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物学考研无脊椎动物总结知识点最全

动物学考研无脊椎动物总结知识点最全

生物发生律或称重演律:德国学者赫克尔提出生物发展史可分为两个相互密切联系的部分,即个体发育和系统发展,也就是个的发育历史和由同一起源所产生的生物群的发展历史。

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消化系统的进化主线:(一) 原生动物只有胞内消化,可用伪足或胞口摄食,另外还可植食和腐食性;本门动物大多是单细胞动物,少数聚合群体也是相互独立的。

其消化,排泄都是由细胞不同的部分完成。

1. 大草履虫纤毛纲水流中的食物经胞口在胞咽下端形成食物泡。

食物泡按固定路线在虫体内流动时可在溶酶体的作用下消化成残渣由动物后部的胞肛排出。

2.大变形虫肉足纲食物由伪足包围以后通过吞噬作用形成食物泡,随内质流动,与溶酶体作用,在食物泡内完成整个消化过程。

已消化的进入周围细胞质中被吸收,不能消化的留在后端经质膜排出体外。

(二) 海绵动物仍然是胞内消化;本门动物最大的特征是具水沟系。

水流中的食物颗粒(微小藻类,细菌及有机碎屑)附在领上,落入细胞质中形成食物泡,在领细胞内消化或将食物传给变形细胞消化。

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由变形细胞排到水流中。

(三)腔肠动物开始有了消化管;胞内和胞外消化;从本门动物开始出现了最原始的消化循环腔,这是一个由内外胚层所围成的腔,不仅具有消化功能,行细胞内外消化,还具有循环作用,因而得名。

有口,没有肛门,因此口有摄食和排渣的功能。

1.水螅水螅纲有口,消化循环腔与触手相通,食物入口进消化循环腔,腔内腺细胞分泌酶进行细胞外消化,且消化后的食物可储存在内胚层细胞或扩散到其他细胞。

不能消化的残渣再经口排出体外。

位于基部的反口孔具部分肛门生理功能。

2.海葵珊瑚纲食物入口经口道沟入消化循环腔,腔内由宽窄不同的隔膜隔成小室。

在隔膜游离的边缘有隔膜丝,到达消化循环腔底部的丝还可形成游离的毒丝,其富含刺细胞,能杀死食物。

并且其上还有腺细胞,可分泌消化液,行细胞内,细胞外消化。

此时隔膜上已有了肌肉。

(四)扁形动物为胞外消化,但消化管是不完全的;本门动物有一体外开孔,既是口又是肛门。

除了内胚层形成的盲管——肠以外没有扩大的体腔。

1.三角涡虫涡虫纲口后有可伸出的咽,紧接着是分三支的肠,每一支末端都是封闭的盲管.。

无肛门,不能消化的食物仍由口排出。

既可行细胞内消化又可行细胞外消化。

2.华枝睾吸虫吸虫纲口后有富肌肉的咽,用以吸吮食物。

食物经食道到二肠支,这两肠支沿虫体两侧直达后端,无肛门,以细胞外消化为主。

(五)原腔动物线形动物出现了完全的消化管,并且有了分化;本门动物又称假体腔动物,它们都有原体腔,有发育完善的消化管,即有口,有肛门。

消化管分前,中,后肠。

前,后肠由外胚层内陷形成。

前肠又分化为口,口腔。

口腔内有齿,口针等。

咽外有单细胞腺分泌消化酶行细胞外消化。

后肠分直肠和肛门。

而由内胚层发育来的中肠为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

食物由口摄入在中肠内进行细胞外消化。

不能消化的残渣由肛门排出。

但寄生性线虫消化管较简单。

(六)环节动物门环节动物以后由于真体腔的出现,消化管更加复杂和分化,同时有了消化腺。

本门动物是无脊椎动物的开始,体分节,出现次体腔。

1.环毛蚓寡毛纲食物由口经肌肉质的咽进入食道和砂囔,咽可分泌粘液和蛋白酶。

然后在腺体丰富的胃里被消化,最后进入肠。

在肠背部还形成了盲道,可增大吸收面积,,肠后端有一对盲肠可分泌消化酶,帮助消化,最后食物残渣由肛门排出。

2.医蛭蛭纲食物由口入咽经食道到达嗉囔,而嗉囊非常发达,两侧有十一对盲囊可储存食物,然后在胃肠内消化吸收,残渣由肛门排出。

(七)软体动物门齿舌是本门动物特有的器官,可辅助捕食,消化管发达。

1.无齿蚌瓣鳃纲食物由口经食道入胃,在胃周围有肝脏可分泌淀粉酶,且肠胃间有晶杆,可储存食物,也可以分泌酶对食物进行消化,然后经过直肠由出水管排出食物残渣。

2.乌贼头足纲有发达肌肉质口球。

除齿舌外还有鹦鹉颚,用以捕捉食物。

而且胃盲囊增加了消化吸收面积,食物残渣也由肛门排出,此时的三大消化腺:唾液腺,肝脏和胰脏可分泌各种消化酶入胃助消化,并且后唾液腺还可以分泌毒素毒杀或麻醉猎物。

(八)节肢动物门1.日本沼虾甲壳纲口外由大,小颚等各种口器,咀嚼食物,胃分研磨食物的贲门胃和过滤食物的幽门胃,中肠有肝管开口,其分泌的消化酶注入其中,不但有助于消化还为主要吸收部位,虽有一对盲肠,但不发达。

2.东亚飞蝗昆虫纲消化系统发达,腔肠分为口,咽,食道,嗉囔和砂囔。

口内有舌,可咀嚼搅拌。

中肠为胃,可吞咽食物。

嗉囔可暂时保存食物,而砂囔则用以磨碎食物。

胃是主要的消化吸收的地方,其上还有三对胃盲囊,食物残渣同样由肛门排出。

(九)棘皮动物门棘皮动物的胚孔发育为肛门,在胚孔的相对侧内外胚层相贴形成口,称为后口动物。

1. 海盘车海星纲食物由口入食道经胃(包括贲门胃,幽门胃,幽门盲囊)入肠,残渣由肛门排出。

伴随着动物从单细胞向多细胞的发展,消化系统越来越完善,无论是取食还是消化机能都越来越强,各器官分工上越来越明显,对食物的利用率也越来越高。

消化系统的进化直接关系着生物的进化水平,随着生物进化程度越来越复杂,消化系统也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很多器官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粗劣到完善的过程,是消化机能逐渐加强,各器官分工越来越明显。

本文简单对各门动物消化系统进行总结,希望从中窥视消化系统进化的一些过程。

1.消化的过程经历了从细胞内消化向细胞外消化的过渡.这样使捕食范围得以扩大,从原生动物门的有机小颗粒发展到了软体动物门的甲壳虫。

其间伴随着腔肠动物门中有些动物胃内出现刺细胞,可猎杀活体动物,并且软体动物出现齿舌,甚至乌贼还出现鹦鹉喙,可锉食食物甚至是一些贝类,捕食性能越来越主动,捕食对象越来越丰富。

捕食对象的丰富又进一步促使了消化系统的进化。

2.肠的进化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到繁的过程。

原生动物如草履虫中的食物泡只是按一定的路线在体内运输,在腔肠动物中虽然出现了消化循环腔,但还是没有肠,只有到了扁形动物门才出现了原始的肠,它不仅扩大了消化吸收的面积而且进一步进化出现了盲肠,嗉囔等储存食物的器官。

从原腔动物开始,管中套管的形式将食物和残渣第一次分开,且在以后所有高等动物的进化过程中这种套管形式都保存。

这样的消化更完善,与胃循环相比是个飞跃的进步。

3.消化腺经历了由原始的溶酶体到后来各种腺体的进化过程。

从原生动物的溶酶体到腔肠动物及线性动物单个的腺细胞,再进化到环节动物的多细胞咽腺及软体动物的肝胰脏,各门动物消化腺的进化很明显的体现了生物进化过程中向多样化,专一化进化的特点。

同时它与细胞外消化互相补充使之更趋于完善化。

4.肛门的进化从无到有,趋于完善。

从线形动物开始,肛门才在真正意义上出现,它第一次将食物与残渣分开使生物体对食物的利用更加充分,同时也有利于减轻口的负担,促使了口的再进化,其后出现了齿牙及大小颚等各种咀嚼及取食器官,使消化系统真正的完善。

呼吸系统的进化主线:呼吸系统动物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要不断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

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称为呼吸。

气体交换地有两处,一是外界与呼吸器官如肺、腮的气体交换,成肺呼吸或腮呼吸(或外呼吸)。

另一处由血液和组织液与机体组织、细胞之间进行气体交换(内呼吸)1、原生动物、海绵动物、腔肠动物都没有呼吸和排泄系统,呼吸作用通过体表完成的;海绵动物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所有细胞均靠水沟系统的水流直接带来氧并带走二氧化碳。

腔肠动物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借体壁和溶于水中的氧进行气体交换2、扁形动物和线形动物也无呼吸系统,呼吸是靠体表借渗透作用从水中获得氧,并将二氧化碳排到水中,寄生种类为厌氧呼吸.对于这些个体较小、结构较原始、代谢的水平较低的动物而言,其扩散距离短,相对表面积大,通过扩散能满足气体的需要。

3、环节动物的呼吸可通过体表和疣足进行;例:蚯蚓通过皮肤进行呼吸,通过分泌黏液保持皮肤长久湿润.一旦氧通过扩散作用进入皮肤,会被带至体内各部位器官4、软体动物的呼吸通过体壁突起的鳃和外套膜进行;进步意义:鳃是水生动物的最有效的呼吸器官,它可以扩大呼吸表面,鳃丝中的微血管血流动和水流方向相反。

这种逆向流动有利于气体交换。

简介:1.水中生活的软体动物,都具有由外套腔内壁皮肤伸张而成的鳃,称为栉鳃。

原始种类的栉鳃左右成对,位于外套腔中,每鳃具有一条由肌肉、漏斗及活瓣的协调活动,使新鲜的水不断流过鳃。

2.陆生种类无鳃,而且以外套膜形成的肺进行呼吸5、节肢动物的呼吸器官包括鳃(虾)、书鳃(鲎)、书肺(蜘蛛)、气管(昆虫)、气管鳃(幼虫)以及体表;1.气管开口于体表的可关闭的气门,往体内不断细分,不经过循环系统直接将氧气运输到细胞的线粒体旁边,非常有效的一套呼吸系统。

2.书肺也叫“肺囊”,蜘蛛,蝎一类动物特有的呼吸器官。

在蜘蛛腹部前方两侧,有一对或多对囊状结构,叫气室,气室中有15~20个薄片,由体壁褶皱重叠而成,像书的书页,因而叫“书肺”。

当血液流过书肺时,与这里的空气进行气体交换,吸收氧气,同时排出二氧化碳、完成呼吸过程。

6、棘皮动物的呼吸是通过管足和皮鳃完成。

例:海胆口附近有鳃,海星的管足和皮鳃有呼吸作用。

海参体内的呼吸树充满水,这些水是由肛门进入排泄腔,当排泄腔收缩时将海水压入呼吸树,经管进行气体交换。

☆低等无脊椎动物:从原生到环节,无专门呼吸器官,常以体表通过渗透作用进行气体交换.☆高等无脊椎动物:水生种类用鳃、书鳃呼吸;陆生种类用气管、书肺呼吸。

☆由体表呼吸到呼吸器官的发生呼吸器官由体表体内,减少了受损伤的可能性。

呼吸器官结构逐渐复杂,呼吸面积逐渐增大呼吸辅助结构逐渐完善化,提高了气体交换率呼吸调节机制逐渐发展排泄系统的进化主线:1、原生动物、海绵动物、腔肠动物的排泄活动也是借体表完成的;原生动物还可通过伸缩泡进行排泄;2、扁形动物和线形动物的排泄系统为外胚层内陷形成的原肾;扁形动物的排泄系统是焰细胞,线形动物则是原肾管;3、环节动物的排泄系统是由外胚层和中胚层共同组成的混合型的后肾;4、软体动物的排泄系统是中胚层的后肾;5、节肢动物排泄系统有两类,一是体腔管演化而来的肾管,一是马氏管;6、棘皮动物的排泄是通过管足和皮鳃完成。

许多栖于湖泊和海洋的原生动物以及某些海绵动物具有功能上作为排泄器官的伸缩泡。

在原生动物肉足纲、鞭毛纲和纤毛纲几乎都有伸缩泡构造,但在寄生的肉足虫、鞭毛虫及海洋自由生活种类中缺少。

海绵动物的领细胞中具有伸缩泡。

腔肠动物没有特别的排泄器官,直接由体壁外胚层细胞排泄到水中,或由内胚层细胞排入消化循环腔中。

1)原肾管的特点:外胚层内陷形成一端开口——盲管细胞内管2)原肾管的结构:焰细胞:帽细胞、管细胞纤毛不断扑动,产生负压驱动体内废液从小孔滤过进入原肾管原肾管由动物体外胚层陷入体内形成,是扁形动物、线虫动物的主要排泄器官。

在线虫门中有一些较高等的类群,如寄生生活的蛔虫等,原肾型的排泄系统特化为侧管式,因为其形状为“H”形,也称H型系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