化班级:08旅管姓名:学号:日期:2010-041.河南民俗之民间艺术2.河南民俗之民间节气3.河南民俗之饮食文化4.河南民俗之汉族服饰5.河南民俗之居住禁忌6.河南民俗之拥堵交通民间艺术1.剪纸艺人——刘如琢刘如琢,男,生于1917年 9月,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水淆村人。
刘如琢自幼喜欢剪纸,他的作品构图原始古朴、线条简洁朴拙,呈现大雅和返璞归真之气,是豫西原生态作品的主要代表。
刘如琢一生居住在豫西地坑院里,青青的绿色依附着窑洞的黄土,虽然沧桑却又满目生机。
璀璨的阳光下,手捧“花花儿” 刘如琢老艺人古朴悠然的神态与剪和纸的自然交融,蕴含着古朴的风情和一种难以言表的韵味,仿佛一幅原汁原味的民俗画映入眼帘,他的剪纸,古朴大方,拙中见雅。
由于自幼喜好美术,经常写写画画的功底,所以在民间传统的剪纸图案上有所创新,并自己创作出许多反映农村生活和自己信仰的题材,如农夫耕田、农夫锄草、葫芦和十字架、葡萄和十字架等作品,惟妙惟肖,十分生动传神。
他剪的黑色顶棚团花,石榴十分夸张硕大,里面的籽的结构,用粗狂的井子方格表现,手法非常奇特。
石榴莲的莲花,也于常人不一样,处于像与不像之间,既变形还抽象。
中间用类似仰韶彩陶图案的线条连接,充满原始神秘的色彩。
他剪的黑色窗花,线条简洁,主题突出,陪衬极少,一看就是原汁原味的传统作品。
原生态的剪纸呈现在现代生活里,如同90岁的老艺人穿行在今天的时光里,古朴而又满是生机,生命的顽强让人叹服。
这古雅的韵味,已经沉淀于老人的血脉,面对他古朴、古拙、宁静、自然的剪纸,我们需要用心灵来感受剪纸的脉搏与呼吸。
90载年华似水流,在这片厚重的黄土地上,他如琢如磨,用朴素平凡的剪刀,剪裁着眼前的繁华世界,剪裁着心中的清风岁月。
2.朱仙镇朱仙镇位于开封古城右畔,谓中原文化古镇,始建于战国。
北宋至清乾隆年间,为我国四大名镇之一。
又是祖国古文化——新春对联,木刻神像画的发祥地。
朱仙镇木刻画,古称『门神,马子』,由来已久。
它是由古代『桃符』演变而来。
宗法『阴阳』理论、继承汉唐壁画的风格,吸收历代的艺术精华孕育而成。
它的用色,以传统的中药材做原料精心配制,恪守传统的制作要求。
木刻画取材的内容是:三教(佛、道、儒)的神仙和圣贤;七十二行业供奉的祖师;历代英雄人物;戏曲人物;也有寓意吉祥的种种事物等。
朱仙镇门神,据李步青、廉方著《岳飞与朱仙镇》记载:『镇之最盛时期,为明末,清初。
红纸门神系旧习过年之效用物,为镇中最著名之特产,往昔盛时,业此者三百余家,出品盛销于临近各省,大有独占市场之势。
』解放后,将门神名字,改为年画,用胶版机械印刷,取代了木版手工水印门神。
朱仙镇的木刻画,经过千余年来民间艺人辛勤劳动创造发展,形成了它的艺术特色,综合起来,可分为五大特点:一、构图饱满;在整个画面图上,是继承汉唐传统构图方法,整个画面上,饱满、对称、紧凑、严密、上空下实、留空白地方较少。
人物造型、有主有次、不繁琐、匀实、对称、装饰性强、安排巧妙、合情合理,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线条粗犷豪放:有阴,有阳,阴阳对比性较强。
尤其是在神像画的衣纹方面,表现更为突出,很有乡土味,具有北方民族纯朴、厚实、健壮、整洁之风度。
三、形象夸张:人物造型,不按常规,不求比例,而是以夸张手法,突出人物头部,人大骑的马小,主题人物大,从人小。
看到人物面孔,就知其人性格。
用色也是如此,不按常规着色,怎样用色彩能突出人物性格特征,就着什么色。
四、色彩艳丽:用色非常讲究,用松烟、章丹、槐米、铜绿、葵籽、苏木、金箔等作主要原料,精练配制而成各色颜料,这样配制出来的颜料,印制出来的效果,色彩浓重,不虫蛀,久不脱色,不跑色,适宜装裱,适宜珍藏,永保鲜丽,久存如新。
五、人物无媚态:以夸张的手法,表达英雄人物,大义凛然,纯正不屈的精神气质。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先生说:“朱仙镇的木刻画,朴实、不染脂粉,人物没有媚态。
色彩浓重,很有乡土味,具有北方年画的独有特色”。
鲁迅先生评论朱仙镇木版年画,旧年画和新兴木刻的区别时说:“旧的是先知道故事,后看画。
新的却要看了画,而后知道故事。
有看头,有讲头,画中有戏,百看不腻。
朱仙镇木刻画,大都有故事情节。
”朱仙镇木版年画,不但中国人喜爱,在国外也有影响。
中国木版年画专家王树村先生到欧洲、美洲各国博物馆考查,都见有珍藏的朱仙镇木版年画,珍藏最多的是苏联,一百一十八幅。
日本、法国、德国、奥地利等国,都为它著书立传,出品地点,尺寸大小等有详尽的记述。
在我国的民间,几千年来,有许多把绘画和其他造形艺术活动作为终身职业的劳动人民。
这些民间的艺术家们,从事美术工作的项目和范围非常广阔,对社会的文化生活很有影响;而这些艺人们在人民革命胜利之前,在旧中国,却一直遭受着歧视和轻蔑。
历代有不少人特别是士大夫们以不屑一顾的态度直呼他们为“奴”、“巧儿”、“画工”、“画塑匠”、“画墙皮子的”、“妆銮匠”等。
在各家美术论著当中很少甚而简直未曾明确地论述过艺人们的美术上的卓越贡献;偶有记述,也不过浮光掠影地说上几句;甚或还有人掠夺和抹杀了艺人们的艺术成就。
今天,当人类的历史已经用马列主义科学地肯定是由劳动人民所创造的时候,这个问题,应该成为我们中国美术史上一个重大的必须以新的观点重视认识的问题。
民间节气农历二月初二,是“龙抬头节”或“青龙节”。
这天,河南农村的妇女一般都不动剪刀,不做针线活,怕动了刀剪伤龙体。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到田野里采野菜,包饺子,煎煎饼,炒黄豆,煎腊肉,蒸枣馍,改善生活成为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月二这一天摊煎饼和吃炒豆的人最多,民间认为,这天是东海龙王的生日,煎饼是龙王的胎衣。
吃煎饼,是为龙王嚼灾,扔煎饼,是为了掩埋龙王的胎衣。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是“乞巧节”,河南新乡一带的乞巧风俗是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六晚上,当地未出嫁的姑娘七人凑成一组(以应“七夕”之数),每人兑面兑物,为织女准备供品。
有的要买葡萄、石榴、西瓜、枣、桃等七样瓜果,烙七张油烙馍或糖烙馍,包七碗小饺子,做七碗面条汤。
除此之外,还要单独包七个大饺子,饺子馅由七样蔬菜做成,内包用面做成的七样东西,像针、织布梭、弹花槌、纺花锭、剪刀、蒜瓣或算盘子等。
这七样东西,要能代表七位姑娘的心愿。
这天晚上,七位姑娘把供品摆在瓜棚下或清静的地方,焚香点纸,跪在月下向织女祈祷,念完祷语后,七个姑娘分吃水果和七碗小饺子。
然后把七张油饼和七个大饺子放在竹蓝内,挂在椿树上。
这天晚上,七个姑娘一齐守夜,看守竹蓝子。
这种举动称为“守巧”,目的是防止爱开玩笑的男孩子偷嘴吃,把“巧”(大饺子)偷去。
七月七日清晨,天刚刚蒙蒙亮,七个姑娘闭着眼睛,在竹蓝内各摸一个大饺子。
谁摸出的饺子内包有针、剪刀等东西,谁就是未来的巧手。
在豫北沁阳、孟县等地,现在还流传有“七夕”对歌的习俗。
每到“七夕”这天,当地的少女们按村子,或按乡、县组成小组,每组七人,也可为九人、十一人,以单为巧数。
民间讲究对歌人的数量,俗语有“当单不当对,当对拙一辈”。
人们把对歌小组分成单数,都是为了能够获“巧”,希望本村的对歌组能够取胜。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民间俗称为:“鬼节”。
中原农家也称这天为“牲口节”,此日有许多敬奉耕牛的活动。
在豫北林县等地,七月十五这天,家家都要蒸羊羔形的白面馍,中午蒸熟后供奉在案桌上,然后燃放鞭炮,庆贺槽头兴旺。
凡有大牲口的农家,这天都要停止使役一天,把供奉后的羊羔馍送给大牲口吃,也有给牲口喂豆等精饲料的,以显示牲口节与平时不同。
晚上,他们还要做一锅米汤给牲口喝。
有民谣说:“打一千,骂一万,七月十五喝顿小米饭。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祭灶节”。
河南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中原城乡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轮鞭炮。
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火烧等祭灶食品。
而在广大农村,祭灶的准备活动和隆重的祭灶仪式便在震耳欲聋的炮声中渐渐拉开了帷幕。
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
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
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
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
若是红公鸡,俗称“红马”,白公鸡,俗称“白马”。
焚烧香表后,屋内香烟缭绕,充满神秘的色彩。
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
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天执酒浇鸡头。
若鸡头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
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
祭灶仪式结束后,人们开始食用灶糖和火烧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还要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
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
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
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间信息的职责。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
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
在河南,人们把祭灶节看作仅次于中秋的团圆节。
凡在外地工作、经商、上学的人,都争取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家里。
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会得到灶神的保护,来年家人就能平安无事。
农历六月初一,是中原民间比较重视的节日。
在豫东和豫南,都有六月初一过小年的说法。
特别是农村,更为重视。
人们把这天当作庆祝丰收、祀求丰年的节日。
这时,麦子刚刚打下不久,丰收的喜悦洋溢在农民的心头和眉稍。
人们在屋中、院内、麦场里摆上供桌,放上馍、枣山(馍的一种)和桃、李等五种瓜果,用斗盛满新收的小麦,斗上贴红色的“福”字,然后焚香燃炮,祈求秋季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之后,人们高高兴兴地吃上一顿用肉、青菜、粉条、海带做成的“杂烩菜”。
大人们在麦场里猜拳行令,孩子们边吃边耍,十分尽兴。
农历六月初一过后,是六月初六,所以,有的人家干脆把六月初六的活动揉到六月初一来进行。
六月初六,民间称“炒面节”、“望夏节”、“闺女节”等,往往是相隔十里(5公里)八里(4公里),风俗就不大一样。
不管怎样,节日就是吃、玩、走亲戚。
而且这些节日都与出嫁的姑娘有关。
农村的各家各户,在六月初一至初六其间,都要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家,款待后再送回婆家。
俗语有:“六月六,请姑姑。
”“六月六,挂锄勾,叫了大姑叫小姑。
”六月初一过小年的习俗,在中原地区相当普遍。
从六月初一到初六,中原农村的“年”味是浓郁的,时间要持续一周左右。
尽管有初一和初六的区别,但两个节日距离太近,节日活动自然而然地就融合在一块了。
饮食文化河南饮食文化及特产河南人基本以面食为主,样式也是多种多样,有蒸出来的枣馍、锅盔,有油炸的菜角、散子,有包馅的水饺、肉盒,还有就是各类的汤面、拌面。
河南豫菜也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一个菜系,并在选料、刀工、配菜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套传统习惯,突出特点是用汤讲究,烹调方法多样,选用涉及河南各地特产,口味咸甜适宜。
面类代表类别有:合记(萧记)羊肉烩面、杨记(清芳)牛肉拉面、蔡记馄饨、南阳臊子面、开封灌汤包子等等,河南豫菜代表菜除有整体菜洛阳水席外,另有豫菜代表菜:鲤鱼焙面、道口烧鸡、桶子鸡、江米甜酒、桂花小汤圆、酱牛肉、五香牛肉、杏仁茶、八宝玫瑰糕、羊肉胡辣汤、炒凉粉、花生糕、绿豆糕、花生片、芝麻片,大烩菜、三不沾等等合记羊肉烩面是一种荤、素、汤、菜、饭兼而有之的传统风味小吃,以味道鲜美,经济实惠,享誉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