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香港土地财政问题的化解及其启示
香港土地财政问题的化解及其启示
※本 文 是 国 家 社 科 基 金 项 目 “省 直 管 县 财 政 体 制 改 革 深 化 研 究 ”(项 目 编 号 :10BJY094)的 阶 段 性 成 果 。 ① 土地财政简要定义是政府以土地为物质基础而获得的财政性收入,以及由此形成土地财政收支活动与利益分配关系。
- 77 -
现代经济探讨 2013 年第 12 期
仍然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发挥绝对主力作用。 香港自 1980 年代中期起分别通
过土地年租金、勾地表和基本工程储备基金等制度建设,完善了土地批租制度,较好地化解了土地财政问题。
关 键 词: 土地财政 土地批租制度 年租制度 勾地表
中图分类号: F810.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2382(2013)12-0077-05
一、香港土地财政产生的背景
土地财政的产生是有特定的制度背景支撑的。 香港土地财政现象的产生与以下 3 种制度环境有关。
1. 土地财政产生的物质基础— ——公共土地 由于香港地区独特的历史背景,目前香港地区土 地制度的许多特征源于回国前港英政府时期确定的 制度和原则。 20 世纪初,港英政府首次完成了对全港 土地详尽的地籍普查, 同时变革土地所有权制度,除 新界地区村民拥有部分农业用地的所有权外,其他土 地统一划为“官地”,英国政府拥有“官地”的最终所有 权,授权港英殖民政府代为行使最终所有权的管理。 香港回归中国后,基于制度的历史沿革,港英时期 的基本土地制度得以保留与延续。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 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境内的
从统计数据的分析看, 香港的土地财政兴起于 1970 年代初,1980 年代为其鼎盛期, 此后其相对于政 府财政总收支占比规模呈现“先降、后回升、不同年份 波动较大”的趋势,但它仍然是政府收入的重要组成部 分,尤其在政府基础设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土地财政的口径 香港土地财政是来自土地的政府财政性收入,按 照收入来源本质的不同,可分为土地资产收益和土地 税收两大类。 依据包含内容的多寡,土地财政可分为 宽、窄两个口径。 (1)窄口径:“土地收入”。 在 2012 年香港特区政府基本工程储备基金中有 “土地收入”项,具体核算内容包括公开拍卖及招标收 入、私人协约方式批地收入、修订现行土地契约收入、 换地及续订土地契约收入以及就短期豁免书而收到 的费用等 4 项明细。 其中,前 3 项收入明细分别相当 于中国内地的“招拍挂”、协议出让、补缴方式获取的 土地收入;短期豁免书是由土地管理部门发出的暂时 批准,以放宽政府土地合同的限制,相关责任人需要 缴纳与受益程度相匹配的费用。 (2)宽口径:“土地收入”+土地相关税收。 在香港与土地直接相关的税种有 2 个,分别为一 般差饷税(property tax)和物业税(rate)。 一般差饷税 是以房产物业为征收对象的间接税税种,其所得的收 入纳入政府一般(预算)收入管理。 应纳一般差饷税 额由物业的应课差饷租值乘以税率得出,而差饷租值
① 郭雨松:《香港土地制度和土地出让金管理及其借鉴》,《地方财政研究》2012 年第 5 期。 ② Hong, Yu Hung. Transaction Costs of Allocating the Surplus Land Value Under Public Leasehold Systems: The Case of Hong Kong. Working Paper, Lincoln Institute of Land Policy. Cambridge, MA, U.S.A.: Lincoln Institute of Land Policy, 1996. ③ 作者根据香港政府统计处公布表 :192 政 府 一 般 收 入 帐 目 的 收 入 和 开 支 (1992-2011)、表 193:政 府 收 入 (一 般 收 入 帐 目 及 各基金,1989-2009)、表 194:政府支出(一般支出帐目及各基金,1989-2009)数据计算得出,www.censtatd.gov.hk。 ④ 1970-1995 年数据, 详见 Hong, Yu Hung. Transaction Costs of Allocating Increased Land Value Under Public Leasehold Systems: Hong Kong,Urban Studies, 1998, Vol. 35, No.9, 1577-1595。 1996 年香港总土地收入为 262.31 亿港元,缺分项土地出让收 入数据。 ⑤ 按照 1984 年签订的《中英联合声明》,港英政府与特区政府平分此后至 1996 年的土地批租净收益,1984-1996 年数据不包 括港英当局收取的土地收入,所以从统计上看,造成此段时间内香港土地收入的财政收入占比下降。
从本世纪初开始,中国内地市县层级政府的土地 财政①现象方兴未艾,它是政府治理结构、分税制财政 体制及土地产权体制综合作用的结果。 但与其联系 最为直接的则是现行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制度,而 香港地区的土地批租制度则又是内地国有土地使用 权出让制度学习与借鉴的源头。 香港也曾经历了政 府对土地出让收入高度依赖的土地财政现象,以及相 关的地价、 房价高涨和社会质疑等问题。 面对挑战, 香港政府以引入土地年租制度为重点,加强对土地收 入管理,最终较好地化解了土地财政问题。 香港的治 理经验可以为内地提供有益的参考。
- 78 -
MODERN ECONOMIC RESEARCH 比 较 与 借 鉴
开 拍 卖 土 地 收 入 在 1970-1995 年 占 总 土 地 收 入 的 62.6%。 与之相比,土地的协议出让收入和合同续期 收入处于绝对的配角地位,其中,土地的协议出让收 入呈现不规则的运行规律,1970-1995 年占土地总收 入的 11.8%, 而合同续期收入规模与占比均最小,自 1978 年起,土地总收入占比均在 2%以下。 ③合同变 更收入是政府土地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期间占 土地收入 20%。 从香港的实践来看,政府无法通过修 改合同来达到大规模筹集土地收入的目的,因为再开 发土地会面临高昂的谈判成本。 ④土地年租金的总 体规模不大,1970-1995 年占土地收入的 4.4%,其绝 对规模总体呈现放大的走势。
土地和自然资源属于国家所有, 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 府负责管理、使用、开发、出租或批给个人、法人或团. 土地财政实现的制度途径— ——土地批租制度 港英殖民政府在成立之初就意识到控制土地的重 要性, 以及通过分配土地资源筹集公共资金的可行性。 港英政府在法律上确立了对“官地”的土地批租制度,即 政府向土地使用者租让一定期限内的公共土地使用权, 土地使用者相应向港英政府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租金。 香港回归后,对国有土地继续适用土地批租制度。 土地批租制度简称 “土地批租”, 主要有公开招 标、公开拍卖、私人协议和临时合同 4 种具体形式,前 3 种形式与中国内地土地出让的“招、拍、挂”和协议 方式相似, 而临时合同是指政府把待拟定开发规划 的闲置土地及一些不适宜长期固定出租的土地,以临 时期限合同的形式租给有土地需求的申请者。 3. 土地财政产生的外部约束— ——相对封闭的财 政环境 无论在回归前的殖民地时期还是回归后的高度 自治时期,香港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单元,没有 来自外部的财力支持, 其政府通常要实现自身的收 支平衡。 但从香港发展的经历来看,香港政府以执行 “自由放任”的经济管理而闻名于世,它是世界知名的 避税港,始终实行低赋税的财税政策和政府干预最小 化的经济政策, 由此限制了香港政府的税收筹集能
(2)1997-2010 年 香 港 土 地 财 政 的 经 历 与 规 模 。 笔者根据香港库务署公布的 1997-2010 年统计资料 计算得出,香港窄口径土地财政收入分别占政府总收 入、 总支出、 基 本工程储备 基金总支出 的 12.25%、 13.03%、89.2%; 宽口径土地财政收入上述 3 个指标 分 别 为 16.54% 、17.59% 、120.4% 。 与 1970 -1991、 1992-1997 两时期的土 地财政收入 分别 占 政 府 总 收 入、总支出比重相比,无论是窄口径还是宽口径,均介 于两者之间,低于前者、高于后者;而基本工程储备基 金总支出占比指标则持续走高。 数据的变化可以说 明,香港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程度趋于稳定,同时 对基本工程储备基金的支持能力越来越强,这种走势 应该是一种良性趋好的变化。
MODERN ECONOMIC RESEARCH 比 较 与 借 鉴
香港土地财政问题的化解及其启示 ※
骆祖春
内容提要: 公共土地、土地批租制度及相对独立的财政环境是香港土地财政产生的大背景。 香港土地财政
现象从 1970 年代初凸显,1980 年代为其鼎盛期, 此后土地财政收入占政府总收支的相对规模呈下降趋势,但
通过 1970-1995 年与 1999-2010 年 的土地收入 来源分析发现,公开拍卖及招标拍卖一股独大的格局 不复存在, 私人协约发生批地和修改现行土地契约、 换地及续订土地契约这 2 种批租方式已成长为政府 土地收入的重要来源,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以用地扩 张为主要特 征的土地财 政的式微 。 1970-1995 年 ,3 种土地出让方式取得的收入占土地收入的加总平均 占比分别为 62.6%、11.8%、21.2%。 而 1999-2010 年, 对应的 3 种批租方式占土地收入的加总平均值分别 为 42.5%、27.28%、35.32%,但是从具体年度的走势来 看,三者此起彼伏,来自修改现行土地契约、换地及续 订土地契约的收入多次超越公开拍卖及招标收入,该 发展态势局部表明香港在用地结构方面发生重大变 化,由土地扩张为主转向既有土地再开发为主。
则是假设该物业在指定的时期内(现行是 1 年)空置 出租可取得的合理租金收入。 物业税是针对出租不 动产物业的收入所得课征的一种直接税。 两税种的 详情可见郭雨松(2012)的论述。 ①
2. 土地财政的发展经历与规模测度 由于香港在 1997 年 7 月 1 日回归前后,土地出让 收入核算发生了变化,此前纳入其他收入类中“土地交 易”科目核算,此后纳入基本工程储备基金中“土地收 入”项核算。 更本质的变化还在于香港从殖民地变为高 度自治的行政特区,所以,本文将以 1997 年为界限,分 两阶段分析、比较土地财政发展经历与规模。 (1)1970-1996 年香港土地财政经历与规模 土地财政是香港政府总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1970-1996 年,无论是窄口径还是宽口径的土地财政 占政府总收入、总支出的相对规模呈总体下降趋势, 不同年度波动很大,呈现不稳定的特征,但占基本工 程储备基金总支出的相对规模却呈持续上升趋势。 1970-1991 年,窄口径土地财政收入平均占香港政府 总收入、总支 出 、基 本 工 程 储 备 基 金 总 支 出 的 14%、 15.1%、55.2%;同 期 ,宽 口 径 土 地 财 政 收 入 平 均 占 香 港政府总收入、总支出、基本工程储备基金总支出的 20.1%、21.7%、79.6%。 ②1992-1996 年,窄口径土地财 政收入 3 指标分别为 10.43%、11.2%、62.49%;该时段 内 的 最 高 峰 出 现 在 1994 年 , 前 两 数 据 分 别 为 28.05%、29.90%;同 期 ,宽 口 径 土 地 财 政 收 入 3 指 标 分别为 14.32%、15.67%、85.78%。 ③ 通过分析 1970-1996 年港英政府获取的土地收 入具体构成情况④,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公开拍卖收 入和协议出让收入一度是土地收入的最重要来源,但 其重要性总体呈下降趋势。 1970-1995 年,两项收入 的 土 地 收 入 占 比 为 74.4%,1981-1983 年 为 最 高 峰 , 占比保持在 90%~92%,而 1994 年总占比 最低,只有 47.6%,但这中间有统计口径变化因素的影响⑤。 ②公 开拍卖土地收入又是整个土地出让收入的主体。 公