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风雨》教学设计

《风雨》教学设计

《风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篇课文,本单元学习写景诗文,这些文章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大自然的的美景,是发了亲近自然、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怀。

本文叙述的是一场狂风暴雨,令人惊叹的却是通篇不带一个“风”字、“雨”字,仔细体味,又觉得无处不在描写风雨,无处不在体现风姿雨态。

学情分析
春天是学生熟悉而喜爱的季节,都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

这篇文章语言口语化,平易好懂,节奏明快,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七年级学生,对于鉴赏理解美文的能力不是很强,教师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的方法技巧,使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

让学生学会联系自己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在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来阅读本文,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在阅读中积累重点词语和优美语句。

过程与方法:
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关注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学习重点
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学习难点
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学习方法朗读法、批注法、讨论法
课型:自读课
学习时间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造氛围,创意境
二、初读课文----知字词,明内容
1、请同学们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各段都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在文中圈点批注。

(教师适时纠正同学们易读错的字)明确:第1段:树林全貌;第2段:垂柳、杨叶、芦苇;
第3段:断绳羊、女孩;第4段:葡萄蔓、苍蝇;
第5段:鸟巢、鸟儿;第6段:废纸、猫、瓦;
第7段:浮萍、鱼儿;第8段:老头、孩子。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风的?写出了风怎样的特点?
明确:文章先从树林子开始着手,呈现给我们一幅恣意的狂风图。

接下来,
从形状、声状方面对被风吹得乱了的垂柳、杨叶、芦苇进行了生动的描写,继续展现狂风大作的画面。

写了几组自然物,作者的笔锋陡转,写到了动物,写到了人。

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景物描写来具体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
三、精读课文----赏美点,析方法
1、自读,美点寻踪
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写景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并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方式:可以自读自评,可以同桌互读互评,也可以小组内互读互评)
2、展读,欣赏品味
请小组派代表交流展示“自读”成果,教师适时评价、指导,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朗读技巧。

(方式: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品读来达成目标,如教师范读、领读、学生个人读、小组齐读、女生齐读、男生齐读、全班齐读等。


3、思读,分析方法
小组讨论:文章描写"风雨",全文却无"风雨"二字,仔细体味,又觉得无处不在描写风雨,无处不在体现风姿雨态。

这种高明手法,令人拍案叫绝。

作者是如何把景物写的惟妙惟肖、形神兼备的?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
1、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
2、抓住景物特点绘形、绘声、绘色、绘神,使景物能够逼真地再现在读者面前;
3、在景物中融入自己情感,并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4、借助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语言优美生动。

四、悟读课文----谈感受,明主旨
文章最后一段写道:“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他们为什么会惊喜呢?他们还会做什么?如果你就是这些孩子们中的一员,请你以第一人称,写出你的感受和行为。

明确:尽管大自然的疾风骤雨给许多生灵造成了灾难,但是孩子们还是能从中找到快乐的童年。

在其他景物和人的衬托下孩子们的童真和快乐成了这个世界最美好、最感人的东西。

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之情,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五、拓展延伸----读好书,重积累
推荐阅读:贾平凹的散文《丑石》、《月迹》
板书设计:
风雨
贾平凹
抓住景物特征融入自己情感借助修辞手法
主旨: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
教学反思:
散文思想感情一般比较含蓄,教学时,必须启发学生进入所描绘的意象中去感受,怎样才能进入意境呢?教师要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现象,引发学生体验、感受、联想,使学生身临其境体味作者思想感情。

不足之处是在教学中,指导朗读上做得不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反复诵读,才能体会优美语言,从感性意象到理性领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