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同理心学习

同理心学习

单元一发觉一、单元目标1.能注意到同理心技巧的各个层面,帮助学习了解他人,并且学习怎样回答他人的感觉。

2.能够更开放自己过去的经历,更能聆听你自己的感觉,这种独一无二的自我意识来自你对周围世界的亲身体验。

3.主要目的是希望你能感觉到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能分别自己与他人感觉的不同,用同理心去收听别人,能确实抓住自己与对方的感觉。

二、什么是同理心?字面上来说,同理心是感觉进去,好像穿着别人的鞋子站一会儿,也就是体念他人的感觉。

同理心是暂时有条理地认同他人体验的一种过程。

同理心也是一个发生于人际关系的过程。

这是确实倾听、了解并对他人感觉发生共鸣的过程。

1.同理心包括了三种过程:1)一个人必须确实倾听他人;不只是他的话。

2)还得包括他话中的感受,真正的与他共鸣。

3)必须要有反应,而反应的方式是令对方知道有人确实听到他所说的话。

因此倾听、话中的感觉,并且有所反应是三个必须的条件。

同理心的确是一种关心与爱的艺术。

不过,它可不是与生俱来的。

有很多人,你们一定也认识几个,就从来没有发挥过这种以共鸣精神去了解周围人的艺术或技巧。

同理心是个牵涉到两个人的过程!必须是两个确实倾听对方说话的人─也就是彼此互听,而且对彼此的感觉发生共鸣。

事实上,二人之间要发生某种形式的同理心,只须要几秒钟的时间。

然而我们知道它的过程是相当复杂的。

第一,它涉及到感觉,第二,要有两个人。

2.同理心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主要步骤:1)先收听自己的感觉同理心的起始是先收听自己的感觉,假如无法触及自己的感受,而要想体会别人的感受,就太难了,因为这个领域对你来说还是一片空白呢!因此,首先你必须能把自己调整到可以发掘自己的感受,能体会这些感受。

2)表达出自己的感觉重要的是选择表达感受的方式。

3)收听他人的感觉一旦你自己的感受与表达方式不再干扰你倾听别人后,你才能开始练习体会他人的感觉;可以帮助你找出别人感受的线索很多。

4)用体谅来回答他人的感觉最后,你一听到别人的感觉就会发出某种反应,并能让对方认为你听进去了,且能体会他的感觉。

因此,收听自己以找出自己的感受、表达他们、与体会他人的感觉并与之起共鸣,是同理心发生的四个过程。

三、收听内在的声音在一开始,希望你们集中精神去体会自己的感受。

听起来很简单,不是吗?你终究该是最了解自己的人吧!然而,你却极可能对内在进行感受程度一无所知。

我们大部份的人都是这样。

1.感觉的忽视在我们的文化中,一些日常用语如:「别这样感情用事!」或「我们应该理智一点!」就是要我们轻视感觉。

从小我们就被训练成只注意事实。

我们更注重的是所发生的事情,而不是包括你我在内的人的感受。

我们学着习惯性地忽视它,甚至改变它。

对情绪低潮的人,我们常说:「开心点!」心灵受创的人我们会说:「别哭!」:我们一定会告诉生气的人说:「冷静下来」。

就是这样,我们对感觉慢慢的陌生了,但是它们并未消逝,只是我们转过身去不理它了。

2.感觉如何产生既然感觉对同理心如此重要,我们如何才能调整过去的坏习惯与经验,寻回原有的感觉能力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应先考虑「感觉」这个字,这是一个感官方面的字眼。

它是神经系统藉神经纤维,输送电波刺激肌肉与腺体,连带心理的连锁反应─譬如我们的呼吸次数、心率及汗湿的手心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有所感受时的生理现象。

假如你置身于一群陌生人中,你大概会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手心出汗吧!那时你可说是自己很紧张,这对你的感觉也算是正确的描述了。

在此所要指出的是,在那一刻你不仅感觉到了紧张,而且也真的很紧张。

你的神经系统正处于亢奋的状态。

体会自己的感觉,也就是体会自己身体的讯号。

感觉是对一种情况或经验的自发性反应,大部份的这种反应均来自我们的身体。

一点不错,感觉就这样来了,无法控制,也不能制止。

然而我们仍然可以控制对感受的反应及态度。

我们想表达身体的感受,实际上只是对内部反应作表面的批注罢了。

我们的身体不时地将感觉数据传达给我们,问题是我们最常作的却是忽视它。

身体与情绪是息息相关的,即感觉是来自身体的。

我们要体认感觉的的确确存在于身体内,哪里痛或紧张的时候,你可以确实抓住自己的感受,同样的,借着生理上的联系,感受也可以找得到。

我们的身体不时地输送信号给我们,告诉我们现在觉得如何,而我们通常都忽视此种信号。

3.发掘自己感觉的理由我们起码有三点理由必须发现自己是如何感觉的:1)为了隐藏感觉或是抑制它,我们浪费了大量的精力。

2)若不能体认自己,我们就不可能收听到别人的感受。

我们既然忽略本身的感受,就极有可能忽视他人的感觉;3)除非有办法掌握并且了解本身的感受,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事实的真象,因为我们的耳目会被遮掩了。

故而,找出感觉的根源,确实体认生理上的感觉,是一件相当重要的事。

找到你感觉的来源是必需的。

最主要、也是最好的方法就是多注意自己的身体,认识自己确实的感受。

这也就是我们现在要作的事。

4.如何收听内在的声音为自己找一个舒畅、有点活动空间,不会受影响的地方。

好!用点时间开始找吧!首先,你要是有点怀疑,没有关系,那就是一个感觉,不要让它溜走,看看自己如何对待它。

试着找出生理上受到的影响─这个感觉是由何处产生出来的。

现在闭上眼睛自己站一会儿。

请闭上眼睛,整个练习过程中都不要打开。

闭眼睛的目的是希望排除分心的因素。

你必须试着聆听自己,试着倾听身体内部,现在开始收听自我内在的变化;请尽量集中精神于你本身内部的变动。

试一下任何可能的动作,继续聆听身体给你的各种信号。

搜出你身体紧张的部位,活动一下这些部位。

还有哪里不能放松的?当你由头到脚开始放松的时候,注意你身体的信号。

你只要放轻松,想办法找到紧张的部位就可以了。

请利用几分钟回想过去半小时内的经验并在纸上记录你身体紧张的部位。

简单地写下那些你留在深处的感觉。

回想一下整个的过程,切勿忽视任何感觉。

现在你该学会自我体认了。

那一点对你最为困难?你发现什么部位一直不能放松?那些部位得特别用心才能放松?自我体认困难的原因就是感觉与想法是全然不同的。

然而,我们的语言及生活方式都把二者弄混了。

思想是合乎逻辑的,是一整套的论点,也是一套存在脑中的关于世界、个人经验的论点。

感受都是发自内在的反应,一种直接的体验,是体内变化的直接表现,而不是一种说明。

本单元所用的「感受」这个字,事实上大多数人都叫它作情绪。

然而我们着重的是与感觉想关的生理感受或情绪反应。

我们平常用于生理及情绪感觉方面的字眼几乎完全相同。

像是:冷、不舒服、疼痛、懊恼或温暖都是描写生理感受与情绪的用字。

用在身体的感觉如冷、形容身体冷、房中的气温很冷,用在情绪上时,如一个人觉得冷、不适、害怕。

要点是感受就是感受。

我们称之为情绪的例如害怕、气愤和悲伤是来自不同的刺激,不过二者都会产生生理再变化;感觉都保留在体内了。

如流汗的例子,你可能因生理感觉流汗如屋中的热气,运动、疲倦,也可能因为情绪反应即神经紧张而流汗,流汗的结果是一样的;感觉与情绪都以你的身体为依归。

我们再回来讨论感觉与想法不同。

最大的不同是感觉可能来自身体内的任何部位,而且可以造成各种不同的反应;思想却是从头脑发出的,我们常常在阐明想法的时候,用的却是感觉这个字,以致带来困扰。

如:叙述不确定的想法最容易和感觉混淆不清,例如我们说:「作完这件事后,我觉得我该回家了。

」事实上我并不是真的有这个回家的「感觉」。

我可能觉得有挫折感、或觉得疲倦,但我的那句话实际上是说明一个想法:「即我想我等下可能会回家,但我还不太确定。

」你们有没有发现其中的不同?「我想我可能会回家因为我觉得很累。

」而不是「我觉得该回家了。

」另一个例子:我们也常把感觉与意见的说明弄得含混不清。

例如有人说:「我觉得学习同理心完全是浪费时间。

」事实上这是一个意见,应说成:「我想这是个浪费时间的学习。

」或「我觉得的应该是不舒服、乏味得很」才对。

想法与感觉是二回事。

再者,要是因信念或期望的缘故把想法与感受用在同一个句子里,那就更混乱了。

例如:「我觉得这些学习很值得。

」这可不是一句描述感受的话!应该说:「我觉得有希望。

」「我认为这些学习会很有价值。

」你听出感觉与想法的不同了吧!有一个可以由话中分别感觉与想法的线索是,凡是你说:「我觉得如何」时,你要拿出来分享的多半是一种想法,而不是感觉。

另外可以用来参考的是,感觉通常都是形容词或副词,例如你觉得不公平的话,你可能说:「我很生气。

」「我很」如何如何就是形容一个人的词句,表示他有某种感觉,而且发现到了。

既然感觉是我们本身经验的自发性反应,那么控制感觉就不可能像控制思想行为那么好。

我们可以思考并且按规则去控制思想与行为,却控制不了感受。

我们可能希望快乐,然而这个希望本身并不能使我们快乐起来。

我们可以有些行动,可以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环境到最能导致快乐的情况。

又例如我们感到恐惧时,也不能叫自己不觉害怕,不过,我们可以采取忽视它的态度,或不显示出来,或逃开令我们害怕的东西或环境,但是还是没办法叫自己没有害怕的感觉。

重点在于我们无法控制感受,但可决定采取什么应对的方式,也可使说法改变使我们产生某些感觉的情境。

另一个难以收听到自己的感觉,和难与人分享的分因是,分享感受会使人们距离接近,而基本上,我们都害怕与别人太亲近。

害怕自己会受到伤害,担心别人不了解,怕别人不喜欢我,于是我们避开直接交换感觉,只谈些想法与观念。

但是要作同理心训练,最最重要的就是收听自己的感觉频道,而且开始生活在感觉的层面上,因为感觉是人际关系的直接线索。

「我想…」,「我觉得…」,「我很…」,「我觉得你是一个友善的人。

」,假如把这句话换个句头:「我想你是一个友善的人。

」还是以「我想…」起始的叙述比较合适。

这也可告诉你这是一个想法上的叙述。

「我想你是一个友善的人,和你在一起我觉得很快乐。

」假如你发现所写下的有些是想法而非感觉,可以想法重新写或可以用「我很…」起头的句子。

假如能用「我很…」的句子大概所表达的也就是一个真正的感觉了。

当然这并不是一个绝对的准则,有些感觉也不能用「我很…」的句子来形容,不过大部份都可以。

勉强你自己把那些感觉说明改成可以用「我很…」开头的句子。

明白感觉与想法的不同、能分辨二者的不同是绝对重要的,因为这种辨别力是学习同理心的基础。

彼此分享感受,藉人际关系交流的感觉;藉某种关系分享感受与到达同理心的层次是攸息相关的;因此感觉实在太重要了。

因为在任何关系中都少不了它,但我们有时就是说不出是什么感觉;当我们和别人在一起,问一些问题,我们常有所感,并且想找出感受的实质。

例如我们问:「他到底是谁?他在说什么?他觉得如何?他说了什么有关他本身的事?他喜欢什么?」这些问题都能帮助你收听到他人内在的心声。

任何关系中都少不了各种感受,问题是人们不想告诉我们真正的感受;他们顾左右而言,他把感觉隐藏起来,我们自己有时也不告诉别人自己的感受,也把它隐藏起来不让人知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