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弘扬中华茶文化论文

弘扬中华茶文化论文

弘扬中华茶文化论文
(一)以茶为载体,整合教学资源,开发校本教材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了一种生活德育的理念,提出了学生个体品德和社会道德的提升与发展,要通过学生自
己的生活来实现。

在教学时,教师应当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
出发点,将教材中的材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做到活用教材,注意有效地利用一些本土化的课程资源,补充一
些现实生活中“活”的教材,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

如我校品
德教研组对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认真研读各年级的《品德与社会》教
科书、教学用书以及学生学习活动手册,整体地把握了课标教材的编
者意图和教材编排课程内容的设计情况,针对教材在实施教学中存有
的与本地区教学资源不适应,与本地区学生的社会生活经历不一致的
教学内容,充分地利用学校的图书馆资源,了解各地区不同版本的教材,了解教材编写的原则,再到书店找材料,借助网络资源等手段,
列出了各年级的校本化整合修改的篇目。

我校地处茶乡,根据社情、
乡情、校情和茶文化教育的特点,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
水平,挖掘当地文化,整合教学资源,开发了适合不同年级校本教材。

一年级教材从兴趣入手,编写一些既有趣又有意义的茶诗;二年级教材
以故事为主,讲述茶的来历以及名人与茶的故事片;三年级教材介绍茶
的生长、采摘、制作和茶历史;四年级教材介绍茶的分类;五年级教材
介绍泡茶的方法;六年级介绍茶与生活的关系。

我校发挥茶乡的优势,
以茶为载体,整合教学资源,开发校本教材,教材中深入浅出,富教
于乐的内容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

(二)以茶为载体,创设生活情境,开展活动教学
品德与社会旨在通过让儿童直接参与各种实际活动,以调查、观察、
实验、讨论、制作、演练、游戏等多种方式进行活动和学习,让学生
获得对自我、对世界、对生活、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并发展各种能力。

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儿童主要的学习形式不是听讲,而是参与活
动。

而儿童只有在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才能自然地运用自己的经验,积极参与活动,并深入体味活动的内涵,加深对生活和自身的理
解与感悟。

因此,教师要关注来自学生实际生活的各种信息,捕捉并
遴选其中有价值的内容,生成符合教育目标的主题,设计活动方案。

虽然教材内容本身就是来自儿童生活的活动内容,但不管编者在编写
过程中如何想方设法,如何顾全大局也仍然无法满足不同区域、不同
生活经历的儿童需要。

所以教师要做个有心人,要以本地本校本班学
生生活实际为基点,创造性地将教材内容加工处理成符合学生认知水
平和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活动内容。

如对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二级主题《插上科技的翅膀》“走向现代化”这一课教
学时,因为我校地处安溪,是铁观音的原产地,可引导学生到茶农家、茶山、茶科所、茶叶加工厂、茶都等地参观访问,了解科学技术的进
步为家乡茶业的发展带来的变化,使学生了解以前茶乡人制茶“靠天
吃饭”,纯手工制作,而现在依靠恒温除湿、空调做青,依靠智能化
的茶业机械,茶乡人摆脱了靠天吃饭的局面,提升了茶叶的产量和品质,让科学技术成为了脱贫致富的好帮手。

这样就将教材提供的课程
资源和茶乡特有的资源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力量,感受到茶乡的发展与变化。

学校把涉茶教育和品德与社会教育整合。

教学生唱茶歌,跳茶舞,绘茶画,演茶艺,使学校形成了浓厚的茶文
化氛围,以茶思源,以茶待客,以茶联谊,以茶健身,以茶演艺,以
茶入画,以茶起舞,以茶兴文等茶文化活动随处可见,校园里形成了
浓厚的茶文化氛围,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升。

(三)以茶为载体,创新课程评价,提倡多元评价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提倡多主体、开放性、多元化的评价,评价要面
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工具要多样化;评价主体要多元化;过
程要注意差异化。

科学地运用好评价,有效地提升课堂效率,促进学
生全面发展。

在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对儿童活动过程的评价,即重点
评价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和表现出的价值观以及活动过程
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精神。

在评价时,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儿童采
用观察、访谈、阅读、问卷等形式结合评价手册、成长资料袋和儿童
作品分析等方式进行多主体性的开放式的质性评价,把教师评、家长评、学生评与学生自评巧妙结合起来,努力做到评价主体的多元主动性,评价对象的个体灵活性,评价内容的多维立体性,评价操作的持
续全程性,评价语言的积极激励性。

如我校结合县情、校情开发了校
本教材《成长的足迹》作为档案袋研究活动的载体之一,促进学生全面、个性、主动发展。

我校以茶为载体,创新课程评价,如将茶道文
明礼仪评价和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相结合,设计评价表,让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评、教师评,要求语言要文明,多用茶艺专业语言,
做到彬彬有礼;恰当使用“谢谢你”“对不起”“请”等文明用语;具
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多学习茶词诗赋,有得体的行为举止;熟悉掌握茶
文化知识及泡茶技巧;严格要求自己在外形、举止乃至气质上,做“和雅”少年,并将评价表放入成长档案袋。

(四)以茶为载体,拓展教学时空,开展实践活动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本课程的教学时空不局限于课堂和学校。

教师应将本课程的教学与相关学科以及班
队活动、学校德育活动、社区活动、社会重大事件等紧密结合,从中
捕捉、挖掘鲜活的素材,调动学生在课外学习和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和
知识,充实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同时将课内学习延伸至其他学科的学
习或校内外其他活动中,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教师要根据实际条件,就地取材,创造性地发掘和利用学校、家庭、社区、媒体已有的资源,以及购物、旅游、访友等机会,引导学生适时地开展体验、考察、调査、制作、游戏等活动,通过学生熟悉的材料拉近学生与学习对象的
距离。

利用劳动课,培植茶树标本,参加种茶、采茶、制茶、拣茶和
包茶等社会生产活动,以研究性学习为策略,让学生参加茶实践。


用校本课系统开设茶课,让学生学习茶知识。

用活动课教学生唱茶歌、跳茶舞、吟茶诗、演茶戏、画茶画、演茶艺,弘扬茶文化。

在整个活
动中,学生“寻找了一个岗位→扮演了一个角色→获得了一种感受→
学会了一种本领”,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受益匪浅。

学生从问茶→学茶
→知茶→会茶到爱茶农→爱茶乡→爱祖国,这无疑是一种质的飞跃。

让学生参与学茶、种茶、采茶、制茶的实践体验活动,学生从学习茶
的历史,茶的文化,茶对安溪经济发展的贡献,到经历茶树的种植、
管理,茶叶的采摘,茶叶的制作,以及茶叶的冲泡等过程一次次的动
手实践,一次次的艰辛劳作,学生受到的教育是实实在在的,体验的
感受是深刻的,正如同学们在体验日记中写到:“谁知杯中茶,叶叶
皆辛苦。

”“好山好水才能出好茶,茶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恩泽,我
们要做大自然的好朋友”。

通过以茶为载体,拓展教学时空,开展实
践活动使学校在增强德育工作实效性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为如何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构建了新模式。

“美感尽在品茗中,雅趣亦从盏中出。

”以茶为载体,在涉茶活动中
下功夫,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体验,在活动中受到教育,让茶文化走
进品德与社会课堂,让茶文化与品德与社会课程相结合,实现品德与
社会课程校本化,提升师生人文素质,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家乡的可
爱与美丽,培养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热爱茶乡、建设茶乡的信念,让学生从小树立关注家乡,建设家乡的意识,为建设家乡做好准备。

弘扬中华茶文化论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