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过秦论
逃跑的人/溃败的军队
争着
形容词活用
例句
会盟而谋弱秦(以弱 天下之民) 以愚黔首
活用类型
形容词的使动 形容词的使动
释义
使……弱 ,削弱 使……愚蠢
废先王之道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尊贤而重士
形容词的使动
形容词作动词 形容词作动词
使……作废
变小,变弱 敬重、看重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因利乘便
形容词做名词
形容词作名词
对比
地
出
陈涉
迁徙之徒”
秦始皇
“至尊” 王侯之家 万乘 “良将”“信臣精卒” “劲弩”“利兵 据亿丈之城
位 “瓮牖枢之子人,
身 “行伍之间”
军队数量 “数百” 军队素质 “疲弊之卒” 武器状况 “斩木为兵” 地理条件 “阡陌之中”
多次运用对比的手法:
1 . 九国联盟与秦国实力的对比; 2 . 九国会盟之时与惨败之后两种情况的对比 3 . 陈涉与九国的对比;
动词活用
例句
约从离衡 序八州而朝同列
活用类型
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
释义
使……离散 使……朝拜
外连横而斗诸侯
却匈奴七百余里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 亡秦族(吞二周而 亡诸侯矣 )
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
使……争斗
使……退却 使……灭亡
流血漂橹 追亡逐北 争割地而赂秦
使动用法 动词作名词 动词作状语
使……漂起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理清全文思路。 2.归纳掌握重要的文言文实词、虚词及 句式。 3.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 析及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行仁 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继
续
《过秦论》内容结构
一
兴亡过程
(1-4)
兴
崛起(1)
发展(2)
极盛(3) (4)
亡
始皇 陈涉
二、分析原因(5)
特殊句式
(五)省略句
① 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向郡 ② 铸以(之)为金人十二 ③ 倔起(于)阡陌之中 ④ 威振(于)四海 ⑤ 身死(于)人手 ⑥ 委命(于)下吏
定语后置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中心词 +之+ 形容词
(3)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 铸以为金人十二 (4)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中心词+ (5)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定语+者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6)马之千里者。 中心词+ 之+定语 以“之”或“者”作标志。 +者
9、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1、下列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是: ( B) A、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
B、敬希见谅。
C、为仲卿母所遣。 D、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
下列各句按宾语前置情况进行分类, 相同的两项是( AC )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惟兄嫂是依
C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D何后之有?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不爱珍器重宝肥沃之地 爱 吴广素爱人 爱莫能助 收天下之兵 兵 行军用兵之道 沛公兵十万 非及向时之地 向 向吾不为斯役 秋天漠漠向昏黑 因利乘便 乘 致万乘之势 李白乘舟将欲行
动词 动词 动词 名词 名词 名词 名词 连词 动词
吝惜 爱护 隐而不露、心理愿意 兵器 战争 军队 先前 假使 将近 趁着、凭借 ché ng 一车四马为一乘shè ng 乘坐
延及孝文王 延 秦人开关延敌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动词 动词 动词
延续 引进 邀请
因遗策 策 振长策而御宇内
会盟而谋弱秦 弱 弱国入朝 不若孀妻弱子 举 包举宇内 西举巴蜀 举国欢庆 杀人如不能举
名词 名词
策略 鞭子
削弱 弱小 年少
形容词的使动 形容词 形容词 动词 动词 形容词 形容词 夺取 攻取 全 尽
结构助词,的 代词,代秦孝公 结构助词,的 结构助词,的 结构助词,的 代词,代天下之兵 指示代词,这类的 指示代词,这类的
转折连词,却 修饰连词,地 转折连词,却 因果连词,因而 修饰连词,地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而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坚固的地势
有利的形势
• (一)判断句 • ①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 也。 • ②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 (二)被动句 • ①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 ②为天下笑者,何也? • (三)宾语前置句 • ①陈利兵而谁何。 • ②崤函之固,自若也。 • (四)状语后置句 • ①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 ②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 宋、卫、中山之君也。
翻译原则
• 3、文中如果出现特殊句式(如:判断句、 省略句、倒装句等),翻译时要按照现代 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 • 例句:锄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 • 错译:锄头 枪把并不锋利于钩戟长矛呀!
• 错因:于,介词,在形容词之后引出比较对象, 相当于“比”。这是个介宾短语后置的句子, 翻译时应把介宾短语提前做状语。 • 译文:锄头 枪把并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呀!
作用
• 1、有表示比喻的。如例(1)、例(7); • 2、有表示处所、方向的。如例(2)—— 例(6)。 • 3、表示对人态度的。如《鸿门宴》一文中: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您为我 把他请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 他。” • 4、有表示用作工具的。如《愚公移山》一 文中:“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即“用畚 箕(把土石)运到渤海边”。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为什么却以大部分篇 幅来叙事呢? 本文以大部分篇幅铺张宣扬秦的兴盛史, 再以秦的速亡史与之比较照应,运用了先扬后 抑、扬中有抑的手法,处处予以衬托、对比, 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 说明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是不施仁政施暴政, 劝戒后来的统治者只有施仁义,行仁政,才能 长治久安;同时,这也体现了贾谊辞赋家的政 论特色,用夸张的手法叙事状物,达到文势滔 滔,波澜层迭的艺术效果。
4 . 陈涉与秦国的对比;
5 . 秦国前后兴亡的对比。
翻译原则
• 1、忠于原文(不能错译漏译,尤其是比较 重要的字;尽量直译)。 • 例句: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 之士。 • 译成:不爱珍贵的器物、贵重的宝物和肥 沃富饶的土地,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
错因:“爱”没有翻译出来,应译为“吝 惜”。
翻译原则
• 2、文中如果出现特殊用法的词(如:通假、 活用等),译文中一定要有所体现。例如:
• 例句:外连衡而斗诸侯。 • 错译:对外采取连衡的策略来拼斗诸侯。 • 错因:斗,使动用法,使……争斗。文言中,不及物 动词的后边有宾语时,这种不及物动词大都是使动词。 这里,在“斗”的后边带有宾语“诸侯”。 • 译文:对外采取连衡的策略来使(其他六国)诸侯相互 争斗。
介词 量词 动词
赵奢之伦制其兵
统率
制服 统治 丢失 使……灭亡 讲信用 可靠的 金属 坚固
制 制其弊
履至尊而制六合 亡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吞二周而亡诸侯
皆明智而忠信 信
信臣精卒陈利兵 而谁何
金人十二
金
金城千里
有席卷天下……之意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之 东割膏腴之地 收天下之兵 聚之咸阳 有宁越……之属为之谋 有田忌……之伦制其兵
字
读音 通假字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一词多义
词
常见虚词 谦敬辞
成语 句
句式判断
文言文的翻译
像席子、包裹、布袋 一样
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 内立法度,南取汉中 序八州而朝同列 履至尊而制六合
名词作状语
名词作状语 名词作状语 名词作动词 名词作动词
像云一样、像声音一 样
像影子一样 在国内、帝王万世之业也 将数百之众
名词作动词
名词作动词 名词作动词
用破瓮作 用草绳系
一词多义 追亡逐北 名词 北 北收要害之郡 名词作状语 将军战河北 名词 因利乘便 因 因遗策 因河为池 以致天下之士 致 致万乘之势 而致千里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固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人固有一死 介词 动词 介词 动词 动词 动词 名词 形容词 副词
败逃的人 向北 北方
趁着 沿袭 凭借 招纳 达到 到达 险固的地势 牢固 本来
5)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为:当作. 云:作“集”的状语,应译为“像云一样”.景: 像影子一样. 译文:(他们砍伐树木作为武器,举起竹竿作为旗帜,天下 人像浮云一样聚集起来响应(他们的号召),(大家)担着粮 食像影子随形那样跟着(他们起来造反).
通假字
• 约从离衡(通“横”) • 合从缔交(通“纵”)战国时六国联合抗秦 的策略。 • 倔起阡陌之中(通“崛”)突出 • 赢粮而景从(通“影”)像影子一样 • 百有余年(通“又”) • 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呵问、盘问。 • 孝公既没(通“殁”) • 威振四海(通“震”)
古今异义
•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因河为池) 古:黄河 今:泛指河流 • 赢粮而景从 古:担负 今:输赢的“赢” • 山东豪俊并起 古:崤山以东 今:指山东省 • 流血漂橹 古:盾牌 今:划船的工具 九国之师 古:军队 今:军队的一个编制单位
名词活用
例句
席卷、包举、囊括
活用类型
名词作状语
释义
中心词+ 数量词(定语)
被动句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动词的承受者, 这样的句子叫被动句。在现代汉语中用“被” 表示。
1、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被……
见……于+对象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动)。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 5、而君幸于赵王。
(受……于)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