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李坤望国际经济学1-11章复习重点

最新李坤望国际经济学1-11章复习重点

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第二节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分析方法与模型框架1、生产可能性边界与供给(形状、递增原因、含义)1)含义:表示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所能产生的各种物品或劳务的最有产量组合。

2)模型:两种产品——X、Y;两种生产要素——资本K、劳动L3)递增原因:2、机会成本:1)含义:机会成本是指为生产一单位的某一产品所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的生产数量2)表达式:-△dY/△dX3)解释:A)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凸:生产点由a向b运动时,对应切线斜率绝对值不断上升,即随着X的生产量的增加,其机会成本是递增的。

B)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条直线:机会成本不变。

生产X和Y的两个部门采用的生产要素组合比例完全相同,一个部门所释放出的自焚和劳动,正好可以被另个部门完全吸收,在规模收益不变的条件下,两个部门的生产减少或增加都是固定不变的。

3、社会无差异曲线1)含义:能为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满足的不同商品组合的连线2)性质:无数条无差异曲线、离原点越远,效用水平越大、不相交、凸向原点、负斜率3)用途:a) 确定一国的均衡消费点:均衡消费点为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的切点b) 从规范分析的角度看,社会无差异曲线可以衡量整个社会的福利。

曲线越高,福利越高。

4、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1)条件:生产均衡、消费均衡、市场出清2)消费均衡点唯一:生产可能性边界与无差异曲线相切。

切点处生产者利润达到最大化,机会成本等于相对价格;消费者效用最大化,边际替代率等于相对价格;生产点与消费点重合,生产等于消费,市场出清。

3)国民供给曲线与国民需求曲线A)含义:分别为一国某一商品对应于其相对价格的供给与需求B)推导:P21C)国民供给曲线与国民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了封闭条件下的均衡产量、消费水平以及相对价格5、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1)条件:生产均衡、消费均衡、贸易平衡2)国际均衡价格为过剩供给曲线与过剩需求曲线的交点。

第三节国际贸易的起因1、起因:1)生产技术差异2)要素禀赋差异3)要素禀赋差异4)要素禀赋差异5)要素禀赋差异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第二节劳动生产率差异与国际贸易:李嘉图模型1、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A、绝对优势含义:一国在某一产品的生产上比其他国家劳动投入更低或劳动生产率更高B、比较优势含义:(1)在两国都能生产同样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其中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均高于另一国。

(2)该国可以生产优势较大的产品,处于劣势地位的另一国可以专门生产劣势较小的商品。

(3)通过国际分工和贸易,双方仍然可以从国际贸易中获利。

2、贸易形态与贸易利益p30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第三节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H-O-S定理)第四节要素积累与国际贸易第四章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第二节特定要素模型一、基本假设1、X、Y两种产品生产都使用资本和劳动;2、规模收益不变;3、劳动是同质的,可在两个部门间自由流动;4、劳动总量是固定的,并且充分就业;5、资本是特定生产要素,即两个部门的资本不能互相使用;6、每个部门的资本投入都是固定不变的;7、所有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由以上假设可得到:生产函数充分就业分析:1)由于资本特定不变,在商品价格不变的前提下,两个部门的劳动边际产出、进而劳动报酬,与劳动投入量成反比。

2)劳动边际生产价值线反映了对劳动的需求与劳动价格之间的关系,亦即劳动需求曲线。

3)劳动需求曲线的形状取决于生产函数的性质,位置取决于商品价格。

4)在E点,两个部门的劳动报酬相同,劳动在两个部门的分配达到均衡。

5)劳动的分配一旦确定,两个部门的生产也随之确定。

第三节国际贸易与收入分配一、商品价格与要素价格假设Px上升至PX′,X部门的劳动需求曲线上移至VMPLX′。

X部门的劳动报酬超过了Y部门,劳动由Y向X部门转移据边际收益递减规律,X部门的劳动边际产出下降,而Y部门的劳动边际产出上升。

X部门的劳动报酬回落,Y部门的劳动报酬回升。

新的均衡点E′第五章需求、技术变化与国际贸易第一节重叠需求理论重叠需求理论核心细想:两国之间贸易关系的密切程度是有两国的需求结构与收入水平决定的一、消费者行为假设假设(1)在一国之内,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者偏好不同,收入越高的消费者就越偏好奢侈品,收入越低的消费者就越偏好必需品(2)世界不同地方的消费者如果收入水平相同,则其偏好也相同结论:两国的消费结构与收入水平之间是一致的,即两国收入水平越接近,消费结构也就越相似二、重叠需求与国际贸易1、两国之间的需求结构越接近,则两国之间进行贸易的基础也就越雄厚2、收入水平越接近的国家,互相间的贸易关系也就可能越密切。

反之,如果收入水平相差悬殊,则两国之间重复需要的商品就可能很少,甚至不存在,因此贸易的密切程度也就很小。

3、依据重叠需求理论,如果各国的国民收入不断提高,则由于收入水平的提高,心的重复需要的商品变不断的出现,贸易也相应的不断扩大,贸易中的新品种就会不断的出现。

4、适用性:5、(1)初级产品的贸易是有自然资源的禀赋不同而引起的,所以初级产品的需求与收入水平无关(2)工业品贸易应主要在收入水平比较接近的发达国家之间。

6、重叠需求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不同的适用范围:要素禀赋理论主要解释发生在工业品与初级产品或资本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之间的贸易(发达与发展中之间);重叠需求理论使用解释发生在制造业内部的一种水平式贸易(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第六章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第一节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一、规模经济的含义1、含义: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

2、两种表现形式:(1)内在:厂商的平均生产成本随着其自身生产规模扩大而下降。

(2)对厂商外在,对行业内在:平均成本与单个厂商的生产规模无关,但与整个行业的规模有关3、规模收益(1)含义:指生产过程中产出增加的比例大于要素投入增加的比例。

(2)规模经济和规模报酬递增关系:当生产过程遵循规模报酬递增规律时,自然存在规模经济,但反过来,规模经济并不要求规模报酬递增一定存在。

在外部规模经济情况下,企业的生产过程仍是规模收益不变的,规模收益递增只发生在产业层次上。

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是有别于比较优势的另一种独立的国际贸易起因)1、以2×2模型为基础,做如下假设:a) X部门存在外部规模经济;b) Y部门规模收益不变;c) 市场结构完全竞争;d) 两国相同部门的生产函数、要素禀赋、消费者偏好以及市场规模均相同。

e) 两个国家完全相同f) 在封闭条件下达到均衡时,两国的相对价格完全一致,即不存在比较优势部门间要素密集度的差异产生一种使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凸的“张力”;规模经济则生产一种使生产可能边界向内凹(机会成本递减)的“吸力” ;假设规模经济的影响超过了要素密集度的影响,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形状是一条凹向原点的曲线TT′。

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在均衡点E,相对价格线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相交;相对价格高于社会机会成本;外部经济导致资源配置扭曲,X部门的产出低于社会最优水平;社会福利水平由通过E点与相对价格线相切的社会无差异曲线表示;由于两国完全相同,两国的相对价格完全相同,两国都同时生产两种产品,社会福利水平也相同。

开放条件下的均衡:此时,点E对两国来说都不再稳定,两国通过国际分工与贸易可以改善各自的福利。

如果A国专门生产X,B国专门生产Y,A、B两国都愿意将各自所生产出的产品一半与对方进行交换,那么两国的消费点都会超过生产可能性边界,位于上图直线TT’的中点C,两国都会获益。

既使两个完全相同的国家,不存在比较优势,外部规模经济也可导致国际贸易的产生。

(2)国与国之间市场的差别:国内市场规模相对较大的国家将完全专业化生产具有外部规模经济的产品,而国内市场规模较小的国家只能完全专业化生产规模收益不变的产品。

(3)进口保护或出口促进等政策措施的采用。

第二节垄断竞争与国际贸易: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1、垄断竞争市场特征(1)允许差异产品存在,原来的完全竞争市场就转变为垄断竞争市场;(2)假设消费者偏爱消费多样化,即消费者认为供选择的商品种类越多越好;(3)产品差异性使同类厂商的产品之间不具有完全替代性,每个厂商都面对一条向右下倾斜的需求曲线;(4)每个厂商都倾向于选择不同于其他厂商的产品;(5)规模经济存在的条件下,厂商在扩大规模和产品多样化之间做出平衡;(每个厂商只生产一种产品)(6)市场可自由进入,当市场平均利润为零时,厂商数目达到均衡,差异产品的种类也随之确定2、市场规模与厂商产量、厂商数目(1)基本假设:a) 同一行业内,所有厂商的生产技术条件和所面对需求条件都相同;b) 每个厂商只生产一种品种的产品,厂商的数目与差异产品的数目等同;c) 该行业的要素投入总量固定不变,市场总需求完全无弹性,即与价格无关。

(2)书p893、开放条件下垄断竞争市场的均衡开放后的情形:国际分工格局:同一行业里,一国只生产某些种类的产品,另一国则生产其他类型的产品,但我们不能确定每个国家生产产品的种类。

贸易形态:产业内贸易。

市场扩大产生的积极效应:(1)通过厂商产量的提高实现规模经济利益;(2)增加产品的品种数量。

贸易的福利效果:(1)生产成本降低,消费者可以更低的价格购买消费品;(2)产品品种增加,消费者可有更多的选择。

4、规模经济、要素禀赋与国际贸易分析框架:垄断竞争贸易模型除规模经济外,再引入要素禀赋差异这一因素分析方法:一般均衡分析(针对两个部门)基本假设:(1)两个部门——X与Y,X是资本密集型部门,属垄断竞争市场结构,Y是劳动密集型部门,属完全竞争市场结构;要素市场仍为完全竞争结构。

(2)A、B两国除了要素禀赋存在差异外,其他一切条件都相同,A国为资本丰富的国家,B国为劳动丰富的国家。

开放后的均衡:A国消费者从B国购买Y产品;但在X部门,两国的厂商各自生产不同的差异产品,两国消费者所消费的X部门产品既有本国的,也有外国的;即在X部门,每个国家都既有出口,又有进口。

由于整个贸易最终达到平衡,所以A国在X部门属于净出口国,B国在X部门属于净进口国。

贸易格局:产业间贸易与产业内贸易同时存在;贸易起因:产业间贸易的发生取决于两国的要素禀赋差异,而产业内贸易则完全由规模经济引起。

两种贸易形式在整个贸易中的相对重要性,取决于要素禀赋差异与规模经济的对比,两国间的差异越小,贸易主要由规模经济引起,贸易形式以产业内贸易为主,反之,两国的要素禀赋差异越大,产业间贸易越显著。

第七章关税与非关税壁垒第一节关税1、关税的种类(1)课税种类分:进口税、进口附加税、出口税和过境税等(2)无差别关税和差别关税(特惠关税、普通关税、和普通优惠关税)→进口关税(3)征收方法分:从量税、从价税、选择税和混合税征收关税会影响资源配置,即引起资源的重新配置,从而引起各种经济活动和一国的福利水平的变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