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1.教育: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力。
2学生观:是对教育环境中的学生的认识,是对“人”的研究在教育环境中的具体化。
3教学评价:是指收集某个教学状况或某个侧面的信息并基于所获得的信息对教学效果作出客观衡量和判断的过程。
4.内容型策略:指根据教学内容的程度和内在逻辑结构安排教学活动的策略。
5.隐形课程:?6.交往起源说: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提出了一种新的教育起源说。
该说从教育产生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两个方面入手,分析了教育的起源问题。
即生产劳动和交往活动。
7.实验教育学:从十九世纪下半叶,由欧洲开始发展形成,代表人物:梅伊曼和拉伊。
8.学校教育价值取向:是指学校教育工作者以人的成长需要为基础,对学校教育价值的自觉选择。
9.教师职业倦怠--1、何谓教师职业倦怠教师职业倦怠乃是教师因不能有效应对工作的压力而产生的极端心理反应,是教师伴随于长期高水平的压力体验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其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
---2、教师倦怠的层级水平若以倦怠的性质和强度为标志,教师职业倦怠在心理上的膨胀发展一般存在三个层次水平:初级倦怠、中级倦怠和高级倦怠。
---3、教师职业倦怠的特征(1)生理耗竭(2)才智枯竭(3)情绪衰竭(4)人格解体(5)低成就感(6)价值衰落(7)去人性化(8)攻击行为--4、教师职业倦怠的一般过程(1)狂热期(2)能量耗竭期(3)停滞期(4)挫折期(5)冷漠期(6)受创期---5、教师职业倦怠的类型(1)精疲力尽型(2)狂热投入型(3)能力富裕型---6、教师职业倦怠的发生:教师职业倦怠就是因教师在日常教学情境中遭遇到逆境时,由于外部条件限制,或者教师主观的原因而无法克服逆境而产生的负性情绪。
---7、教师性格类型与倦怠(1)依赖型性格与教师倦怠(2)偏执型性格与教师职业倦怠(3)抑郁型性格与教师倦怠(4)攻击型性格与教师倦怠(5)强迫型性格与教师倦怠---8、教师生涯周期与倦怠8个阶段:职前期——职业初期——能力建构期——热情与成长期——职业挫折期——职业稳定期——职业消退期——职业离岗期教师职业倦怠一般会出现在职业挫折期、职业稳定期和职业消退期三个阶段。
---9、倦怠感的具体表现(1)在工作中经常有挫折感(2)人际关系不融洽(3)刻意回避各种社交活动,有自闭倾向(4)周期性的激动、焦虑、恐惧、沮丧,甚至绝望(5)身体健康每况愈下,小毛病不断(6)对工作毫无热情(7)通过抽烟、酗酒、暴饮暴食等方式来回避现实(8)感到自己的工作毫无实质意义,十分无聊(9)不知道将来会怎样,得过且过(10)导致亚健康状态,甚至生命早衰---10、预防和解除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第一,教师要树立克服重重困难,恪尽职守的动力源泉,也是教师缓解职业倦怠最好的“解毒剂”。
第二,教师要了解自己,悦纳自己。
第三,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也不要过高.第四,教师应努力改变自己不良的人格特质,形成良好的个性特征。
第五,丰富生活,放松自己。
10.简述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八次课程改革。
新一轮课程改革从理念到行动都带有强烈的变革意味,对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学理论体系及课堂教学实践模式都产生了很大的冲击,这不仅将引起教学理论的深刻反思与重建,而且对每一位以课堂教学作为自己的教育的日常生活的一线教师来说,既是发展机遇又是严峻挑战。
11.简述教育学原理对教师的成长价值:一、从教育学所蕴涵的生命性中,获得强烈的生命感二、从教育学所具有的时代性中,获得鲜活的现实感三、从教育学的系统性中,获得严谨的逻辑感四、从教育学的开放性中,获得博大的境界感五、从教育学思维的穿透性中,获得现实的透析感12.试述教育学的发展历程(这个题大家先看纲,其他内容大体看看,自己发挥一下就好)(一)教育学孕育—萌发阶段时间跨度: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和西方的古希腊城邦时期——公元十七世纪初叶。
该阶段可划分为两个小的时期:孕育时期和萌发时期1、孕育时期没有专门的教育家或教育思想家。
如中国的孔子、孟子、墨子等,又如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
没有专门的教育著作。
孔子的弟子们所写的《论语》和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论及教育最多的两本著作。
2、萌发时期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教育著作:中国古代的《学记》西方第一部教育专著:古罗马帝国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
(二)教育学的独立阶段这一阶段之所以被称为教育学的独立学科阶段,是因为:第一,提出了“教育学”概念;第二,有建立“教育学”的明确目的;最后,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
(三)教育学学科群形成阶段1、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英国斯宾塞(H.Spencer,1820-1903)的《教育论》。
德国教育家拉伊(W. A. Lay, 1862-1926)1903年出版的《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
美国的杜威(J. Dewey, 1959-1952)1916年出版《民本主义与教育》。
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H. A.Kahpoba, 1893-1978)主编的《教育学》于1939年出版。
中国以1901年王国维翻译日本立花铣三郎的《教育学》为起点2、此阶段教育学科的特点:第一,研究视野开阔。
打破了以前就教育论教育的封闭状态。
其二,开创了教育研究的诸多新领域。
其三,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形成了不同的教育学流派。
(四)教育学学科群深化、整合阶段时间跨度: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科的深化、整合是沿两条路线开展的。
✓一条路线是整合各分支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研究成果。
✓另一条路径是深入研究众多分支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之间的关系和联系。
1、这一阶段较为著名的教育著作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B. S. Bloom)出版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
1963年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J. S. Bruner,1915—)出版了《教育过程》。
1975年,苏联教育家赞可夫(JI.B. 3aHkoB,1901-1977)出版了《教学与发展》。
1972年,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巴班斯基(Ю.K.БбaÓaHcКИЙ)出版了《教学过程最优化》。
2、特点教育学科群深化、整合尚在初始阶段,远未完成。
因此,目前我们还无法概括出这一阶段的特点。
13.试论述中国教育学的发展历程中国教育学科的百年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分界,划分为两个时期,两个时期又分为可以教育学科发展呈现出来的基本状态和主要特征,分为六个阶段。
其中出现过三个历史性中断和三次的转向一、了解与引进西方教育学科(1901~1919)二、转向学习欧美(1919~1949)三、在批判杜威中转向学习苏联(1949~1957)四、教育学中国社会主义化和政治化(1957~1966)五、毁灭性破坏(1966~1976)即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六、在恢复重建中走向独立化(1976~2000)14.当代学校教育在学生观重建方面应该做出那些调整一、认识学生成长的可能性与主动性二、认识学生的具体性三、认识学生成长的综合性四、认识学生成长过程的复杂性15.简述教师专业化的内容及阶段16.如何在理解现代型学校不同于近代型学校的基本特质?与近代型学校相比,现代型学校的特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价值的提升。
现代型学校的存在价值不再停留和满足与传递、继承人类已有知识,实现文化的“代际遗传”和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复制式再生,而是追求为社会更新性发展、为个人终身发展服务的存在价值,使教育成为人类社会更新性再生系统。
第二,重心下移。
首先使教育对象与目标方面的重心下移;其次是教学内容方面的重心下移第三,结构开放。
在学校结构层上面主要表现在两个向度的开放:一个是向外的,包括对网络、媒体的开放,对社区、社会的开放,以及学校之间、相关教育机构之间的相互交流开放;另一个是向内,在管理上向师生的开放和教育、教学活动中向学生发展的可能世界开放。
第四,过程互动。
教学与教育过程中的创生和师生创造力由潜在可能向现实的发展转化,在这样积极、有目的的互动过程中实现。
第五,动力内化。
动力内化意味着学校形成了自己内在的发展需求、动力和动力机制。
17.简述近代以来教学观演变的主旋律:1)关于知识与关注能力2)主“知”与主“行”3)崇尚理性与崇尚非理性18、以你所在的学校或者所教班级为例分析学校或者班级学生的生存状态极其成长问题19.简述全球化对学校教育发展的影响1)全球化对学生身心发展的消极影响:①价值失范②认知缺失③工具理性的强化2)全球化对学校的管理制度的消极影响:首先,全球化对学校特色的“侵蚀”;其次,全球化导致权力分散;再次,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距将因全球化而拉大,学校教育机会不平等现象增加3)全球化对课程与教学的消极影响:①事实与价值在只是上的背离。
②只是自身的作用与系统性弱性化,能力与生活的联系变得日益重要和突。
③教学的不确定性、模糊性增强。
4)全球化对教师的消极影响:①身份认同上的危机。
②权威地位松动。
③职业自主性的匮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