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物描写之动作描写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物描写之动作描写

人物描写之动作描写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动作描写的作用
2、掌握动作描写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动作描写刻画人

教学重难点:重点:熟练运用动作描写的基本方法
难点:能够根据人物的身份、年龄、职业、性格等特点
选择合适动词去描写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哑巴去商场买剪刀,他不能说话,无法用语言告诉服务员自己要买什么。

于是,他就伸出自己的右手,伸出食指和中指当作剪刀,并且上下动动,好像是在剪东西的样子。

服务员一看就明白了这个人要买剪刀。

同学们想一想:哑巴没说话,服务员是怎么知道的呢?其实很简单,因为这个人通过自己的动作来说话。

哑巴买剪刀如此,我们写作文也是这样。

作文时我们把人物的一举一动细致描写出来,写出人物具体动作,那么所写的人物形象就会跃然纸上,活起来。

一、什么叫动作描写?
描写人物富有特征的动作,以表现任务的身份、年龄、性格、品质、处境以及状态叫做动作描写,简单的说动作描写即是描写人物的动作、行为。

了解动作描写的内容
头颈、眼耳、嘴巴、手肩、腰身、脚腿等动作都可以作为笔下的描写材料。

这些描写可以使描写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个性特征更加鲜明动作描写的作用
A.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B.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什么样的动作描写才算好呢?
1.要形象具体
2.要具体生动
二、动作描写的技巧
(一)运用动词+修饰词
一提到动作描写,肯定要准确运用动词。

比方说,表示“看”这个动作的词语就有“瞄”“瞟”“盯”“瞥”“端详”等,我们在写人物动作的时候,就不能总是“我看了一眼”可以根据当时的情况,写成“我漫不经心地瞟了他一眼”或“我死死地盯着他”。

这样,通过准确运用动词,就能把人物的动作写得准确、具体、鲜明。

运用动词,同学们都能做到。

但是有些同学就会有疑问:老师,我用了动词了,为什么写出来还是不具体呢?比方说,我写“她举起了手”,可我们老师怎么还说我写的不具体呢?
其实,这位同学准确运用了“举”这个动词,已经能把人物的动作描述出来了,要想让描写更加具体,人物更加生动,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些小技巧。

这种方法很简单,就是我们在描写人物的动作的时候,首先要准确运用动词,这是基础。

然后在这个动词前或后加上表示“方向”“程度”“轻重”“快慢”“数量”的词语。

如:方向+动词--他高高地举起了手;我向右侧了侧身。

轻重+动词--老师轻轻地摸了摸学生的头;他的脚重重地踢在了墙上。

快慢+动词--厨师手里的菜刀飞快地舞动着;他一下子就跳了起来。

程度+动词--爸爸狠狠地打了小明一巴掌。

动词+数量--他向前跑了几步。

以上这些类的词语可以单独用,也可以结合在一起用。

大家试一试,用这样的方法写出来是不是很具体呢?
练习一
老人的双手很灵巧。

一个泥人在他手里诞生,只要几分钟。

看他又拿起一团泥,先捏成圆形,再用手轻轻揉搓,使它变得柔软起来,光滑起来。

接着,又在上面揉搓,渐渐分出了人的头、身和腿。

他左手托住这个泥人,右手在头上面摆弄着,不一会儿,泥人戴上了一顶偏偏的帽子。

问: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的动词(拿、捏、揉搓、变、分、托、摆弄、戴)
(二)时间静止大法(分解法、动作拆分法)
一个简单的动作分解为一系列具体的协助性动作,然后组合在一起。

就象电影中的慢镜头一样,对每个部分、每个动作都作出描写,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连接起来,
其实,再复杂、连贯的动作,都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在观察和描写时,如果把动作分解成若干步骤,一步一步仔细观察,并选择恰当的动词一步一步地描写,就不难把人物动作写具体了。

时间静止法,简单来说,就是把一个大动作分成几个连贯的小动作,让每一个动作静止的方式一一描绘出来。

我们都知道,在传统的武打动作或电视的慢镜头中,往往把一种行为分解成若干个部分,或者是把一个大动作细化为几个小动作,然后分别对每一个部分、每一个小动作按一定层次具体展示或描写,使整个动作行为栩栩如生。

运用这种时间静止的方法,“敲门”这个简单的动作可以分解为如下几个小动作:①走到门前②停下③举起(右)手④弯曲手指⑤敲门。

准确地描述出这几个连续动作,组成流畅的句子,就能具体地写出人物“敲门”的经过了。

运用这种方法,“敲门”这个大动作,我们就可以写成一段话:他穿戴整齐地来到妈妈的门前,轻轻推了一下,门紧闭着,里面似乎有亮光。

他迟疑地举起了右手,想了想,慢慢弯曲食指,轻轻地敲在门上,里面没有反应,又敲了三下,仍然没有动静。

他鼓起勇气,又轻轻地敲了敲,还是没有人出来开门,他一下子愣在了那里。

同学们,运用这种动作拆分的方法,我们是不是一下子就能把动作写具体了呢?希望同学们在自己的作文中也能运用这种方法,让自己的文章更加具体。

练习二
擦黑板
例文:李孟拿起黑板旁的抹布,蹲在水桶旁,用力上下搓着。

随后将干净的抹布小心翼翼叠成方形,用手按住一边,慢慢从左移到右,她弓着身,低下头,那一丝不苟的神情就像是在雕琢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三)准确运用词语
这里的“准确”,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体现人物特点,二是结合具体情境。

这就要求在写人物动作的时候,避免使用那些“万能词”。

什么是万能词呢?就
是那些无所不能,多用途的词语。

比方说下面的句子:
我走到门前。

我走到妈妈面前。

我走过去。

“走”就是一个万能词,还有“看”“拿”“吃”等等。

这些词用起来看似没有任何问题,可以用来写人物的动作。

但是要知道,这些万能词有时却是万万不能的,因为它们不够准确。

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人物的性别、性格、年龄、身份不同,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行动的特点也一定是不同的。

所以,在描写人物动作的时候,要充分结合人物的性别、性格、年龄、身份等,要表现出人物的特点。

例如:一个家境富裕的孩子,他是把一块钱拿在手里。

而一个贫穷的孩子,他会把一块钱攥在手里。

再如:一个腼腆的人,笑的时候是“抿着嘴,嘴角微微翘起”的微笑,而一个爽朗的人笑得时候是“咧开嘴巴,露出牙齿”的开怀大笑。

第二点,人在不同情景、环境中,行动的特点更是不同的,更需要注意准确用词。

比方说,你在饭后散步时的“走”和上学要迟到时的“走”是一样的吗?肯定是不一样的。

你在平时喝水时,可能是“拿起杯子,把杯子凑到嘴边,一仰脖,喝一口。

”而当你渴极了或者是时间紧急的时候,你会怎样喝水呢?肯定是“一把抓过杯子,凑到嘴边,一仰脖,‘咕咚’灌下一大口”,你看,同样是你这个人,同样是喝水,因为情境不同,表现出来的动作不同,所选用的动词肯定也是不一样的。

提醒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在描写人物行动时,务求做到“准确”二字--抓住人物行动的特点写,抓住人物在特定情境中行动的特点写。

这样才能把人物的动作写准确,把人物写活。

选动词填空
上课铃声响了,教室仍然一片喧闹。

这时,教室外传来老师的脚步声……(请用分解法具体描述“回”座位这一动作。


我立马___ (提、竖)起耳朵,_____(缩、弯),下身子,直向座位____(走、蹿)去。

然后屁股一______(坐、扭),身子一_______(直、挺),课本一______(竖、挡),若无其事地看起书来……
怎样让文章更加形象生动呢?
(一)修辞法
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把某一动作写得形象生动。

例文:一群傣族少女姗姗走来,肩上扛着小纺车,手里提着小灯笼,紧身拖曳的筒裙在随风摇摆。

她们的身材是那样苗条,步履是那样轻盈,仪态大方,好像一群美丽的仙子从天而降。

她跑到跳高架的横杆前,双脚踏地,双臂猛摆,身体就像小燕子一样飞过了横杆。

(二)感官法
调动听觉、味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展示真情实感。

例、猫“追”老鼠:
……突然,只见一道黑色的闪电从我眼前蹿过,我猛地扑上去,“轰——”,顿时天旋地转,眼前满布星星,一颗、两颗、三颗……噢!原来撞到墙上!
《水浒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扑的只一拳,……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

……鲁达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

…… 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

练习三
问题:给下面这段话加入适当动作描写
我很紧张,心想:老师,我求您了,可千万别点我的名呀!我看着老师,惟恐从他的嘴里说出我的名字.
充实后:
我(坐在座位上)很紧张,(两只手紧紧地握着钢笔),心想:老师,我
求您了,可千万别点我的名字呀!(我觉得手心里在出汗,连心跳的声音似乎也听的见)。

我(用祈求的目光)看着老师,惟恐从他的嘴里说出我的名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