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代上海人性格和上海的发展

近代上海人性格和上海的发展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依照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上海成为五个对外通商口岸之一,允许英国上海设立租界。

开埠后的近代上海成为远东最繁荣的港口和
经济、金融中心,「是近代亚洲唯一的国际化大都市」。

当年,今上海市黄浦、静安以及虹口、杨浦这四个区主要是上海公共租界(以英美为主),长宁区是上海公共租界
的越界筑路区,卢湾、徐汇两区主要是上海法租界。

当时上海的租界地区享有完全独立的行政权和司法权。

租界的存在使得上海未被战火所波及,并享有实际独立的地位和充分的国际联系,带来了近代上海的繁荣。

但虹口、杨浦两区在后来被划为日军防区,成为日本势力范围,在淞沪会战期间和华界受到同样的重创。

自中国近代史的开始,上海在这段历史中就扮演这举足轻重的作用,历史上的各种事件都会和上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甚至上海在部分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不得不说,中国近代史中,上海近代史是熠熠生辉,不可磨灭的一个章节。

历史需要人来演绎,上海近代史的表演者和创造者则是当时生活在上海这座城市中的芸芸众生。

元朝1292年,中国设上海县,面积大约有2000平方公里,县衙中心所在地为今天上海市中心的黄浦江西岸,是上海作为一个有行政规模历史的起点。

从元、明、清到民国初年,一直是上海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上海地区人口最稠密的地区。

如今上海地图的市中心区域,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异类,就是由人民路和中华路
所组成的一个环形马路。

过去的环城公共交通11路线以老西门为起点和终点,而车轮
碾过的地面,人们穿行的脚下,就是当年的城墙。

环城内就是城里,上海县衙的心脏地带,从这里可以清晰看到上海新旧城区的分界线。

上海开埠后至1920、30年代,逐步
发展成为“远东第一大都市”,在此期间移民的数量远远超过世代居住于此的原住民。

他们来自于中国各地,但是其中来自江苏、浙江两省者占到80%以上,占据绝对优势,各自约在数十万至百万人以上不等。

另有约3%的安徽籍,以及约1%的广东籍。

这部分族群成为当时的“上海人”,他们构成了当今上海人的主体,是近代以来的老上海人。

可以从历史资料中看出,上海是个包罗万象的城市,接纳了来自周围地区的人们迁移到这个人杰地灵的地方,甚至在近代前期非本国居民也成为了上海的常住居民,1949年以前,上海被称为“十里洋场”,租界内曾经吸引了很多外国侨民定居。

其中上层侨民(主要来自英美两国,共有1万多人)大多居住在2个租界的中西部以及越界筑路地段。

这种人文基础奠定了上海这座城市的个性,也在岁月中练就了上海人自身的性格和个性,不同于他们的出生地,而是一种新兴的,别的地方所没有的特有的性格。

上海自开埠以来,向来是西方新思潮和新风气进入近代中国的窗口。

各种新派人物在这里创办、经营报纸、杂志和出版机构等文化事业。

辛亥革命前,上海已是革命党在国内最大的舆论宣传基地,并与海外的日本东京、南洋三足鼎立。

上海人拥有接纳先进思潮,擅长思考局势和精打细算的性格特点,使得那些先进思想传播着更能发布自己的思想和理解,而上海人对于这种新兴思想的接受能力也使得一系列的革命运动的重要本营定在上海。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上海顷刻间成为中外传递有关辛亥革命消息的
中心,3天后,几乎所有的上海报纸都以显著的标题登载武昌起义的消息。

稍后各省相
继宣布独立,上海民情振奋,革命舆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在短短两个月内,上海共创刊了30多种小型报纸,大多以宣传革命、报道各地起义和转载各地消息为主。

而最为重要的是,这些消息,通过电讯、报刊,迅速向全国各地发散传播,有力地助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由于上海独特的历史积淀,上海人独特的性格个性,造就了上海近代史上的飞速发展,无论经济还是文化,物质还是精神。

海派文化则是其中一个很好的例子。

海派文化,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融汇吴越文化等中国其它地域文化的精华,吸纳消化一些外国的主要是西方的文化因素,创立了新的富有自己独特个性的海派文化。

海派文化既有江南文化的古典与雅致,又有国际大都市的现代与时尚。

区别于中国其他文化,具有开放而又自成一体的独特风格。

1843年上海开埠以前,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吴越文化,就为海派文化提供了基础,开始孕育了海派文化。

1843-1949年期间,特别是19世纪30、40年代,以吴越民系为主的大移民,哺育了海派文化的成长。

这便是海派文化在近代史中的发展过程。

在随后的几次文化动荡中,海派文化也有过被冲击和沉沦,但是如今的海派文化却依旧林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可见其生命力和其优秀程度!在当代世界,海派文化正焕发了青春,充满了活力,健康地发展,在新的基础上正在走向成熟。

在近代,上海的经济发展让世人瞩目。

由于上海人对于新兴思想的亲和力,使得上海人更容易接受新兴的经济模式。

这里就不得不说到上海人的精明,精打细算。

上海人的精明,反映在日常生活中,既包括谋取个人利益的行为,更包括对个人权益、利益的维护,该得到的,他们一分也不让。

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市场虽尚不成熟,此时的商业竞争却十分残酷。

洋商与洋商之间、上海商人与洋商之间、上海商人之间,竞争都十分激烈。

学习洋商先进的商业手段,结合自己对于本地的理解,上海商人总结出自己的经商方式,在这种互相比拼的环境中,上海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推动,又上海商人和上海人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快,许多外来商品进入上海市场,接着又由上海推向周边,以至全国市场。

上海成为远东最繁荣的港口和经济、金融中心。

上海人兼容并包,精打细算的性格特点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人们都说,一块地造就一群人,一群人早就了一块地。

上海便是这样一种情况。

在当今世界局势下,上海依旧在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地前进着。

回顾近代,海派文化和上海的进出口经济的诞生给予这座城市新的内涵。

着眼现在,世博会的召开又在这土地上画下绚烂的一笔。

放眼未来,这片水土养育的人们,必将在这片水土上谱写更加优美的篇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