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3-4蜀道难学案及答案教案

高中3-4蜀道难学案及答案教案

学习目的1、了解本诗基本内容及其寓意;2、感悟并品味诗人热烈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3、背诵这首诗。

预习检测1、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号,又号“谪仙人”(贺知章评李白,李白亦自诩)。

汉族,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被后人尊称为“”,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鱼凫(fú)扪胸(mén)巉岩(chán)飞湍(tuān)B.喧豗(huī)峥嵘(zhēng)吮吸(shǔn)鸿鹄(hú)C.崔嵬(wéi)砯崖(pīng)栈桥(zhàn)万壑(hè)D.猿猱(náo)秦塞(sè)咨嗟(jiē)攀缘(pān)3、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地崩山摧天梯石栈扪参历井万壑雷B.磨牙吮血以手抚鹰蚕丛鱼凫仰协息C.飞湍瀑流猿猱攀援所守匪亲萦岩峦D.峥嵘崔嵬冲波逆折横绝峨眉倚绝壁4、下列词语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开国何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B.扪参..历井.仰胁息(扪,触摸;参、井,均为星宿名,相传为蜀、秦的分野)C.以手抚膺..坐长叹(抚摸着双腿)D.凋.朱颜(使……凋谢,这里指憔悴)答案:1、太白青莲居士浪漫主义诗仙2、选 D (塞 sài)3 、选B (“鹰”应为“膺”“协”应为“胁”)4.、选 C (抚膺:抚摸胸口)过程学习要点解析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反复出现了三次有什么作用?这一句是全诗的主旨句,它极度夸张地概括了蜀道之难:蜀道险峻难行,环境恐怖险恶,社会危机潜伏。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自《诗经》以来古代民歌中常用的反复这一形式,让这一句随感情的起伏和自然景物的变化一共三次出现。

第一次在诗篇的开头破空而来,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壮的基调,并从内容上统摄全篇。

中间则出现在描写蜀道险峻难行和旅途恐怖凄清的感受之后,是此时诗人魄动心悸、不能自已的感情的体现。

最后出现在诗尾,是对蜀中山川险恶和社会险危的深沉浩叹。

总之,主旨句每次都出现于它不得不出现之处,贯串始终,推动内容层层深入,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畅快淋漓之感。

2.本诗热烈奔放的情感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体现在哪些方面?第一,表现在夸张手法的运用上。

诗人以“四万八千岁”夸张叙述蜀国亘古闭塞的状况;以黄鹤飞不过,猱猿愁攀援夸张描写蜀道难行;以百步九折夸张山路的曲折盘桓;以“六龙回日”“去天不盈尺”“扪参历井”夸张山峰的高峻。

第二,表现在民间传说和神话的运用上。

诗人以羲和驾六龙载太阳神的神话传说表现蜀道之上壁立千仞的险峻,以五丁开山的传说表现蜀道开凿过程中人和自然的斗争,表现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开天辟地的伟大力量。

第三,表现在作者丰富的想象上。

作者借助神奇的想象:想象六龙回日,想象扪参历井,想象畏途上的凄清感受,使全诗罩上了一层神奇的色彩。

第四,表现在本诗以散文化句式入诗而形成的不同凡响的节奏和旋律上。

3.写剑阁的一段包含哪些内容?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说说诗人这样写的意图。

这一段写了剑阁易守难攻、为蜀中门户的形势:对守蜀者成为割据势力的担忧;对蜀中惨烈战祸的揣想;对赴蜀居蜀者的告诫。

当时许多节度使盘踞要地,圣眷最浓的安禄山更是手握重兵。

作者写剑阁之险,蜀中战祸之烈,意在申诫、讽喻统治者注意太平景象下潜伏的危机。

后来的“安史之乱”和唐后期的“藩镇割据”,充分说明诗人的忧虑是多么深远。

典型题例1、诗歌中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神话传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虚写映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摹写神情、动作:_____________________借景抒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夸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了历史上的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出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2.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诗人沿用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展示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由________入________道路上惊险绮丽的山川风光,展示了祖国壮丽河山的千姿百态,为大自然奏响了一曲________的赞美乐章。

同时以山川的险要告诫世人,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社会某些现象的________。

A.秦蜀气势磅礴忧虑与关切B.蜀秦气势磅礴忧伤与无奈C.秦蜀气贯长虹忧虑与关切D.蜀秦气贯长虹忧伤与无奈答案:2 、选A(气势磅礴:广大无边的样子。

形容气势雄伟壮大。

气贯长虹:贯:贯穿。

正义的精神直上高空,穿过彩虹。

形容精神极其崇高,气概极其豪壮)3.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由何润东、董洁联袂主演的电视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一改“梁祝”爱情传说的古典凄美,增添了许多时尚青春的元素,竟然口碑载道。

B.民营企业总要遇到出生难、融资难、准入市场难等难题,这些难题的根子在地方政府的思想上。

地方政府观念不转变,有好政策,也只能是歪嘴和尚念经——老跑调。

C.改革开放30年,千帆竞发。

中国农民破天荒地首次揭开了改革的序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成果不仅仅使农村经济本身迅速发展,还催生了城市的改革。

D.一条狭窄的石砌驿道与关口城墙相连,两旁陡峭山坡夹峙城楼,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答案:3 、选C (“破天荒”不能和“首次”同用)能力训练一.基础训练阅读《蜀道难》中的下列诗句,完成1——2题。

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1.诗的开篇如何叙述蜀道悠久的历史?2.作者为何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答案:1、先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引用传说中蚕丛、鱼凫的开国,寓高山阻隔之意。

接着描述秦蜀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最后叙述蜀道的来由2.、表现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评价表二二、能力成长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蜀僧濬弹琴李白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名琴。

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种,霜降而鸣。

(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答:(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答案:(1)“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果。

(2)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

②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3)填空:“左迁”意为王昌龄,本诗首句通过杨花等意象,渲染出在季节的一种气氛。

(4)作者把“愁心”寄与“明月”的原因何在?答:答案:(3)被贬暮春哀伤(惆怅)(4)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

评价表三学海探究相关链接李白趣事:揭两国四地争李白故里之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这首思乡诗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但千百年来,李白所思念的故乡到底在何处,却一直是个谜。

最近,这一问题更引发了“李白故里”之争:四川江油、湖北安陆、甘肃秦安和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都称自己是李白的故乡,为此闹得沸沸扬扬,甚至连当地政府都出面助阵。

两国四地之争2009年8月,湖北安陆在给央视4套投放的城市宣传片中宣传当地是“李白故里”,引起四川江油市不满,要求立即停播该宣传片,或者删除片中“李白故里”的字样。

安陆则提出,两地可以共同享用“李白故里”的称号,但江油市不答应,双方互不让步。

2009年10月29日,吉尔吉斯斯坦驻中国大使馆商务参赞朱萨耶夫•古邦在访问安陆时,称李白的故里在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

2010年3月,甘肃学者雷达提出李白故里在甘肃天水市秦安县,并引发了一场“李白故里在天水、为李白故里正名”的签名活动。

至此,两国四地为了“李白故里”的归属争得不可开交。

就在这场争论日趋白热化的时候,《咬文嚼字》副总编王敏提出,这场争论的焦点本身就令人质疑,因为双方都没有理清“故里”这个词汇的基本意义。

王敏说,“故里”应该是家庭祖祖辈辈居住的地方。

目前参与“李白故里”之争的四地当中,可以确定的是,李白的确在江油度过了他的童年和青年时代,安陆是李白曾经长住的地方。

而李白在其他两地留下了怎样的足迹,尚有待考证。

出生地成疑李白(701年-762年)在其61年的生涯中,写下了千余首内容丰富多彩的瑰丽诗篇,以才华横溢、豪迈善饮的“诗仙”形象存在于人们心中,但关于其生平故事,却少见可信的历史记载,这给后来的研究者留下了许多谜团。

其中最大的一个谜团,就是李白究竟出生于何地。

“二十四史”之一的《旧唐书》里赫然写着李白是山东人。

到了北宋,欧阳修重新编订《新唐书》,修改了一些谬误,说李氏一家曾在中亚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市)生活。

据《新唐书》记载,隋朝末年,李白的先人不知是犯了什么罪,被流放到西域,李氏一家便开始在中亚生活,一直到武则天时期才回到四川。

李白生于四川。

然而,后世的学者又考证出这一说法也有问题,李白很有可能是在碎叶出生,他5岁时全家才迁到四川。

“生于碎叶”,也是目前关于李白出生地流传最广的说法。

查阅李白的诗作,却发现他曾不止一次表明自己“陇西人”的身份,祖籍陇西。

他曾在《与韩荆州书》一诗中说:“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意思是我本来是陇西的百姓,流落到了湖北。

在《赠张相镐二首》(其二)中又说“家本陇西人”。

他还曾经说自己是“羲皇”后人,“学道三十年,自言羲皇人”。

这个羲皇,就是中华民族文化里被尊为“三皇”之首的伏羲,传说就生于陇西成纪。

因此,甘肃天水市秦安县(唐代叫做陇西成纪)才有了此处为“李白故里”的说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