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三章 要素禀赋理论(国际经济学-南开大学,李坤望)
第三章 要素禀赋理论(国际经济学-南开大学,李坤望)
Y C C*
Cˊ
Q*
Q Qˊ X
图3—11
如图,从C 到C‘,纯粹 的增长利益 ; 从C’到C*, 贸易条件恶 化,抵消了 部分经济增 长利益,以 “转移支付” 的形式为他 国所享有 。
O
悲惨增长”(immiserising growth)
Y
转移至他国的利益部分超出了增长利益,总的福利效果为负。 C C* Q*
r=Px· MPKX=PY· MPKY
(3.4)
由(3.3)和(3.4)两式,可以得到:
w MPLX , Px r MPKX , Px
w MPLY Py r MPKY Py
(3.5) (3 . 6 )
当X的相对价格上升时,X、Y两个部门所使用 的资本-劳动比率均下降。根据边际收益递减规 律,当资本—劳动比例下降时,由于资本相对 于劳动的投入减少,所以资本的边际生产力上 升,相反,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下降。由(3.5)、 (3.6)两式,则,r/Px均上升,而,w/Px、 w/py均下降,即X相对价格上升后,资本的实 际价格或报酬上升,劳动的实际价格或报酬下 降。
结论:
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The Stolper-Samuelson Theorem):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 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 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 S-S定理的引申(S-S定理在H-O基础上的应用): 国际贸易会提高该国丰富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 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
相对价格差异
两国需求条件完全相同
pa<pb,即A国在X商品上 具有比较优势,而B国则在 Y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即 资本丰富国家在资本密集型 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劳 动丰富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 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
图 3-5
三、H-O定理
开放后,A国将出口X,进口Y,B国则相反。因此,A 国X的相对价格将上升,B国X的相对价格将下降,最 终两国价格趋于一致,即两国面对相同的国际均衡 价格。 国际均衡价格Pw由A、B两国的相互需求共同决定。
小国情形 小国在国际市场上可看成是价格接受者,国际价 格不会因其经济增长而有所变动,因此,对小国 来说,要素禀赋变化之后,其贸易条件可视为不 变。 偏向出口的增长的福利效果 经济增长意味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国民福利 的改善; 经济增长又可能恶化本国的贸易条件,对本国福 利产生不利影响。
要素密度逆转(factor intensity reversal):在某些要素价 格下,X是资本密集型的,Y是劳动密集型的,但在另 外一些要素价格下,X变成劳动密集型,Y变为资本密 集型。
K kx
ky
kx /
ky /
ω2
O
ω1
图3-14
L
因为里昂惕夫是 根据美国的技术 条件来测算进口 商品在他国生产 时的要素密度, 但在要素密度逆 转存在的情况下, 这可能会造成误 会。
X的相对价格上升 资本和劳动从Y向X部门流动 X部门是资密型的,需要较多的资本和较少的劳动 Y部门是劳密型的,释放较多的劳动和较少的资本 资本需求大于供给 资本价格上涨 两部门资本-劳动比都下降 劳动供给大于需求 劳动价格下跌
在均衡状态下,劳动和资本的价格分别为 : w=Px· MPLX=PY· MPLY (3.3)
图3-1中,EA、EB分 别表示A、B两国的 要素总量组合ρA>ρB , 故A国为资本丰富的 国家,B国则为劳动 丰富的国家。
图 3-1
表3-1:部分国家1990年人均资本存量(1985年国际价格计算)
国家或地区 瑞 士 人均资本存量(美元/人) 73,459
德 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 本 法 国 美 国 意大利
两国相同部门的生产函数相同; 两国消费者偏好相同; 规模收益不变; 所有商品市场、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两国的生产要素供给是既定不变的; 假设A国为资本丰富的国家,B国为劳动丰富的国家; 生产要素在一国之内可自由流动,在国际间不能流动; X、Y的生产技术不同,假设X为资本密集型产品,Y为劳 动密集型产品; 不存在运输成本或其他贸易障碍。 由以上假设可知,A、B两国除要素禀赋不同外,其他一 切条件都是完全相同的。
需求逆转(demand reversal):当某一国对于某一商品享有生产上 的比较优势,但因其国民在消费上又特别地偏好该商品时,将会 使得原来依据H-O定理所决定的进口方向发生改变。
二、国际贸易与要素价格均等化
随着贸易的开展,两国X商品的相对价格的差异会 不断缩小,并最终达到均等。在这个过程中两国丰 富要素的价格不断上升,稀缺要素的价格则不断下 降,于是两国要素价格朝着差异缩小的目标变化, 趋向于一个共同的水平。随着商品价格的统一,两 国要素价格水平也将达到均等。 单位价值等产量曲线(unit-value isoquant)和 单位等成本直线(unit isocost)
贸易三角ΔQAOACA 和ΔQBOBCB
图 3-7
H-O定理 :根据比较优势原则,一国出口 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 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
第三节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一、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要素在每一部门的报酬 等于其边际产品价值,即等于其边际产出与商品 价格的乘积。在均衡时,生产要素在所有部门的 报酬应当是相同的。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与资本在生产中往往是互补的,因此, 一些自然资源密集型的产品,如能源,往往也是 资本密集型的。 从自然资源的角度看,美国的某些自然资源是相 对稀缺的(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的),如石油。 这样,美国的太宗进口商品很多是自然资源密集 型产品。 从自然资源角度看,实际上美国进口的是其稀缺 的自然资源,而不是资本。
第三章 要素禀赋理论
本章结构
要素禀赋理论
基本模型 H-O理论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要素积累与国际贸易
要素禀赋理论的验证与补充
第一节 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模型
一、要素禀赋
要素禀赋: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 比例。如果一国的要素禀赋(K/L)大于他国, 则称该国为资本(相对)丰富或劳动(相对)稀 缺的国家;反过来,他国则为劳动丰富或资本稀 缺的国家。
50,116
42,745 37,854 36,480 35,600 34,705 31,640
台湾地区
英 国 韩 国
25,722
21,453 17,995
墨西哥
12,900
资料来源:Summers and Heston(1995), Penn World Tables 5.6; 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ILO), Yearbook of Labor Statistics, 1994.
Q O
图3-12
X
悲惨增长的前提条件: 经济增长偏向增长国的出口部门; 增长国在世界市场是一个大国,即其出口供给的 变动足以影响世界价格; 增长国进口边际倾向较高,即增长国对进口的需 求会因经济增长而显著增加;
增长国出口产品在世界市场上需求价格弹性非常 低。
三、要素积累与比较优势
如果时间足 够长的话,要素 积累或经济增长 可能会改变一国 的比较优势型态, 即以前具有比较 优势的产品,现 在由于经济增长 可能变为比较优 势;反之,以前 处于比较劣势的 物品,现在也可 能变为具有比较 优势 。 Y
资料来源:W. Leontief(1954):“Domestic Production and Foreign Trade: The American Capital Position Reexamined”, Economia Lnternaionale.
昂惕夫之谜(The Leontief Paradox):美国 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 这一结果与H-O理论恰恰相反。 里昂惕夫的解释:有效劳动(effective labor) 由于劳动素质各国不同,在同样的资本配合下, 美国的劳动生产力约为他国(比如意大利)的3 倍,因此若以他国作为衡量标准,则美国的有效 劳动数量应是现存劳动量的3倍。从有效劳动数 量看,美国应为(有效)劳动相对丰富的国家, 而资本在美国则成为相对稀缺的要素。
二、要素密集度
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指生产某种产品 所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这也是一个相对的 概念,与生产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无关。
kx=Kx/Lx ky=Ky/Ly
kx>ky
X是资本密 集型产品
Y是劳动密 集型产品
图 3-2
三、模型基本假设
Px· X0=Py· Y0=1 1=w· L+r· K (3.7) (3.8)
K 1/r X
Y X′(X0=1/PX)
自由贸易下,两国 的单位价值等产量 线完全相同,所以 单位成本线也完全 相同,要素价格自 然也相同。
Y′(Y0=1/PY) O L
1/w
需要强调的是: 1.要素价格的均等是以商品价格的均等为 先决条件的。现实中,由于运输成本和一些贸 易壁垒的存在,各国的商品价格难以达到一致, 因此,国际间要素价格均等化在现实中一般难 以实现。 2.要素价格均等还要求生产技术条件必须 完全一样,这也是一个比较苛刻的条件。
第四节 要素积累与国际贸易
一、罗伯津斯基定理 (Rybczynski Theorem)
假设某一生产要素总量增加,比如说资本供给增加了ΔK。
K x K x K K y kx Lx Lx Ly
(3.9)
k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