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诉讼审理模式的构建

诉讼审理模式的构建

我国行民交叉案件中当事人诉讼审理模式的构建摘要当事人诉讼审理模式借鉴了日本处理行民交叉案件的经验,是以另一方当事人为被告提起民事诉讼,行政机关只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拥有独立的上诉权。

对当事人诉讼审理模式可从以下几方面构建具体程序:首先考虑到行政裁决引起的行民交叉案件主要目的是解决民事纠纷,所以可按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确定法院的管辖权;其次审理这类案件主要运用民事诉讼程序,特殊情形下可以运用行政诉讼程序;最后关于证明责任的问题,运用民诉中“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来分配举证责任。

希望通过构建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和当事人诉讼审理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行民交叉案件。

关键词:行民交叉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诉讼Abstractwe can go first to the administrative lawsuit when happens to the delay of the procedure of it caused by the incidental trial of the civil case. Far from this type, the litigation mode learns more from Japan. The one of the parties who has the independent right of appeal sue, in which the defendant is another party while the administration is the third party.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ocedure can be this: As the basic purpose of the administrative and civil case is to solve civil dispute, we can determine the jurisdiction of the court according to the Civil Law. And then, we’d better to largely apply civil procedure to the case with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under special circumstances. The last is to allocate the burden of proof in the light of “The one who is affirming must prove” principle. I hope the constructing mode as mentioned above will effectively solve the administrative and civil dispute.Key words:Administrative Disputes and Civil Disputes Case;Administrative with Civil Action;The Litigant Lawsuits行政纠纷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公权力时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生的纠纷。

民事纠纷是平等主体之间以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为内容的纠纷。

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行政纠纷与民事纠纷两种性质交叉情况。

处理行政裁决与民事纠纷交叉案件,结合域外审理行民交叉案件的经验,日本的形式当事人诉讼值得我们借鉴。

我们一般所认定的形式当事人诉讼是对行政机关做出解决民事纠纷的裁决不服,当事人可以直接以另一方当事人为被告提起诉讼来解决民事纠纷,不需要以行政诉讼的方式来排除具体行政行为的公定力。

1(我们学报一般不采用页注,而采用尾注,下同!)使用形式当事人诉讼,可以更好地解决行政裁决与民事纠纷交叉案件。

1、引入当事人诉讼审理模式的必要性(这种社科类论文最好使用社科类标题,请参照“投稿须知”)当事人诉讼在日本已使用很长时间,体现了审理案件的公正与效率。

而且中国审判庭的分类和日本有点接近,具有引进的可行性。

所以行政机关在处理行政裁决与民事纠纷交叉案件时,可以借鉴日本的审理模式。

第一,当事人诉讼可以直接解决纠纷。

由于行政机关的介入,并没有因此解决当事人之间的民事纠纷,还引发了当事人对行政机关裁决行为的不满,提起行政诉讼,不仅没有解决民事纠纷,反而增加了行政纠纷。

但是当事人最初和最终的目的都是解决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纠纷,并不希望增加行政诉讼。

当事人诉讼审理模式可以直接向另一方当事人提起民事诉讼,行政机关只是以第三人的身份参加诉讼,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这是一个直接解决纠纷方法,避免出现诉讼的循环,浪费司法资源,降低效率。

第二,当事人诉讼维护当事人之间的平等地位。

当事人诉讼是不以行政机关为被告,是以另一方当事人为被告提起民事诉讼,这样诉讼主要是解决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纠纷,维护了当事人之间的平等地位。

如果以行政机关为被告,在审理案件时原被告的地位明显处于不平等的状态,不利于保护受害者的利益。

提出当事人诉讼,可以减少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冲突,减少行政机关以被告身份参加诉讼的窘境。

如果行政机关要在权限范围内进行民事纠纷的裁决,还要应付因对行政裁决不服而提起的行政诉讼,行政机关的工作量变大,处理工作可能就会敷衍了事。

在我国,假设当事人之间本来只需要面对民事纠纷,可是经过行政机关裁决之后,提起诉讼的原告不得不面对两个纠纷,既要解决与另一方当事人的民事纠纷,又要解决与行政机关的行政纠纷,增加了一个被告,也就是增加了一个对1王天华:《日本的“公法上的当事人诉讼”——脱离传统行政诉讼模式的一个路径》,《比较法研究》2008年第3期,第16页。

手。

行政机关作为被告为了防止败诉,会积极准备应诉,证明其所做出的裁决是符合法律规定的,这时作为被告的当事人和行政机关往往会形成“统一战线”,合力对抗原告。

行政机关有法律赋予的天然优势地位,导致原被告之间的法律地位不平等,给原告施予不小压力,也增加原告的胜诉难度。

第三,当事人诉讼可以提高行政机关工作积极性。

为解决民事纠纷,可以提起民事诉讼,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请求行政机关裁决,行政机关可以为司法机关解决一部分案件,为司法机关过滤一些简单案件,减轻司法机关工作量。

但是行政机关也可能因当事人对行政裁决不满而被起诉。

当事人诉讼让行政机关避免作为被告参加诉讼,提高行政机关的工作积极性,防止行政机关因害怕成为被告而消极怠工,可以更加尽职地完成自己工作,履行职能。

我国行政机关中工作人员普遍认为,行政机关作为第三者来处理平等主体之间的纠纷,与纠纷当事人之间是没有利害关系,但是最后可能会被起诉,需要耗费行政机关的人力物力来应对诉讼,如果败诉还要承担诉讼费用和赔偿责任。

在这种情形下,没有行政机关愿意积极工作,也没有很好地减轻司法机关的工作,没有达到行政机关为司法机关分担部分工作的目的。

2、当事人诉讼审理模式的制度设计当事人诉讼是符合日本国情的,我国构建当事人诉讼制度,需要对现有的行政诉讼进行部分改变,来符合我国的国情,对有关的制度要进行设计:第一,当事人诉讼审理模式的适用范围。

当事人诉讼是对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规定做出的关于平等主体之间的处分或裁决不服而引发的诉讼,所以主要适用于行政机关以第三者的身份对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纠纷进行裁决的案件,当事人对裁决不服提起诉讼。

在这时,行政机关没有处理好民事纠纷,反而会增加当事人对行政裁决的不满,引发当事人与行政机关之间的纠纷。

当事人最初目的就是解决民事纠纷,并不希望增加诉讼给自己添麻烦。

所以适用当事人诉讼,以另一方当事人为被告,行政机关以第三人的身份参加诉讼。

判断一个案件是否属于当事人诉讼的范围,可以看它是否符合两个条件:第一点是这个案件是否同时具有民事法律关系和行政法律关系,第二点是当事人的最终目的是不是想要解决民事纠纷,不希望给自己增加无谓的诉讼。

2值得注意的是,行政机关对民事纠纷在其权限内进行裁决,使得公权力强制进入私权力的范围,具有法律强制力。

所以,当行政行为不具有法律强制力,例如行政调解、行政指导等,是不能使用当事人诉讼的。

32肖捷:《浅议我国诉讼制度中当事人诉讼的引入——民事行政关联纠纷诉讼瓶颈解决的制度构想》,《政法学刊》2006年第4期,第66页。

3朱思滔:《民事纠纷与行政纠纷交叉案件解决机制研究》,湘潭大学2007届硕士学位论文,第19页。

第二,扩大司法变更权的适用范围。

一般来说,司法权应当尊重行政权,所以人民法院不能随意更改行政机关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

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诉讼案件是不享有司法变更权的,一般会做出撤销或是维持等裁判,除非是在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的情形下,人民法院才可以对处罚行为进行合理性审查,让司法权介入到行政权当中,改变处罚行为。

当事人诉讼是人民法院对民事纠纷审理,附带解决行政纠纷,要对案件进行判决,人民法院在处理行政裁决等行为中需要司法变更权。

如果对处理行政处罚的案件能放宽到让人民法院享有司法变更权,那对行政裁决案件放宽也未尝不可。

而且行政裁决针对的民事纠纷本身就属于人民法院管辖的范围内,让人民法院在裁决案件享有司法变更权只是司法权的一种回归,不用担心司法权会取代行政权的位置和作用。

如果法院被赋予了处理裁决案件的司法变更权,可以将行民交叉案件一次性直接处理,不用再经历两种诉讼。

第三,增加公民等主体成为行政诉讼的被告。

我国行政诉讼法二十五条规定,行政案件的被告只能是行政机关,其他任何人不能成为行政诉讼的被告。

从行政诉讼法立法目的来看,是为了让公民等主体可以监督行政机关合理、合法地实行行政行为,如果公民等主体不满或者行政机关有错误时可以有救济的途径,来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形式当事人诉讼必须是以民事纠纷的另一方当事人为被告,这种方式与我国行政法的法律规定相冲突。

所以,为了构建当事人诉讼,需要法律同意,在适用当事人诉讼的情形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成为行政诉讼的被告。

第四,允许行政诉讼在特定情形下可以调解。

调解是一种解决民事纠纷适用非常普遍、实用的途径,在民事诉讼中发挥重要作用。

调解成功可以平息当事人之间的怒火,让当事人心甘情愿地放弃诉讼,使利益最大化,同时也可以节约司法资源,减少法院的工作量。

调解在我国行政诉讼法是不允许的。

当事人诉讼的最终目的是解决民事纠纷,是处分私权利的行为,应该是准许调解的。

当事人诉讼允许调解后,民事纠纷消失,行政纠纷就更不存在争议,可以让诉讼更好、更和谐地得到解决。

第五,允许行政行为在特定情形下可以停止执行。

因为行政行为可能是有关公共利益的,而公共利益是高于个人利益的,所以在提起诉讼时是不可以停止执行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