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热量平衡
:近地层气温的垂直梯度
近地层(50-100m)气温的垂直梯度
• 垂直梯度> 0,即温度随高度增加,近地层大气处
于稳定状态,湍流热通量方向由大气指向下垫面, P < 0;污染物不易扩散,易造成严重污染天气 • 垂直梯度< 0,近地层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湍 流热通量方向由下垫面指向大气,P > 0 • 垂直梯度= 0,近地层大气处于中性层节状态,P =0
A=F+H
L=(2500-2.4 t)×103(焦耳/千克)
在方程中未考虑:
• 地面上冰雪融解时消耗的热量或者水冻结时放出的热量; 就长年平均情况看,与方程中主要项目比都是相当小的, 但在中高纬度地区的春季融雪期,则必须考虑所消耗的 融解热对该地区热量平衡的影响 • 因降水(水滴的温度不等于下垫面的温度)而引起的热 量交换和植物光合作用所消耗的热量等。该项通常比热 量平衡的主要项目小得多,可以不考虑它们的作用。
平均而言,每年入射地球的太阳辐射约30%由地球和大 气反射和散射回太空,其中三分之二是云反射的,其余 部分则被地面反射和被各种大气成分所散射。
地气系统的有效辐射
• Qf = (大气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 逸散 到大气外的地表长波辐射,取决于地表和大 气温度: • 即,长波辐射(U) = T04
来源: 《科学》杂志(科学 美国人中文版)
全球变暖使大气水汽(蒸发潜热)增加
• 自1976年以来,陆地和 海洋表面的比湿(水汽 含量)普遍增加,这与 温度偏高具有密切联系 • 自1988年到2004年,全 球海洋上空整层水汽以 每十年1.2±0.3%(95% 置信度)的速度增长 • 现有资料证实近20年来 全球对流层上层的比湿 增加
地-气系统的热量平衡:指单位面积下垫面活动层 (即没有明显温度季节变化深度以上)起向上直到
大气上界整个气柱的热量收支相等时的状况。
就整个地球,地气系统的能量呈准平衡状态
• 就整个地球来说,地-气系统的热状况随时间并没有明显变化, 整个系统辐射能的收入和支出,处于一种准平衡状态 • 对于不同纬度带而言,辐射收支情况不同。例如,北半球在北纬 35°以南范围内的全年辐射差额为正,35 °以北范围内为负。 要使各纬度带呈能量平衡,则低纬度地带所净得的辐射能量必须
地球表面的热量平衡方程
Qd = LE + P + A Qd:地表辐射差额(热量)
L:蒸发潜热;E:水汽蒸发或凝结量
P:地面与大气之间的湍流热通量 (显热/感热通量)
H
A:地面与其下层(土壤或水)之间 的热通量,包括垂直交换量H 和水 平输送量F
蒸发潜热:在温度(t)保持不变的情况下, 使单位质量的液态水全部蒸发,变为水 汽所需消耗的热量:
– 白天:B = Q(1- ) – F – 夜间: B = - F (因为夜间直接辐射和天空散射辐射为0)
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总量
Qd = ·Q + D :大气透过率 Q:某纬度上每日 的天文太阳辐射 总量(见) D:天空散射辐射
不同太阳光谱在大气中被吸收情况
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年总量
各种下垫面的反射率
– = 地面或大气的相对辐射系数,一般取值0.95 – = 斯蒂芬-布尔兹曼常数,等于5.16 W cm-2度-4
–T0 = 地面或大气温度(绝对温度K)
地气系统释放到空间的长波辐射量(1月份)
全球辐射差额随纬度的变化
年平均太阳辐射和长波辐射随 纬度的变化。低纬度地区吸收 的短波辐射大于损失的长波辐 射(净辐射为正),高纬度地 区相反。
• 白天:地面获得正值辐射,通过
蒸发、湍流交换、土壤热交换等
方式将热量传递给大气和土壤深 层。各分量在中午前后达到极大
– ρ为某时刻日地距离与平均日地距离的比值;
– 为地理纬度;δ为太阳赤纬(地球赤道面与太阳-地球中心连线之 间的夹角,在+23 °26′与-23 °26′ 之间)
• 主要决定于2个指标:地理纬度和太阳赤纬(季节)
MJ/m2
天文辐射总量随纬度的变化
地-气系统的反射率
• 反射率:
– 从非发光体表面反射的辐射与入射到该表面的总辐射之比,它
是表征物体表面反射能力的物理量。
– 绝对黑体的反射率为0,纯白物体的反射率为1,实际物体的反 射率介于0与1之间,可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
• 整个地-气系统的反射率约为30%,即约有30%的太阳辐
射能被反射回太空:其中三分之二是云反射的,其余部 分则被地面反射和被各种大气成分所散射。
全球太阳辐射的30%被反射,70%被地气系统吸收
湍流交换产生的热通量(感热/显热,sensible heat flux)
T P aC p K H Z
a:空气密度(1大气压下:1290g/m3)
Cp:空气定压比热( 1大气压下:1.0048J/g· ℃) KH:热量湍流系数,受距离地面高度、下垫面 粗糙度和大气层节等因素影响
T Z
地表热量差额的解释
• 当Qd为:
– 正值时,地面通过湍流热交换、蒸发耗热和土壤热交换等方式把 热量传递给周围大气和土壤内部
– 负值时,地面从大气和土壤内部获得热量以达到本身的热量平衡
• 根据不同下垫面,LE 和A可作相应的修改,例如:
– 在陆地土壤中的平均水平温度梯度很小,水平输送量F 接近于0, A 等于垂直交换量H – 在海洋水平和垂直热交换量都很明显,因此,A = F + H – 对于蒸发接近于零的沙漠地区来说,潜热LE = 0。 – 对全年平均来说﹐不论那种下垫面,垂直交换H 都等于0
受下垫面的物理性质,即颜色、粗糙度、土壤湿度等影响
反射率还受太 阳高度角的影 响,随时间发 生变化
地面辐射差额时空变化特征
• 辐射差额的日变化特征:辐射差额最大值出现在正午 以前,最小值出现在傍晚,一天有两次通过零点,一 次在日出后,一次在日落前(太阳高度角约10~15度)
• 辐射差额年变化特征:辐射差额夏季为正,最大为6 月,即接受的太阳辐射大于长波辐射;最小值在12月
太 阳 辐 射 量Βιβλιοθήκη 长 波 辐 射 逸 散 量
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
大气外层:
问题:各层收支平衡吗?
343 W m-2
大气层:
地表层:
343 W m-2
大气层 吸收:19+ 4+106+7+24 =160 释放:40+20+100 =160
地面:46+100=115+7+24
能量失衡 气溶胶增加的反射不及 温室气体吸纳热辐射的 抵消作用,其结果是造 成了众所周知的毯子变 厚效应(大气热焓量增 加),它们使更多的热 量返回到地面,而不是 让其逸入太空,因此地 球辐射到太空中的能量 较之于从太阳吸收的能 量要少。其多余的能量, 大约为每平方米1瓦使地 球逐渐变暖,让冰融化。
IPCC,2007
1955-2005年全球海洋热容量变化
• 在1961年到2003年期间 ,0-3000米海洋层已吸收 约14.1×1022J的热量,等 于地球表面平均每平米加 热0.2W • 1993-2003年,0-700米海 洋层的相应变暖速度要高 一些,约为 0.5±0.18Wm–2 • 相对于1961-2003年, 1993-2003年的变暖速度 较高,但是在2004-2005 年,与2003年相比,出现 了一些冷却情况
IPCC,2007
全球变暖与地球系统中不同组分内能/热焓量变化
• 兰柱是指1961年至2003 年;紫柱是指1993年至 2003年。 • 正的内能变化意思是储 存的能量有所增加 • 即海洋中的热容量、冰 或海冰数量减少而带来 的潜热、大陆中的热容 量(不包括永冻层变化而 带来的潜热)、大气中的 潜热和感热及潜能和动 能)。 • 所有误差估值均为90% 的信度区间。
潜热交换产生的热通量(latent heat flux)
q LE L a K w Z
a: 空气密度
L: 蒸发潜热 Kw: 水汽湍流系数 q : 近地层空气比湿的垂直梯度 Z
近地层空气比湿的垂直梯度
• 垂直梯度> 0,湿度随高度增加,下垫面因 水汽凝结而获得热量,LE < 0 • 垂直梯度< 0,近地层湿度随高度降低,下 垫面因水汽蒸发而失去热量, LE > 0 • 垂直梯度= 0,下垫面无蒸发也无凝结, LE =0
Qds=(1-α) • Q-Qf
• • • • Qds = 辐射平衡、净辐射 α = 地-气系统的反射率 Q = 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量,天文太阳辐射 Qf = 逸散辐射,即通过大气上界向太空放出的 长波辐射
天文太阳辐射总量
• 某纬度上每日的天文太阳辐射总量( Q)可用下式表示:
– T为一昼夜时间;ω0为日没时的时角,ω为太阳时角 – I0为太阳常数[1.96(±0.01)卡/(厘米2‧分)或1367(±7)瓦/米2];
• 方程: B = S + D + G – Rk – Rg - U
• 设短波、长波的反射率为、’,则:
B = (S + D)(1- ) + G (1- ’) - U (S + D)为到达地面的总辐射 (Qd), G (1- ’) 是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
• 设F = G (1- ’) – U,即地面长波辐射差额,方程可简化为:
通过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以各种形式输送到高纬度地带和极地去
• 在陆地上,水圈的水平热通量F = 0;全球平均,热焓量的变化量 Hs = 0 。对于整个地球来说,蒸发(E) = 降水(r) ,而且大气的
水平热通量Fa = 0,所以整个地-气系统的热量平衡具有非常简单
的形式,即Qds = 0
地气系统反射 的太阳辐射
• 辐射差额随纬度变化特征:大致在纬度39度,地面辐 射差额为零;超过39度小于零,即接受的太阳短波辐 射小于长波辐射;小于39大于零,即接受的太阳短波 辐射大于长波辐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