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如何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如何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作者:王炳富
来源:《学知报·教师版》2012年第42期
在科技不断发展、新型信息传递手段越来越多的今天,语文教学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不仅是完全可能的,而且是必须的。

新形势下,如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已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下面就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谈些粗浅的看法。

首先,可创设情境,增加直观性、形象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获取能力的一种动力。

学生有了兴趣,才有学习的毅力和意志。

而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产生激动人心的情境效果,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如教《秋天》一文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新课前,先投影春、夏、秋、冬四幅风景图,让学生观察指出哪幅是秋景图,口头简要描述画面,并背出表现秋天的诗句,然后在声画背景下播放全文的朗读录像。

那美不胜收的佳景和配音员丝丝入扣的朗读,让学生在有如身临其境之中感受秋天农家的静谧,渔民满载而归,牧羊女与牧童如痴如醉的微妙情感。

其次,为教师加大课堂容量,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插上了翅膀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可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让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启发、点拨、解决疑难问题以及听说读写训练上,如在教《最后一课》一课时,在启发学生思考回答韩麦尔先生在外貌、神情、言行、爱国神情,对“我”的影响的基础上,教师投影显示出完整的板书设计。

这样做,让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快了好几倍,再利用节省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运用描写手法对一个熟悉的人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刻画出性格特点。

写完后,指名学生读一遍、评一评,使学生能多方面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增加了学生学习、思考的机会和训练密度,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又提高了课堂效率,还能让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第三,可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化繁为简,变难为易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改以往主要靠口头语言和文字符号传授的传统模式,打破了封闭式的死水一潭的教学状态,以其鲜明的直观形象,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以其多变的手段,促进学生积极的思维,从而使教学得以化繁为简,变难为易,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一文,利用CAI课件,形象地向学生展示赵州桥、卢沟桥等典型石拱桥的画面,学生兴趣盎然地边听着教师的讲解,边欣赏。

第四,可丰富作文素材,培养观察、分析、联想、想像能力,拓展思维空间,优化作文教学。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视觉、听觉形象,能使学生简便、快捷地直观现象,感觉真切、自然,甚至可以身临其境,进入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混合构成的氛围,使教学过程情境化、趣味化、形象化,诱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这为丰富学生的表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提供了物质基础。

这样在作文教学时,可突破时空的限制,将人、事、物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促进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的形成,联想想像力的增强,审美能力的提高。

第五,可使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综合运用于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种感觉器官并用,学习效率最高,这是已被科学实验和教学实践证明了的规律,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中的图片、文字、声音、色彩、动画等,可以多角度、全方面地丰富学生的感知,使学生迅速入境,视听并举,身心投入,左右脑并用,感觉得以引发、强化,对学生的思维的训练更趋灵活、全面、立体,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在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时,我们也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 目的明确,讲究实效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其根本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切忌形式主义和盲目使用,必须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各种媒体的不同功能,选择运用,训练朗读能力,可选用声学媒体。

如让学生听优秀播音员和演员的朗读录音,也可录取教师或学生的范读播放,这样,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纠正朗读中的不良现象。

2. 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如要播放录音或影视图像等,不能不加任何必要的指导和反馈,而只是单纯播放。

播放前、播放中、播放后要进行哪些工作或什么时候播放什么,放在哪个环节播放,以及要综合运用哪些媒体,使其有机结合,教师都要事先精心安排,全面考虑,恰当组合,以保证教学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