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提纲论文题目:纸业公司的发展现状分析与方向论文纲要:1 导论1.1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1.3 研究思路、方法与结构2 造纸产业的现状分析2.1 造纸产业的特点2.2 国际造纸产业的发展状况2.3 中国造纸产业的发展状况2.4 中国造纸企业的现状分析4 板纸产品分析4.1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4.2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定义4.2产品生命周期的类型4.3 纸产品的生命周期4.4 板纸产品的主要应用5 纸业公司环境分析5.1 现有企业间的竞争5.2 潜在进入者5.3 替代品5.4 供应商5.5 购买者6 郑州纸业的基本状况6.1 公司基本概况6.1.1 公司位置、公司面积和规模、公司主营业务和生产经营方式、经营规模、公司生产流程、6.1.2 公司营销模式6.1.3 公司竞争优势分析6.1.4 公司竞争劣势分析6.1.5 公司竞争综合分析6.1.6 “4P”“4C”“4S”三位一体营销策略7 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选择7.1 市场细分7.2 目标市场选择8.绩效考评8.1 内部营销人员绩效考评结束语致谢参考文献l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l.1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外资的不断进入,我国造纸工业取得了快速发展。
从目前来看,我国造纸产业国际竞争力不强,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也相对较低。
但造纸产业又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原材料工业,与国民经济发展互相依存,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我国造纸产业的发展空间相当大。
在这一背景下,研究我国造纸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方向显得十分重要。
造纸产业是与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建设息息相关的重要产业部门,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新闻出版、印刷、商品包装以及其他多种工业的主要原料,其产品还广泛应用于农业、国防等部门领域,是国民经济的一个基础工业,造纸工业的特点不同于一般日用消费品工业,它是技术、资金、资源、能源密集型,规模效益显著,连续、高效生产的基础原料工业。
因此造纸产业关联度很大,关联到林业、农业、机械制造、化工、热电、交通运输、环保等产业。
不断增长的造纸产品的需求,对上下游产业的经济有一定拉动作用。
造纸工业可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经济发达国家,纸及纸板消费量增长速度与其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同步,世界纸和纸版的生产量也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增长。
造纸工业在全球工业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在中国经济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我国造纸产业也得到了较快增长。
近年来我国纸产品的产销量均居世界前列,但是国外竞争者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我国造纸产业的竞争能力,松懈了国内生产者的竞争意识,“中国成为纸业大国、纸业强国”的说法充斥世界。
事实上,我国纸产品的产销量大,国际化程度低,质量状况也未显著提升,结构性短缺仍很严重。
另外,我国造纸产业在最近几年中的发展主要应归功于劳动力成本、国内市场规模以及国家在产业发展环境上的维护。
虽然在表象上能暂时提升产业的显性层面竞争力,但仍属于低级的生产要素,这从根本上制约了产业整体水平的升级。
国内市场规模对造纸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很明显,这一方面有助于消化国内企业的大量产品、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培育产业规模;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内企业国际化的主动性,不利于产业或产品竞争力的提升。
同世界造纸工业发达国家现比,我国造纸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目前国际纸业市场呈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也对提升我国造纸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1.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发达国家主要面临着对资本、贸易、市场的争夺加剧,而发展中国家主要面临的是保护和发展本国经济,打破发达国家的经济垄断和壁垒,如何提高本国经济竞争力等严峻挑战。
产业安全是我国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
经济全球化的结果是竞争无国界,一个国家的市场既是国内市场,也是国际市场,所有企业都将直接或间接参与全球竞争。
对国内市场来讲,我们的产品不出去,外国的产品也会进来,国内市场的竞争实际上也是国际竞争。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产业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国际竞争力上。
造纸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影响力较大。
我国造纸工业产品总量中80%以上是印刷工业重要的基础物资,又是主要的各类包装材料以及建材、化工、电子、能源、交通等工业部门和国防军工技术配套用的重要产品。
我国造纸业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行业在整体上呈现出效率低、污染童的特点,人们对造纸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格外关注,在各地的环境治理中,造纸企业也一直是首当其冲。
从世界各国造纸工业发展规律可以发现,造纸工业产品纸张的增长率与国民经济增长率墓本平行发展,造纸工业与国民经济发展有着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近些年我国造纸产业的发展也呈现出这样的特点。
研究表明,我国造纸业的发展与国内宏观经济的发展高度正相关。
因此,在我国国民经济高速、稳定发展的背景下,造纸业仍将保持快速发展的趋势。
虽然我国造纸业的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国比重不高,但是,近年来我国造纸业快速发展,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上升,造纸及纸制品业工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由1998年较低的1.47%稳步增长到2005年的2.28%,造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我国造纸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之一,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
在国际纸业市场全球化的趋势下,本文为其他学者对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方法,为国家制定相关产业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可以使国家在制定政策时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和前瞻性,对探讨研究我国造纸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2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1.2.1国外有关产业竞争力问题的相关研究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给各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竞争挑战和发展机遇。
美国济在二战以后长期处于世界经济的主导地位,但是随着一些国家经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在不少方面受到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竞争和挑战。
例如在电子业、家电业、汽车业、钢铁业、卫星发射服务业、飞机制造业等产业方面,美国一些重要的产业竞争力下降,失去竞争优势的现实,引起美国政界、舆论界和学术界的不安。
从80年代初开始,美国普遍关注产业国际竞争力问题,先开展了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报告、学术著作。
1983年美国总统里根任命了一个由30个成员组成的“工业竞争能力总统委员会’,,其成员来自企业界、学术界、工会和政府。
该委员会于1985年提出了题为《全球竞争—新的现实》的报告,此报告引起了巨大反响,推动了学术界对产业竞争力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探索。
1987年,美国国会还设立了一个由150名议员组成竞争能力委员会立法机构,目的是通过立法增强政府和企业在提升美国产业竞争力方面的作用。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企业与政府研究中心是80年代研究国际竞争力问题的重要学术机构,1988年该学术机构出版讨论会论文集《国际竞争力》。
后来,美国国内众的学术机构和商业机构也纷纷组织相关研究,如美国工程研究院和纽约证券所分进行了题为《国际竞争能力的技术发展》和《美国高技术产业竞争能力之评价》研究。
20世纪80年代中期,英国、日本、德国以及一些国际经济组织也开始对国际竞争力进行研究,1983年英国经济社会研究理事会(EconomicandSocialReseCouncil)委托大学和研究机构进行了二十多个项目的研究,三年之后在布鲁塞尔欧洲高级管理研究院举行国际研讨会,该研讨会涉及主题有:竞争力本身的概念一个国家经济层次上,竞争力问题研究内容;在企业的经营和战略中,哪些问提高竞争力有关。
1980年总部设在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WEF(WoridEconoFon”n)组织的达沃斯年会上,世界各国企业家、银行家、经济学家及政府官员就业的竞争力以及国际竞争力的问题展开了讨论。
后来为了使世界各国的实业界领金融巨头和政界要人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及实力对比的变化有综合全面的了解并提供更多的信息,促进各国提高各自的国际竞争能力。
世界经济论坛开始开展国际竞力研究并发表专题研究报告,1986年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初步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
在2000年的《全球竞争力报告》中设计了四个反映国际竞争力的指数即增长竞争力指数、当前竞争力指数、经济创造力指数和环境制体制指数,并就此4项指标分别对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国际竞争力排名,排名的依据是对影响和决定国际竞争力等主要因素即开放程度、政府、金融、技术、管理、基础设施、劳动、法规制度进行定量分析,数据来源于有关机构的统计数据和问卷调查。
1989年世界经济论坛与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ntemationalliistitilteManagemeniDeveloPmeni,IMD)联合共同进行国际竞争力研究,从国家竞争力和行业竞争力的关系出发,着眼于国家整体实力与发展水平,建立了国际竞争力模型。
每年9月1日在瑞士洛桑公布各国竞争力的评价结果,成为全世界各大传媒的报热点。
IMD认为,国家间的竞争是处在特定环境下的产(企)业的竞争,因此通过评价提升产(企)业的环境因素来评价国家的竞争力,其具体内容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技术、产业结构、政策、法律、制度等因素。
IMD认为有四对基本变量对塑造一个竞争环境至关重要:(l)本地化与全球化(ProximityversusGloballty);(2)吸引力与渗透力(Attractivenessversus^sgressiveness);(3)资源与工艺过程(ssetsversu:Processes);(4)个人冒险精神与社会协调发展(IndividersusSocialCohesiveness)。
这四对力量通过国内经济、国际化程度、政府政策、金融环境、基础设施、企业管理、科学技术和国民素质8个要素反映出来,国家竟争力的评价,也主要从这8个要素入手。
IMD还提出了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十条黄金法则:(l)创造一个稳定、可预见的法律环境;(2)塑造一个灵活、有弹性的经济结构;(3)投资于传统的和技术的基础设施;(4)促进个人储蓄和国内投资;(5)发展向国外市场的渗透力和国内对投资的吸引力;(6)追求政府行为的质量、速度和透明度;(7)改善工资水平、生产率和税收之间的关系;(8)通过缩小工资差别、加强中间级层来保持社会结构;大量投资于教育,特别是中学教育和终身培训;(10)在保持居民期望的价值观的同时通过协调自身发展经济和全球经济来确保财富的储蓄增长。
但是,从学术的角度来看,最早系统地、全面地研究竞争力以及国际竞争力学者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他出版了著名的有关竞争力研究的三部曲《竞争战略》(1980)、《竞争优势})(1985)、(国家竞争优势)}(1990),分别从微观、中观和宏观角度论述了“竞争力问题”,提出了竞争战略理论,竞争优势理论以及国家竞争优势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