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北省关于大力加强企业上市的指导意见

湖北省关于大力加强企业上市的指导意见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企业上市的若干意见(二〇〇八年五月八日修改稿)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重要精神,抢抓我国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历史机遇,加强我省资本市场建设,加快企业上市步伐,鼓励和引导全省上市后备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实现资源优化配臵、制度创新、做大做强,促进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正确认识我省证券市场发展现状自1992年鄂武商股票上市经过17年的发展,我省证券市场已经初具规模,成了全省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省共有68家企业通过境内外资本市场募集资金557.8亿元,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省上市企业滑坡比较严重,上市公司质量令人堪忧,企业上市形势比较严峻,与我省经济快速发展现状、与实现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要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主要表现在直接融资比率偏低、上市公司总体规模不大、资本市场结构不够合理、企业上市步伐趋缓等方面。

因此,大力培育上市后备资源,增加企业上市数量,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是我省当前发展资本市场的紧迫任务。

全省上下要充分认识推进企业上市、培育上市后备企业的紧迫性,加大上市后备资源培育力度,加快企业上市步伐,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二、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一)总体要求。

推进企业上市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按照“培育一批、上市一批、储备一批”的基本思路,采取力争主板、立足中小板、抢抓创业板、拓展境外资本市场、鼓励非上市股份公司进入股权代办转让系统等多策并举,大力推动我省企业上市工作进入一个良性、快速发展的通道。

(二)基本原则。

1、市场导向。

企业上市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适应资本市场运行要求,切实发挥市场配臵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2、企业自主。

企业是市场经发展主体,更是证券市场发展的主体。

上不上市以及怎样上市由企业自主决定,要注意发挥企业的主体性作用。

3、政府推动。

各级政府和部门要高度重视企业上市工作,采取必要的政策措施大力加强资本市场建设,努力为企业上市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三)目标任务。

到2010年使我省各市州都有上市公司,全省境内外上市公司数量达到150家以上,累计融资总额1000亿元以上。

三、加强上市后备企业培育(一)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

各级各部门要注意调动企业参与资本市场的积极性,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加大对拟上市企业培育扶持力度,鼓励和引导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做大做强。

企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正确认识、准确把握资本市场的功能和作用,彻底打消“圈钱”的念头,在不断提升公司质量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并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不断促进企业发展壮大。

(二)优化省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

省政府有关部门和市、州、县人民政府要创新思维,拓宽视野,切实把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科技含量高、资产质量优、发展前景好、上市积极性强的企业遴选出来,不断充实、优化上市后备资源库。

省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设在省发改委,入库的企业由市、州、直管市、神农架林区从本级资源库中推荐。

(三)上市后备企业的基本条件1、合法存续、具有上市意愿的股份有限公司(或可整体改制为股份制公司的有限责任公司);2、公司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在800万元以上或最近一年净利润在500万元以上,净资产在2000万元以上;3、公司生产经营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4、公司生产经营具有较强的竞争力;5、具备健全且运行良好的组织机构;6、具有持续盈利能力,财务状况良好,近两年无不良信用记录、无违法行为。

(四)上市后备企业的遴选程序。

省上市后备企业采取企业申报和各市州推荐,由省发展改革委(省企业上市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同)会同省直有关部门择优遴选确定。

省属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经省国资委同意,可直接向省发展改革委报送申报材料;其他企业的申报材料按属地原则或隶属关系由所在地发展改革委(或具体负责企业上市的工作部门,下同)受理。

各市州发展改革委收到企业申报材料后,会同本级财政、科技、经委、国有资产管理等有关部门,按照申报条件对企业的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并将初审合格的申报材料集中报送省发展改革委。

省发展改革委根据各市州和省属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申报情况,在征求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省经委、省国土厅、省国资委、省工商局、省地税局、省国税局、人民银行武汉分行、湖北证监局等有关部门的意见后,确定省上市后备企业名单,并发文公布。

(五)健全上市后备企业动态管理制度。

省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实行动态管理,每年对后备企业进行调整,条件成熟的企业要尽量吸收进来,使省上市后备资源库始终保持100家以上的储备,其中至少30家企业进入辅导程序,20家企业进入发行申报程序,形成“培育一批,上市一批,储备一批”的格局。

(六)完善上市后备企业培育指导与督导制度。

完善促进企业上市专家资源库,选聘一批具有丰富经验的证券类从业人员为我省上市后备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要建立切实可行的指导机制,有计划地开展上市培育巡检活动和组织专家团队对全省上市后备企业进行巡回考察、现场指导。

省相关部门每年对各地上市后备企业的培育工作进行督促和检查,加强综合考评,做好督导推进工作。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建立企业上市直通车制度。

各市、州、县(市)对于上市后备企业在改制、资产重组、上市申报等过程中涉及的各项审批及相关查询、咨询等方面要采取“一企一议”的办法,简化程序,减少环节,特事特办,开辟“绿色通道”。

各有关部门应指定一名领导作为责任人,负责协调处理本部门为企业上市的服务工作,并指定专人为企业上市提供全方位服务,包括:通告有关政策法规,提醒办理事项,帮助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协助企业办理各项手续等,对企业上市申报过程中需要有关部门出具的一系列证明、意见、确认函等文件材料,建立“一站式”服务制度,由牵头部门负责初审后协调各相关部门尽快办理。

(二)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对符合条件的省上市后备企业,省发展改革、财政、科技、经委、信息产业等有关部门要在申报国家和省高新技术产业专项、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以及国债项目财政贴息等各类政策性资金方面给予优先支持。

从2008年起,省级预算安排的各项政策性扶持资金要优先向上市后备企业倾斜。

对符合有关政策规定的上市后备企业投资高新技术项目、重点技术改造项目,优先推荐享受国家及地方贴息贷款和科技扶持资金。

各级政府应根据实际需要安排资金,用于解决资本市场发展的重大问题和推进企业上市的奖励、培训、宣传推介等工作。

(三)大力支持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

1、省上市后备企业在按照上市要求进行股份制改造时,对由于历史原因未能如实反映的存量资产,经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评估认定并报同级发展改革委备案后(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须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核准),可作为作价依据,不影响股份制改造手续的办理。

2、对企业改制前存在的未缴纳职工各类保险、拖欠银行贷款、与环境保护不相符合等问题采取适当的措施妥善处理。

3、对企业改制审计评估后净资产增值部分,企业依法补缴所得税后,属省及省以下留成部分的,由同级财政以项目补贴的方式等额用于支持企业发展。

根据上市规范要求,对已补缴前年度所应补缴增值税和所得税,属省及省以下留成部分的,由同级财政以项目补贴的方式等额用于支持企业发展。

4、对按规定量化到个人的资产,暂缓征收个人所得税,在发生转让时一并缴纳。

改制过程中,因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金转增股本而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可缓交,待上市后或股权转让时补交。

5、对因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导致会计事项发生变化的,追溯调整后引起以前年度应税所得额或应税收入变动的,企业净增应税额,在上市以前可按照法律规定补正申报、补缴税款;企业自行补正申报、补缴税款的,税务机关可按照有关规定不予处罚。

导致以前各期应税额减少的,可按规定抵减欠税或当期应税款,没有欠税或当期没有应税款的,可申请税务机关办理退税。

6、上市后备企业历年来享受国家有关优惠政策形成的“国家扶持基金”,经财政部门审核并报当地政府批准,可归原企业股东持有。

从股份公司设立到上市期间,仍享受原有优惠政策。

(四)优先安排项目用地。

对上市募集资金的投资计划项目所需建设用地,各地要优先保证土地计划指标,优先办理核准预审和及时报批,优先供地。

上市后备企业在股份制改造过程中,对原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土地,以出让方式处臵的,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按土地评估价格后可按所在地工业用地最低价格标准核定。

在改制时一次性缴纳土地出让金确有困难的,可申请在两年内分期付清,上市成功后要在半年内缴清。

(五)降低上市成本。

1、减免上市后备企业在改制重组过程中办理资产臵换、剥离、收购、财产登记过户的交易税费和其他费用。

企业改制涉及产权变更过户且实际控制人没有发生变化的,可直接变更企业名称,免交出工本费外的其他一切费用。

因历史原因未办理产权证并无争议的,依法补齐权证并列入企业资产,收费项目一律按规定的最低收费标准征收。

2、上市后备企业土地使用证、房产证、车船使用证、给排水及供电计划指标、资质等级、自有工业产权过户时,公司控股股东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视为变更登记,免收变更、过户手续费;公司控股股东发生变化或有交易行为,有关税费全额缴足后,地方留成部分全额用于支持企业发展。

3、上市后备企业在改制过程中的审计、资产评估、验资、公证等中介收费按国家和省规定标准的下限收取。

4、上市后备企业改制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并辅导备案后2年内(不足2年上市的,至上市日止),省及省以下按企业每年新增所得税本级留成部分全额给予补助。

5、上市后备企业自建自用的生产性建设项目,自与合格的上市保荐机构签署保荐协议之日起2年内(不足2年上市的,至上市日止),免交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

(六)建立奖励激励机制。

1、设立企业上市扶持资金。

通过整合省财政现有企业专项资金等方法,对企业发生的上市辅导、保荐及审计、中介机构服务等费用分阶段给予奖励,由省企业上市主管部门按照相关程序负责办理。

具体标准如下:(1)改制辅导阶段。

指上市后备企业改组、改造或新设为股份有限公司后,完成尽职调查并向省证监部门申报获得受理进入上市辅导期的阶段,每个企业奖励50万元。

(2)申报发行阶段。

指上市后备企业已经向中国证监会报送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申报材料且已获受理的阶段,每个企业奖励50万元。

2、表彰上市有功人员。

上市后备企业成功上市发行股票后,由企业所在地政府对企业法定代表人及相关人员进行适当表彰奖励,在评定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时优先予以考虑。

3、各级政府分别设立本级企业上市奖励基金,对企业改制和上市培育期所发生的上市辅导、保荐及审计、中介机构服务等费用分阶段给予补贴,分担企业上市成本,并对上市有功人员进行表彰。

(七)改善金融服务。

1、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